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孤独感的理论基础

孤独感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孤独感的理论基础的探讨,有助于研究者了解青少年孤独的内在机制,为孤独感干预实验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下面主要介绍四个孤独感的理论。进而他把孤独感区分为社交性孤独感和情绪性孤独感。行为强化理论认为孤独感产生的源泉在于社会强化的不充分。
孤独感的理论基础_青少年孤独感略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进行指导。通过孤独感的理论基础的探讨,有助于研究者了解青少年孤独(社交障碍)的内在机制,为孤独感干预实验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下面主要介绍四个孤独感的理论。

一、社交需要理论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社交需要理论(social needs theory)认为,孤独感是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反应。人生来就有与人保持交流和被关爱的需要,除非个体的人际关系满足了这种固有的需要,否则孤独感就会产生。社交需要理论强调孤独感的情感或感受层面。Sullivan(1953)把孤独感描述为与人类的亲密需要或密切人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不愉快的体验。

同样,Weiss(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由于独自一人引起的,而是缺乏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或是对缺乏具体关系的提供的反映。进而他把孤独感区分为社交性孤独感和情绪性孤独感。他把社交性孤独感描述为:在社交融合中觉知到的不足,即个体与朋友有着共同的兴趣和活动,却没有觉得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幼儿体验到这种孤独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朋友都住在别处,从而感到受排斥、空虚、无聊和不安。社交性孤独会驱使个体寻求他(她)可以参加的活动,寻找接纳似她的社交群体或网络。另一方面,Weiss把情绪性孤独感描述为:个体觉知到自己没有真正的知己,没有亲密的、充满情感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关系恰恰可以让他(她)感到安全、被接纳、被关爱和被理解。幼儿体验到这种孤独感主要是害怕被他(她)的父母所抛弃。他们感到焦虑、空虚并产生孤单的感觉。Weiss认为,情绪性孤独的人,从来都是把别人评价为他们所期望的人际关系的可能提供者。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社交需要理论在社会性和情绪性两种形式的孤独感之间作了区分,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完全没有重复。例如,有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共同变异。所以,尽管二者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可能会一起产生。

二、认知加工理论

认知加工理论认为认知方式影响某些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认知加工方法强调对社交关系的知觉、比较和评价。认知加工理论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人类固有的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即,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想要的或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实际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孤独感才会产生。Peplau& Perlman(1982)研究也指出:当个体知觉到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会感到孤独。

认知加工理论被认为是孤独感的“差距观”,它在考察孤独感时,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注重孤独的个体怎样觉知和评价她的社交生活。认知加工理论强调的不是孤独感的情感成分,而是孤独感的认知成分,因为人们以不同的标准评判自己的社交状况。也就是说,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和估计既受以前社交关系史的影响,也受到对别人人际关系观察的影响。两个有着客观上相同或非常相似的社交状况的个体,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其中一个可能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而另一个因为他(她)觉知到在实际的人际关系状况与预期之间存在差距,从而会体验到孤独感。

与社交需要理论相比较,认知加工理论的研究更强调能预测孤独感的认知加工过程并能解释人际障碍的归因。它从主观角度认为孤独感表明对自己社交的主观不满,通过知觉到的实际的与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或数量标准之间的差异来测量孤独感。

三、行为强化理论

行为强化理论主要是研究行为对动机影响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强化对于人的行为来说,就是通过一种有效的刺激,对行为起加强作用。行为强化是改变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满足特定的改变行为要求,对行为进行有效的定向控制。

行为强化理论认为孤独感产生的源泉在于社会强化的不充分。社会交往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强化而孤独感部分地被认为是对重要的社交强化的缺乏或不充分的反应。Yong(1982)对孤独感进行研究,并把孤独感的定义为某些负性的、令人讨厌的情绪,其作为归因的函数被个体用来解释令人不满意的社交关系和挫折。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又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理论主要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并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创始人马斯洛认为,现在人们强烈地感到缺少朋友、妻子和孩子之爱,人们渴望与人亲密的关系,尤其是在群体或家庭中,如得不到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强烈地感到孤独、寂寞,感到遭受抛弃,内心产生极其痛苦的体验。而另一位代表人物罗杰斯也认为,当一个人为生存而挣扎,不知道下顿饭有没有得吃时,就没有时间或倾向去体会与其他人情感疏远这样的深层感觉,但随着生活的富足,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短暂的人际体系代替在老家过稳定的生活,人们也越来越了解他们的孤独,而且孤独是不能够承认、接受别人情感的病态的结果。[1]

因此,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通过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帮助孤独者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这一理论主要强调从人的本性出发,去研究影响孤独感的因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主张建立民主、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措施有助于帮助人摆脱孤独的困扰、走出孤独的阴影。

【注释】

[1]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D].江西师范大学,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