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析网络信息的真与伪

浅析网络信息的真与伪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段有图(视频)为证的网帖,令许多人深信不疑,“社会冷漠”“无人性”等跟帖汹涌如潮。央视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分别以《“冷漠”背后的真相》《老人摔倒之后》为题,澄清了老人摔倒的背后。“眼见为实”,是一名普通市民判断信息真伪的主要方式之一。杜绝虚假新闻的底线是敬畏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底线,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
浅析网络信息的真与伪_相伴二十年

鞠怀良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种说法不仅是几百几千年来的经验之谈,更是被很多人奉为真理。但眼睛看见的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本身呢?在全民微博利器蚕食主流舆论阵地的当下,这事还真有“说道”。最近看了几则新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眼见未必为实,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最新的例证是《长春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178人跨过仅1人守护》。从网上疯传的这段视频录像可以看见,一位老人在菜市场突发脑梗后摔倒,“178人跨过仅1人施救”。这段有图(视频)为证的网帖,令许多人深信不疑,“社会冷漠”“无人性”等跟帖汹涌如潮。然而,央视记者在实地调查后发现:当时现场有多人拨打了120,很多热心路人都说不要触碰老人,怕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央视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分别以《“冷漠”背后的真相》《老人摔倒之后》为题,澄清了老人摔倒的背后。这与网上疯传的“让人心寒”的结论相比,事件来了个180度的大逆转:这分明是一件“一人有难众人帮”的温暖人心的事情!

“眼见为实”,是一名普通市民判断信息真伪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经验主义,却又不是全然基于事实的经验主义,因为事实、数据、真相,常常以神秘的面孔隐藏在深处。

看来,眼之所见,未必为实,甚至可能完全不靠谱。这等教训,不仅在新兴网络媒体中屡见不鲜,就连传统主流媒体也是时有发生。这些虚假新闻使得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不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不论目的为何,都不能刊播虚假新闻,这是新闻界作为职业共同体必须恪守的底线。杜绝虚假新闻的底线是敬畏真实。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在多元多变的舆论场中,一个人心存敬畏之心便会做到自我约束,从而对事实怀着永远的敬畏,并进行理性“把关”,对真相保持谦卑的态度,当好真相的“过滤器”,不突破道德底线。

笔者认为,焦虑、浮躁已经成为当下很多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很多人由于缺乏一颗敬畏的心,缺失了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和照看,而出现了对当下生活的浮躁和对未来生活的焦虑等不良心态。面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户万户微博开”的海量信息,人们真伪难辨,脆弱的信心大打折扣,让他们多了焦虑、浮躁,少了冷静、憧憬,什么事情都敢做,道德底线被一次次突破,于是网络成为社会事件的“放大器”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器”,微博成为是非的“搅拌机”。有些“好事者”,或为一己私利,或唯恐天下不乱,利用全民网络舆情对负面言论的疯传效应,从而渲染出一出出吸引眼球的舆论事件,来获得点击率和关注度。

面对新兴网络媒体日益强大的力量,如何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敢于“发声”,做到“不失语”,是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的新挑战。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即使是在乱象丛生的网络世界,也要懂得自控自律。只有把对新闻这项神圣、崇高的事业的敬畏之心深藏于心底,才能有如履薄冰之感,才不敢懈怠,才不敢忘乎所以。深怀敬畏之心,才能够在采写新闻报道时牢记从事实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丧失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就成了无本之木,必然造成报道失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底线,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在先,新闻在后。媒体从业人员应恪守敬畏真实的职业品格,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敬畏真实、践行真实,从伦理与技能两方面重塑媒体责任。遇到事情,可不可以先冷静思考,问一问真假?如果对事实、对逻辑存疑,可不可以放下不评,暂且不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理性、克制、审慎。在许多情况下,这不难做到。问题只在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是否具备这样的习惯。

或许,心怀敬畏只是一种简单的改变,但恰恰是这样的改变为言论空间的良性拓展,提供了一分可能性,让我们能够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