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衡与媒体偏见

平衡与媒体偏见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平衡是消除偏见最有效的方法承认新闻报道中偏见的普遍存在是消除媒体偏见的前提。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避免偏见的最佳手段,就是不懈地搜集事实,坚持平衡报道,要将一事件全面、公正地呈现给受众,要能够倾听各方的声音,避免一家之偏见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抵御媒介偏见,需要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把握好主观与客观的平衡,避免主观意识和情感色彩左右新闻报道;还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公民媒介素养。
平衡与媒体偏见_新闻平衡报道研究

(一)偏见的涵义与种类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篇》的定义,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有很多理论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如社会学习理论、动机理论、认知理论等。

“媒体偏见”是指记者、编辑及其他新闻出品人的偏见,主要体现在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上。关于媒体偏见有着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维基百科》中列举了5种主要的媒体偏见:支持或反对,广告偏见,业主偏见,主流偏见,耸人听闻。也有将媒体偏见分为政治偏见、性别偏见、负面偏见、外国偏见、少数偏见等。[47]

(二)偏见存在的“普遍性”

现实的新闻工作中,各个新闻机构或媒体从业人员常常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偏见。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指出:“由组织或个人建立的信息网事实上不过是信息过滤网,它们常常选择传递对他们有利的信息,而不是可能与局势有关的所有信息。”传播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倾向于接触、理解、记忆与自己既有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倾向于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读信息、建构“事实”。如2011年1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布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的大型调研成果,一方面显示了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正在大幅度攀升,另一方面表明随着中国国力的添加,中美在价值取向上的距离却越来越大。这个调研报告指出,如果把结论用一支刻度为100℃的情感温度计来显示的话,结果是47.97℃。47.97℃,这是中国在美国人心里的温度——《南方周末》将这一成果戏称为“不好也不坏”。面对调查结果发布后,国内媒体多选取正面调查结果报道,国外媒体则多选择负面调查结果报道。[48]

飞速发展的中国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许多外国媒体对中国报道抱有浓厚兴趣。中国也以日趋开放的姿态欢迎更多的外国媒体关注中国、报道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外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能够超越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偏见,以新闻从业者严谨认真的态度向世界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示中国的发展变化。一直以来,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问题时,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偏见,思维惯式和价值理念的差异,存在“偏见”与“成见”,在新闻报道中往往站在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立场的角度去报道事件,偏离了“客观公正”。最典型的当属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民族问题上。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在报道中,出现许多偏离事实真相的报道,张冠李戴、颠倒黑白,把暴力犯罪说成“和平示威”,把伤员救助说成是“逮捕平民”,类似“武力镇压”、“军事管制”的字眼也随处可见,完全掩盖和歪曲事件的骚乱本质和事实真相。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充分显示了不同意识形态间媒体报道存在政治偏见。

2009年“7·5”事件爆发后,中国政府和媒体吸取经验教训,在新闻报道上十分迅速全面,采取信息公开透明原则,积极争取话语权,及时对世界发出中英文报道,依据事实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的真相,以避免“3·14”事件中官方失语现象;但仍有西方媒体不惜篇幅地报道境外“东突”分裂势力的说法。外媒中广泛引用“世维会”在美国的发言人将暴力犯罪称为“和平示威”以及遭到“残酷镇压”的说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一篇报道中,开篇就花大笔墨描述防暴警察如何“围攻镇压示威者”,而对暴徒追杀无辜市民的事实则一笔带过,并且为其寻找所谓的理由。[49]正如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所说:“西方媒体报道新疆是设置报道议程的。”尽管国际媒体对“7·5”事件的报道基调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很大的偏见,许多固定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也暴露了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很难消除的客观事实。

(三)平衡是消除偏见最有效的方法

承认新闻报道中偏见的普遍存在是消除媒体偏见的前提。然而消除偏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各方利益长期博弈的结果。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通过的《新闻准则》第5条规定:“新闻报道和发表意见之间,有清楚的区别。新闻报道不应掺杂任何意见或偏见。”[50]

减少或避免媒体偏见,必须坚持平衡原则。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避免偏见的最佳手段,就是不懈地搜集事实,坚持平衡报道,要将一事件全面、公正地呈现给受众,要能够倾听各方的声音,避免一家之偏见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抵御媒介偏见,需要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把握好主观与客观的平衡,避免主观意识和情感色彩左右新闻报道;还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公民媒介素养。因此,要减少或规避媒介偏见,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各界社会共同努力,在媒体监督社会以及社会监督媒体之间建立起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