首页 百科知识 学前儿童分心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学前儿童分心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某些特殊的病理原因如轻微脑组织损伤、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引发多动症,对正常学前儿童而言,导致分心的原因也很多,主要体现如下。引起疲劳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科学有序的作息制度。前文提及,学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自发活动。其次,应及时调整好儿童的状态,避免来自幼儿内部因素的干扰。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形
学前儿童分心的原因和防止措施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分心的原因

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它本应该继续指向和集中的对象。分心使得儿童难以获得清晰丰富的信息,影响其感知和学习的效率,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除了某些特殊的病理原因如轻微脑组织损伤、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引发多动症,对正常学前儿童而言,导致分心的原因也很多,主要体现如下。

(一)内外无关刺激的干扰

无关刺激可分为外界的无关刺激和内在的无关刺激两大类。这两类无关刺激,都容易引发学前儿童分心。

外界的无关刺激包括:环境布置过于花哨缭乱;灯光强度不适,如太暗或刺眼;气温不适,如过冷或太热;室外的噪音太大;环境中有刺激性气味;教师的衣着打扮过于新奇;教师组织教育活动时,采用了喧宾夺主的繁杂教具;等等。

内在的无关刺激包括:生理上的刺激,如疲劳、生病、饥饿、憋尿等;心理上的刺激,包括产生厌烦情绪,或被老师批评而情绪低落,或者因近期发生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而受到刺激;等等。其中,疲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在干扰。引起疲劳的原因之一是幼儿神经系统的机能还未完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长时间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劳,出现“保护性抑制”。疲劳起初表现为没精打采,随之出现分心。引起疲劳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科学有序的作息制度。若不重视儿童的作息制度,特别是晚睡,就会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无精打采,难以集中注意力。许多幼儿周末回家后,家长为其安排过多的活动,如上公园、逛商店、访亲友等,破坏了在园的作息规律,幼儿得不到充分休息,而且过分兴奋。这使得幼儿在星期一时注意常常涣散。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不适合学前儿童

活动内容与形式不适合学前儿童,他们在活动中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支持,每每集中注意,都要付出过多的意志努力,就可能会导致他们分心。

首先,活动内容太难或者太容易,难以引发其兴趣,从而难以维持其注意。内容太难、过于抽象,脱离学前儿童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难以理解,也就难以产生兴趣。或者内容过于容易,缺乏必要的挑战,也会让儿童觉得兴味索然,容易分心。

其次,活动组织形式和方法不适合学前儿童,也容易导致分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呆板,教学过程缺少变化,不符合学前儿童爱玩游戏、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难以引发他们的兴趣,维持他们的注意。二是活动要求不明确,活动过程缺乏清晰的指导或者必要的支持,使得儿童手忙脚乱或者不知所措。比如,当儿童遭遇问题或者瓶颈时,若成人未及时发现,他们缺乏成人必要的物质、技术或情感支持,持续性的受挫可能会导致他们放弃,其注意也就难以为继。

(三)学前儿童注意转移能力较弱

学前儿童注意转移的能力还比较弱,因而常常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应该注意的事物上,这也是学前儿童分心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已经开始集体教学活动了,有的幼儿还在想着之前的游戏或玩具而没听见老师的话;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个别幼儿还在摆弄手指或衣服而未进入状态。特别是若活动安排得不太合理,把幼儿特别感兴趣的、兴奋程度高的活动安排在前,幼儿就难以把注意转移到后面的活动上去,容易导致其分心。

(四)平时未养成专注的习惯

若儿童平时就没有养成专注的习惯,也比较容易分心。专注习惯的养成,除了成人有意识的言语指导,以及儿童自我内部言语的调节,还有赖于大量的自发活动得以有始有终地完成。前文提及,学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自发活动。这些自发活动,只要是无害的,就不应该轻易被打扰。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家长做一些随时干扰儿童自发活动的事情。例如,儿童在全身心地拼搭积木,一会儿奶奶端着牛奶过来了,一会儿爷爷又拿着水果让孩子吃,一会儿妈妈说买了新衣服叫其过去看……若儿童无数次被中断活动,他们平时就难以养成专注的习惯,而且也容易养成打扰他人的习惯。

