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用好社交平台

如何用好社交平台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建社群,离不开社交平台的巧妙运用。先有社交需求,后有社交平台。商户可根据各自特色自由选择社交平台,可以一枝独秀,也可以百花齐放。一般而言,搭建社交平台的目的无外乎以下四个。搭建社交平台,定位于产品介绍、品牌推广,是许多商家的共同选择。线下活动的形式五花八门,有根据兴趣爱好分类组织的社交类活动,也有基于产品本身的学习型活动等。在霸蛮社现有的20万粉丝中,他准备清理掉一半再重新发展。

傅盛说:“今天这个时代,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改变世界。”有的人坚持产品为王,有的人信奉服务,有的人选择社群路线。创建社群,离不开社交平台的巧妙运用。浅尝辄止还是深度融合,直接决定最终成败。

先有社交需求,后有社交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平台经历了多少次更新迭代,很难准确统计。当下社交平台主要有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社交网站等,可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社交需求。商户可根据各自特色自由选择社交平台,可以一枝独秀,也可以百花齐放。一般而言,搭建社交平台的目的无外乎以下四个。

1.产品宣传

搭建社交平台,定位于产品介绍、品牌推广,是许多商家的共同选择。过去的店家大多是靠发送传单、广播电视广告以及设立大型看板等形式,将产品最新资讯以及促销活动等讯息传达给顾客。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低成本的社交渠道是不错的选择,付出些人力与时间成本,一旦成功,效果令人惊喜。

打造社交平台的四个目的

不同于一般的宣传手段,利用社交平台,故事营销模式显然更胜一筹,容易将传播效果发挥到极致。2014年4月7日开始,一篇《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该文讲述了一个IT男从名校毕业后在北京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做“码农”,后因感觉工作枯燥,也因吃不上家乡正宗的肉夹馍,最终选择辞职创业开“西少爷肉夹馍店”的故事。也许是故事中的细节引起了诸多“北漂”的共鸣,也许是因为好奇有着互联网公司经历的人怎么去做了低端餐饮,也许是单纯被文章中的肉夹馍所诱惑,这篇文章短短两天内转发量达到40多万次,微信粉丝由最初51个增至过万,堪称故事营销的典型案例。

2.用户体验

尽管营销手段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顾客对于口味的迷恋,但品质始终是决定餐饮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对于用户的意见反馈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从完善流程上入手,尽量避免下次出现同类问题。一般的善意提醒还好说,社交平台上如果遭遇差评、恶评该如何处理?

黄太吉老板赫畅在微博上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粉丝通过私信说,老板,之前慕名去买煎饼,到家时发现南瓜羹酸了。黄老板说:南瓜羹是现吃现做的,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以后坏掉了,当时没交接好,很抱歉。您下一次来,我一定会亲自道歉。粉丝说,亲自道歉免了吧,不能让老板亲自给我摊煎饼,但是你得赔我两份南瓜羹。一场产品差评危机就这样轻松解除了。但遇到无理取闹的恶评,黄老板会直接拉黑,毕竟品牌有坚守的原则,并不是所有客人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

3.品牌人格化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提到,“未来的商业世界,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品牌人格化,指的是商品被赋予情怀,在未来才更能捕获用户的心。众所周知的聚美优品CEO陈欧跳出来为自己代言,一时间“陈欧体”火遍大江南北。

在创造产品过程中,一开始就要给它定调,突出个性、塑造灵魂,这样用户在体验过程中,才能逐渐感受到商品的个性,久而久之会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

4.扩充人脉

在搭建社交平台初级阶段,商户往往追求规模效益,“招兵买马”成为刚性需求。为了开拓受众,一般由创始人直接与粉丝互动,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通过组织活动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度和认同感。

社交平台想要紧紧抓住用户,增加黏性,必须有定期的活动,否则只能解释为中心碎片化。当粉丝初具规模后,没有线下互动就没有熟悉度,没有凝聚力,缺乏归属感,平台整体的生命力自然会衰退。定期的活动能够让成员产生存在感,明白自己在这个群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跟大家玩到一起去。这种存在感一旦消失,他们很可能会选择脱离组织。

线下活动的形式五花八门,有根据兴趣爱好分类组织的社交类活动,也有基于产品本身的学习型活动等。平台定位不同,决定了用户群体的差异,而用户群体的差异,决定了活动的个性化。无论是哪种形式,线下活动都为用户搭建了真实的交流平台。一场活动下来,用户之间不仅仅是网友关系,而是真正完成了一次类似“相亲”的见面会。见面次数多了,不成恋人起码也会成为朋友。同样,对于用户和用户之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家庭聚会”,亲密指数也会随之攀升。

用真心做产品,用真爱做传播。从活动前期策划到最终执行过程中,有如下六个细节需要“走心”:

(1)活动主题与社交平台定位契合,紧跟社会和行业热点来制造看点。

(2)活动嘉宾不可少,不限于“大咖”“大拿”,能聊且懂互动者最佳,要的是纯干货。

(3)室内活动交通要便利,环境需安静;室外活动安全摆在第一位。

(4)适当的噱头可以有,白富美、高富帅更加分。

(5)宣传要到位,传统媒体、新媒体多渠道铺垫,不怕知道的人多,就怕别人不知道。

(6)活动结束后二次传播同样不容忽视,狂轰滥炸式的报道没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50定律(Rule Of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微信现在有500人群、200人群和40人群,但最早的群上限其实是40人。衡量一个社交平台的活跃程度,取决于相互间的连接频率,而并非参与人数的多少。没有连接,相互间就难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微信群里有200人以上,你还愿意参与互动吗?最终发现,聊天的一直是固定的几个人,全员参与几乎不可能。

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称得上是90后中米粉卖得好的,卖米粉的人中最擅长利用社交平台的。在霸蛮社的发展过程中,他经常会清理僵尸用户,留下活跃用户。所谓僵尸用户,是指长期潜水,不参与线下活动的一批人。在霸蛮社现有的20万粉丝中,他准备清理掉一半再重新发展。粉丝间的相互交流不是靠组建大群,而是根据爱好分类,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每组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

规模与品质关系如何平衡?

在社交平台运营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平衡规模与品质二者间的关系呢?

(1)设立门槛。根据各自平台的定位、特点,制定硬性标准,新人加入必须对照准入条件,因为只有得来不易才真正懂得珍惜。

(2)控制节奏。加人要有节奏,不要一股脑引入太多,一来不利于管理,二来不利于相互间的熟悉;同时避免长时间不进新人。

(3)制定规矩。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入以后要守群规,底线不可触碰。

(4)分门别类。大群拆分变小群,根据年龄、职业、爱好等进行二次分类,选出各自的小组长进行差别化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