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普通居民的居住

普通居民的居住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在相邻的边缘区,这种混居情况越发常见。贫民窟中的贫民大部分都是租赁房屋居住。普通贫民大都租住在“长屋”内。这种住房不防火,所以,如果在冬天刮起西北风之际发生火灾,轻者烧掉500到1000户,重者超过10000户。此外还有一种中间是走廊的互相面向的出租屋,称为“共同长屋”。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东京成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也随之暴涨,迅速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明治维新之后,城市民众的生活随着各项改革以及城市化的进行,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东京为例,在幕府时代,江户分为武家地、寺社地、町人地三部分,其特征是等级隔离。当然,也不是没有混居的情况,尽管幕府对此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在相邻的边缘区,这种混居情况越发常见。其中就面积而言,武家地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这同大阪、京都等有所不同。

1869年,东京三个等级居住地域的面积分别为1169万坪(占总面积的68.6%)、266万坪(15.6%)、270万坪(15.8%)。武家地占到了总面积的七成。明治维新以后,在1871年正式废除了武家地、寺社地、町人地这种意味着封建等级制度的称谓。

东京在江户时代就存在贫民窟。这些贫民窟大都建在海岸或河岸等低洼潮湿、利用度较低的地区,在寺社、花柳巷附近以及街道的末端也有。明治维新以后,官用地、军用地后面的小胡同以及传染病医院、火葬场、公墓周边地区也出现了很多贫民窟。一部分武家地在明治维新以后因为大名的撤离与身份制度的废除而走向荒芜,也逐渐演变成为贫民居住区。贫民窟主要集中在小石川(10680人)、深川(13181人)一带。根据横山渊之助的统计,明治时代有三大贫民窟——下谷的万年町、鲛桥的谷町以及芝新纲,[91]而万年町和鲛桥都是以前的武家地。贫民窟中的贫民大部分都是租赁房屋居住。

东京居民的住房,大多以板顶简易住房为主。由下表可以了解当时东京普通居民的总体住房情况。

由上表可以知道,反映文明开化的新时代特点的炼瓦造和石造等房屋主要集中在京桥、神田、曲町、日本桥等地,数量很少。当时在东京15区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传统的板顶房,其次是瓦顶房,两者相加占到了总量的95%以上。板顶房与杉树皮房主要集中在日本桥、神田、京桥、芝等地。普通贫民大都租住在“长屋”内。这是一种板顶或者草顶的木造房屋,因为连成一片,所以称“长屋”。这种住房不防火,所以,如果在冬天刮起西北风之际发生火灾,轻者烧掉500到1000户,重者超过10000户。以前幕府时代,也曾设置“广小路”(比较宽的巷子以避火灾)、“火除地”等以应对火灾,但这只是治标之法。由于火灾频繁,两三年内就会发生火灾,房屋建筑者为了节省成本,便建造一些成本低、结构简单的板房和草房,这就导致火灾肆虐、无法根除。

贫民窟的“长屋”有多种类型,以“普通长屋”占多数。其结构是一种类似工棚式的简易平房,前后窗户都朝外,每间大约有四叠(一叠约1.5平方米左右)。每间入口处设有一个狭小的厨房。至于厕所与水井都是共用的。还有一种“栋割长屋”,也是一栋长形的类似工棚的房子,该房子的前后都是背靠背的出租屋,每间的结构同普通长屋差不多。此外还有一种中间是走廊的互相面向的出租屋,称为“共同长屋”。日本产业革命以后,两层楼的长屋建设增加,且开始拥有独立卫生间。工厂开始建设职工宿舍,长屋也逐渐走向公寓化。

就长屋居住状况而言,有2人乃至多人合租,也有一个家庭租住一间或数个家庭合租一间者,情况比较复杂。一般以水井为中心形成一个小的集体与邻居关系。

房东在明治维新以后同租客是平等的法人关系。但是大部分房东兼营米店、杂货店、当铺、批发、柴薪买卖等,他们也向租客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所以租客对房东有相当程度的依赖。

下层居民的房屋构造一览(1911)[92]

由上表可知,在明治末期,租住一室(4.0至4.5叠)的比例在金杉町接近8成,在万年町超过4成。但在万年町,租住面积较大一点的一室以及两室的比例有很大增加,而且租住铅皮顶房屋的比例也很高。这表明经过明治维新以来40多年的近代化活动,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即使是贫民窟,居住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东京成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也随之暴涨,迅速发展成为特大城市。随着城市的扩张,地价与房租高涨,贫民开始向郊外移动,在原先的郊外,诸如千住、日暮里、板桥、巢鸭、新宿等地也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东京的芝浦冲形成了临海工业带,在本所、深川两区以及南葛饰郡形成了江东工业带。在那里也形成了密集的男女工人住宅区,有寄宿舍,也有用来出租的长屋。

构成下层劳动者主要成分的人力车夫在日俄战争以后,因为电车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而急剧减少,失业的人力车夫就转行到其他行业,如烟囱清扫员、出殡服务员、牛奶配送员、垃圾处理员等,这些人依旧只能居住在条件低劣的长屋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日本的社会结构、民众的收入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产阶级如政府公务员、公司职员、军人、警察、教师等的人数大量增加。从社会心理上来讲,这些人较难将其归于下层民众,但是,据当时的史料显示,他们的实际收入与生活水平同下层民众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由于市中心房价、房租较高,所以,他们选择了在郊区生活,也就是职场与居住分离的生活方式。为了出勤,他们每天都要由近郊向城区往返移动。这一时期,他们中的6到9成人士都居住在出租屋内。但是,因为中产阶级人数的增加,无论是在东京还是在大阪,近郊的独栋出租屋急剧增加。这种建筑同今天的别墅没有太大的区别,有庭院、围墙。居住在这种出租屋中的租客,其收入一般较高,同房东的关系相对平等,属于完全的契约关系。

1919年、1920年近郊町村的租户数与租户比率与通勤人口[93]

但是在东京,由于人口持续不断地涌入,所以一直存在住房紧张以及房租高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