二、防止学前儿童分心的措施

(一)排除内外无关刺激的干扰

首先,保持活动室等周围环境的美观整洁,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具。为防止无关刺激引起学前儿童分心,一方面要将活动室等儿童周边环境布置得美观、整洁大方,又要避免过于花哨复杂,使人眼花缭乱。可以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季节或活动主题的变化来布置、美化幼儿园及活动室,这样会使幼儿既受到教育,又获得美感,感到舒适。注意室内玩教具的收纳,分类放置、井井有条,避免凌乱摆放。教师的着装要美观得体,不能奇装异服、浓妆艳抹。教师组织游戏活动时,不要一次呈现过多的刺激物,要根据儿童需要和活动的难易层次依次呈现,及时增减。呈现挂图、图片、教具的时间、顺序等要适当,不用时应即时收起,否则会干扰幼儿关注本次教学活动的重要学习信息。此外,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应适当将与本次教学活动无关的玩教具收放整齐,不要让无关的刺激干扰儿童。

其次,应及时调整好儿童的状态,避免来自幼儿内部因素的干扰。比如,不当众批评儿童,私下批评儿童应就事论事,态度温和,注意方法,耐心引导,避免疾言厉色。若儿童出现厌烦、低落等情绪,应及时疏导。同时,特别注意安排活动的时间,避免在儿童饥饿时组织活动,避免活动时间过长导致疲劳。

(二)确定适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首先,设立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选择刚好处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时候注意激活儿童的已有经验。过难的内容脱离儿童理解的基础,过易的内容会因缺乏新异性而不能吸引儿童,因此那些让儿童“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中等难度的内容,才能够引起和保持儿童的注意。

其次,教师向儿童布置任务和提出要求时应清晰具体,言语应追求精确生动。清晰具体地布置任务和提出要求,有助于儿童有明确的目标,避免左顾右盼、手足无措。言语精确,是指言语指令或提问要准确清晰、不啰嗦,不要有过多无关信息。生动,是指口头言语应亲切、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使儿童有常听常新之感。肢体言语也应优美准确,动作的幅度力度等要合适。例如,当教师的面部表情有变化时,会引起儿童的注意;在音乐的间奏中,教师微抬小臂,做一个起范儿的动作,孩子们就知道音乐要开始了。因此,教师表达之前应认真设计,不要絮絮叨叨、声嘶力竭地反复强调同一个要求,以避免儿童因为厌听而分心。

最后,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形式,是防止儿童分心的重要保证。而对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最需要也是最喜爱的活动。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尊重、想方设法地支持儿童的自发游戏;另一方面要设计吸引儿童的教学游戏,寓教于乐。

(三)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与流程

合理的作息,能够确保儿童充分的睡眠和休息,从而减少疲劳和分心现象。幼儿园和家庭可以根据儿童的具体年龄和季节,制定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一日生活作息制度。这一制度要注意动静有序、劳逸结合,要确保充足优质的睡眠和户外活动时间。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才能够保证儿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从而才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游戏、学习和劳动,减少疲劳,防止分心。若无作息制度,或者作息制度不科学不合理,或者虽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却不执行,都会使得儿童的生活处于无序状态。

除了确保儿童有充足的睡眠、休息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也应当有效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地过渡。每个环节结束和另一个环节开始之前,若有一些相对稳定的提示,能有助于儿童顺利地转移注意。

(四)平时养成专注的习惯

以有趣的活动引起儿童无意注意,再以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培养其有意注意,使得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进行。儿童的书桌、操作区应相对安静。当儿童阅读、游戏或者专注于某项无害活动时,成人不要轻易使唤或打扰他们。即便他们遇到困难,成人欲给予适应性的支持,也要观察时机,切勿随便干预。

