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机会公平评价体系

机会公平评价体系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内涵在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进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划和布局优化时,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周围的道路网络设计,使公共设施真正可达、易接近。图4.1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评价体系综上所述,基于可达性评价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分为三个步骤。
机会公平评价体系_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平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如前所述,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内涵在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西方发达国家,在福利社会阶段,以在地理空间上均等分配公共资源为主要目标,强调空间数量均等;在新公共管理阶段,基于可达性理念强调公共资源的空间质量均等与机会均等;在新公共服务阶段,注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配置方式,核心目标是提供适合某一群体也不排斥其他群体利益的公共服务,即强调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

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平的定义也发生了相应转变。改革开放前,公共服务资源有限,“效率”往往取代“公平”成为主要的分配原则,采用基于均质化假设的“千人指标”进行区域配套,这个时期的公平主要体现为低水平的“量”的平均分配,对服务提供的“质”与接触机会的均等重视不够。公共服务资源的非均衡空间配置、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及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异,形成了不同阶层的居民与不同服务能力的公共资源的匹配关系,极大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平等性。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服务公平更多体现为公共政策的服务对象(城市居民)具有生存、发展所必要的相对平等的基本外部条件。在我国公共服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基于城市地理学视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平应是在“量”的均等与“质”的均等的基础上,居住于城市不同区位、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都能够平等的接近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即在考虑人口密度空间差异的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利用同等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的机会大致均等,这是城市内部的相对公平。由此,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的价值取向与内涵出发,空间公平包含机会公平与绩效公平两个方面,其中,机会公平的评价体系应涉及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服务的可获得性(可达性)、服务对象(居民)三个要素,评价体系如图4.1所示。

1.设施服务能力

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可通过设施数量、质量、服务半径、空间位置等基本属性反映。一般而言,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越多、质量越好、空间分布越均衡,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越强。这就要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划和布局优化必须做到公共服务设施大小搭配合理、空间配置得当,使居民能相对公平地享受到不同类型、不同质量的公共设施所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

2.服务的可获得性

服务的可获得性指由于空间阻隔因素,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可能性,主要受交通时间或交通距离影响,可采用可达性度量模型计算,是公共服务设施有效利用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公平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若一个城市的道路网络结构越完善、道路等级越高,则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所要克服的阻力就越小,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越好。因此,进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划和布局优化时,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周围的道路网络设计,使公共设施真正可达、易接近。

3.设施服务对象

设施服务对象指公共服务的需求者或直接受益者。城市居民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年龄、性别构成、个体行为等)直接决定了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影响着公共设施可达性的优劣。这就要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布局要考虑规划范围内人口结构的空间组织与社会分异现象,使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居民能相对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

图4.1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评价体系

(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所述,基于可达性评价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位置、服务半径、设施质量等特征,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价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差异;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服务对象(居民)的空间位置及其分布密度、设施与居民之间的空间阻隔,评价可达性的空间差异性;最后,将可达性评价结果与居民的经济属性进行叠加,评价不同阶层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可达性空间差异,探究是否所有阶层的居民拥有相同的享有公共服务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