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西周时期还只是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产生奠定粗略基础的话,那么,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则表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已全面产生。可见,孔子这一“仁”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基本标志之一。3.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墨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以“义”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原则。墨子认为这个原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也是国与国之间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先秦时代_中国伦理精神的全面发生阶段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在中国古代,道德作为人对天道、人道的一种自觉遵循,伦理作为人类自觉的一种理性规范,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得到重视。当时的统治者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明确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如果说西周时期还只是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产生奠定粗略基础的话,那么,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则表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已全面产生。由于这一时期处于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变动时期,所以在学术思想界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的百家争鸣中的一些最主要学派几乎都提出了各自的伦理道德学说。这一时期代表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产生的主要有以“仁”为道德最高准则儒家,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的道家,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墨家和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的法家。

1.以“仁”为道德最高准则的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站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通过对殷周时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整理,创立了儒家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这个以仁为核心的人道观直接与殷周时期的天道观相对立。在孔子那里,“仁”不是从神秘的天道中推衍出来的,而是从人的内心中萌生的,用孔子的话就是“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从这个前提出发,孔子提出了仁的内涵是“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孔子这一“仁”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基本标志之一。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仁学思想。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直接论证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之于人的充分必要性,在他看来,正是这些人生而有之的道德意识构成人与禽兽的区别。由此出发,孟子还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面论述了“尽心知性”、“寡欲”、“养浩然之气”等的修养功夫,使孔子的仁学思想更趋完善。孟子的伦理道德学说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在思想史上形成了自汉以后被奉为正统的孔孟之道。

2.以“道”为最高道德准则的道家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则提出了“道”的最高伦理道德原则。在老子看来,“道”作为宇宙万事万物包括大事在内的一切存在的最高最普遍的规律,是人必须遵循的必然原则。而“道”的本质是无为,因而作为对“道”的一种自觉遵循,人的德行也应崇尚无知、无欲、无为。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个以道为最高行为准则的道家理论。庄子认为,在人生中恶固不可为,善也无须为,因为为善要为名所累,为恶则为刑所累,因而真正的境界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道家学派主张的其实是一种以无道德为最高道德的理论。

3.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墨家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以“义”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原则。在墨子看来,这个“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墨子认为这个原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也是国与国之间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从这样一个理解出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互利”等主张,从而也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以“礼”为最高道德准则的法家

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则把“礼”作为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管仲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而且把“礼”定为“四维”之首。“礼”的解释偏重于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限制,礼还包括了国家制度、等级秩序等内容。儒家更多地把“礼”理解成内心的由仁义而衍生的自觉规范,法家则把礼理解为外在的法度。这种极端的理论主张在秦亡之后逐渐被历代统治阶级和思想家所摒弃。

诸子百家中除了儒、墨、法、道四家外,其他的一些如农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都对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命题与思想。战国末期的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则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对先秦各家伦理思想作了一定程度的综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