活泼好动是学前儿童典型的年龄特征,对于一些尤其好动但是又不属于多动症的儿童,比如引导案例3-2中的球球,在组织活动时更要注意引导:一是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以满足其充分活动的需要;二是在游戏中可以适当将一些活动较多的角色分配给他们,同样满足他们爱动的特点。在充分满足其活动的情况下,也要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其自制力。比如,可以在一些游戏中,让其担任哨兵的角色,或者组织“木头人”“速冻冰棒”[7]等游戏,培养其自制力,以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一些模仿游戏,如“提线木偶”也是很好的训练素材。老师扮演提线人,幼儿扮演木偶,提线人做什么,木偶要跟着做什么。这类游戏需要幼儿的注意高度集中,要仔细观察提线人的动作运动轨迹,方能做出木偶需要配合的动作。此外,还可以适当进行轻声教育,训练其专注倾听的能力。

拓展阅读3-2

电子游戏对儿童注意的伤害[8]

每天玩两小时以上游戏的孩子,约有67%会出现容易分心的问题。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官方杂志报道,通过对1 323位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会对儿童注意的持续能力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看电视时间过长也会有同样的伤害。这是因为电子游戏和电视过快的节奏和过量的声色,对儿童的感官刺激过度,使得他们无法长时间将注意集中在现实世界里,这导致他们难以安静地阅读或者从事一些需要专注的活动。

报告中同时指出,那些热衷于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的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已经遭受伤害。爱荷华州立大学Edward Swing博士认为:“如果那些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孩子热衷于这种视频媒体娱乐,一点也不会让我惊讶,而正是这些娱乐方式加重了孩子们的问题。”

【本章小结】

1.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无意注意在学前期具有优势地位

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主要诱因,一是刺激物的特点,二是儿童本身的状态。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受制于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活动变化和对比关系。具有新异性的刺激物,无论是绝对新异性,还是相对新异性,都容易引发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另一方面,无意注意也受制于学前儿童本身的状态,包括其需要、兴趣和原有知识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主要体现出以下方面的变化:引发条件发生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和注意稳定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引发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条件,逐渐由刺激物的物理特点转变为刺激物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意义。无意注意对象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注意范围的扩大和注意对象的复杂化。

(2)有意注意逐渐萌芽与发展

易于引起、保持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方式包括:加深对任务的理解;把智力活动与相应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间接兴趣。

有意注意在2岁以后开始萌芽,并且随着言语和其他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有意注意也得以初步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其次,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起来的。最后,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一些注意的方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得学前儿童的心理能动性进一步增强。不过,在整个学前期,有意注意处于正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水平相对较低、稳定性较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3)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以及转移能力不断增强。

2.学前儿童分心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它本应该继续指向和集中的对象。分心使得儿童难以获得清晰丰富的信息,影响其感知和学习的效率,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引起分心的主要原因:内外无关刺激的干扰;活动内容与形式不适合学前儿童,如活动内容太难或太容易,活动组织形式和方法不适合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注意转移能力较弱;平时未养成专注的习惯。

防止措施:排除内外无关刺激的干扰;确定适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与流程;平时养成专注的习惯。

本章检测

一、思考题

1.学前儿童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主要诱因有哪些?

2.学前儿童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以及注意品质的发展,分别体现出哪些趋势?

二、实践应用题

1.注意的观察研究:小组合作,分别观察小、中、大班幼儿专注与分心的现象;分别比较不同年龄幼儿专注和分心的持续时间、所在场景;思考讨论幼儿分心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2.教学行为的观察研究:在幼儿园里做一次观察,试比较引起和维持幼儿注意以及导致幼儿分心的教学行为,各有哪些特征。

【注释】

[1]郭力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3-194.

[2]http://www.docin.com/p-676433544.html?qq-pf-to=pcqq.c2c,2015-12-30.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92.

[4]陈惠芳,程华山.4~14岁儿童注意广度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9(1):45-47.

[5]李洪曾,胡荣查,杜灿珠,等.五至六岁幼儿有意注意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83(2):178-184.

[6]曾彬,吕园.3~6岁幼儿注意水平研究.教育导刊,2014(5):25-28.

[7]该游戏跟“木头人”相似。游戏的基本流程是,儿童先自由活动,鼓励做出各种好玩的姿势,然后教师不定时地说“速冻冰棒”,一听到这一指令,儿童立刻保持当下的姿势不动。当再听到“解冻”时,就又可以自由活动了。以此不断循环。

[8]http://www.3dmgame.com/news/201007/17574.html,2014-12-26,有删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