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

“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篇论文中,李克强多次提到“城镇化”的概念。他分析“城镇化”的意义时认为,实现结构转换的最根本问题之一,在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根据农村工业部门趋向于集中分布的产业特点,因势利导,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交通运输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发展为中小城市。但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城镇化的滞后发展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城镇化的费用高昂和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过大。

据新华社发布的“中共高层新阵容”人物特稿介绍,李克强在书记处繁重的工作之余,先后攻读完北大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李克强的硕士论文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该论文被厉以宁编入《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在这篇文章中,李克强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工业化发展历程,认为这20多年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是牺牲农业实现的,或者说采用了农业向工业增长支付费用的方式,这使得农民的负担过重,农村不仅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而且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扩大。

为此,论文指出,如果说这种工业化的方式在工业增长方面是成功的话,那么在带动农村经济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造方面却是失败的。论文进一步分析认为,随着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呈现出以农村工业部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系统、农业系统和现代工业系统并存的“三元结构”。

在这篇论文中,李克强多次提到“城镇化”的概念。他分析“城镇化”的意义时认为,实现结构转换的最根本问题之一,在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口不断地、较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工业部门效率低下、技术落后、信息闭塞的特征就不可能根本改变。这就需要根据农村工业部门趋向于集中分布的产业特点,因势利导,使农村人口顺乎自然地向小城镇集中,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交通运输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发展为中小城市。

此后,李克强在其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对于“城镇化”的分析更进一步,他认为,城镇化的实现可以看做是三元结构转换成为一元结构的最终标志。但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城镇化的滞后发展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城镇化的费用高昂和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过大。从李克强的硕、博论文可以看出,他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上,经过深入研究,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及其所促进的农村工业部门自身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从‘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