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黄光利与《张协状元》

黄光利与《张协状元》

时间:2022-04-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光利与《张协状元》黄光利,1961年生,平阳县鳌江镇人。黄光利为永昆立下的汗马功劳,是在策划组织和促成《张协状元》演出,不但为永昆获得如此之多的荣誉,而且使永嘉昆剧名声大振,这个只有七个人的永嘉昆剧传习所,也因此为举世所瞩目。回来后,黄光利把此次会议情况向县、市文化局领导作了汇报,紧接着便找到张烈,请他在最短时间内把《张协状元》剧本写出来。

黄光利与《张协状元》

黄光利,1961年生,平阳县鳌江镇人。永嘉昆剧团笛师,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黄光利是永嘉昆剧团唯一具有高级职称的演职人员,而且是昆剧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的笛师顾兆琪的首席弟子,获得过省市的许多大奖。我所看重的,并不是这个名字所伴随的亮丽光环,而在于他是一个具有相当实力与一定艺术素养的昆剧音乐人员。我常常为他感到惋惜,上世纪90年代,永昆几乎没有什么演出活动,青春年华就在无所事事中流失,他的艺术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如果他不是在永昆,而是在上昆或苏昆,他的处境也许不会像现在这么尴尬。

1978年夏,黄光利刚好高中毕业,正赶上周云沾开办“平阳昆剧学馆”,黄光利从同学处得到一张招生启事,一向喜欢音乐的他不禁喜出望外,决定报考学馆。为了孩子的前途,黄光利的父亲还特地为学馆捐赠了一大笔钱。考中之后,他选择的是乐队,而且对笛子情有独钟。当时,许多永昆老艺人都在尽义务为学馆教学,素有“浙南第一笛”之称的徐剑鸣正在为学馆筹建乐队,黄光利看准机会,就拜徐剑鸣为师,开始了他的从艺生涯。

学馆因为没有取得“合法身份”,是一个“非法组织”,生存极为困难。黄光利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学馆继续办下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自己的前途也将因此而越来越渺茫。1980年春,永嘉京昆剧团张榜招生,此时的黄光利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学馆演出的永昆老戏如《荆钗记》、《琵琶记》都由他司笛,考试自然不成问题。就在这年春天,他被录取到永嘉京昆剧团。(www.guayunfan.com)好景不长,短短两三年,戏曲舞台的形势便急转直下,昆剧观众严重缩水,老艺人日渐凋零,后继乏人,而越剧的情况似乎要好一些。1984年,县政府经过研究,在未申报省市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利用昆剧团原有的编制资源,自行析置出一个“永嘉县越剧团”,黄光利被调去越剧团当了团长助理,同时在越剧团乐队吹笙。1985年温州市第三届戏剧节,他还居然因为笙伴奏得了个音乐单项奖。

1986年10月,全国昆剧精英调演在杭州举行,此时的永嘉昆剧团已经名存实亡,原昆剧团导演李冰不死心,还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准备组织剧目参加演出。就在演出前半个月,李冰与我一起去杭州找到汪世瑜,请他出出点子。当时我曾提出由60多岁的丑角缪立周和40岁的刘文华主演《玉簪记·追舟》,汪世瑜却力推孙彩凤的《约钗闹钗》,经过反复权衡,最终由周云娟与孙彩凤主演的《约钗闹钗》在杭州顺利演出,伴奏的只有黄光利一支笛。

就是这次演出,黄光利给顾兆琪留下良好的印象。次年,顾兆琪在上海举行盛大的收徒仪式,正式收黄光利为徒。也许就是“名师效应”,在本年度职称申报评审中,没有任何职称的黄光利直接被评为三级演奏员。

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过去的戏班里称为“正吹”。苏州昆曲有所谓的“水磨腔”,演唱十分讲究口法,其起承转合都有一定法度,伴奏者必须对演唱者的口法非常熟悉,伴奏起来才能丝丝入扣。永昆因其没有“水磨腔”,唱腔平直明快,也无所谓“口法”,伴奏者只要求能够托腔就行了。黄光利的乐感与悟性都相当好,他为苏昆伴奏,一般三两次便能搞定。

早先戏班正吹的一项基本功,便是读懂工尺谱,自从推行简谱后,工尺谱便退出历史舞台。黄光利是个潜心苦学的人,他从前辈老艺人那里得到许多工尺谱,但能读懂工尺谱的已寥若晨星,年已80岁的陈花魁便成了黄光利的工尺谱启蒙师,使得一些早已失传的“九搭头”曲牌经过黄光利的甄别整理得以重见天日。

黄光利为永昆立下的汗马功劳,是在策划组织和促成《张协状元》演出,不但为永昆获得如此之多的荣誉,而且使永嘉昆剧名声大振,这个只有七个人的永嘉昆剧传习所,也因此为举世所瞩目。

1999年6月,中国昆剧指导委员会在湖南郴州召开,永嘉县副县长、永嘉昆剧抢救小组组长李爱燕与黄光利出席会议。会议决定在2000年4月举办首届中国昆剧节,要求目前的六团一所——江苏省昆剧院、苏州市昆剧团、北京昆剧院、上海昆剧院、浙江省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都要有精品剧目参加演出并进行评奖,考虑到永嘉昆剧传习所的现状,可以适当组织一些传统折子戏作展览性演出。黄光利与李爱燕商量,永嘉昆剧传习所既已与上述六团并列,当然也应该在昆剧节上献演大戏,此举不但可以展现永昆的自身价值,同时也通过排演剧目来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自应抓住此次机遇拼力一搏。他们在会上提出,永昆不但要排演精品剧目参加演出,同时也要参加评奖。

回来后,黄光利把此次会议情况向县、市文化局领导作了汇报,紧接着便找到张烈,请他在最短时间内把《张协状元》剧本写出来。剧本有了,请谁来导演又是一个难题。温州市文化局原副局长翁焕新提出请川剧著名导演谢平安来导演,谢在瓯剧《杀狗记》中表现出的导演风格,与永昆的某些特色十分契合。很快,事情就这样敲定了。前后不到一个月,谢平安便拿出《张协状元》的导演本,同时,由黄光利、林天文共同作曲的曲谱也打印出来了。

剧本有了,导演也有了,可演员呢?《张协状元》全剧12个角色,要找这么多演员谈何容易!永昆女生角演员林媚媚虽已年近花甲,但舞台形象不错,似乎还可以一搏;老外张大公与堂候官可以由永昆老演员吕德明饰演,其他演员全无着落。谢平安提出,12个角色可以由6个演员承担,这正是永昆早期戏班的特点,只要有八个演员便能上戏,称为“七死八活”。其中的贫女在全剧中至关重要,到哪里找这样的旦角?黄光利提出,可以向浙昆借用,通过联系,浙昆团长林为林愿意大力支持,很快就把风华正茂、扮相俊美的杨娟借给永昆。此前,谢平安曾为温州瓯剧团排演瓯剧《杀狗记》,认识了两个丑角演员:王成虎与黄宗生,二人虽都已年逾花甲,但很有潜力,剧中的小二与王德用由王虎扮演,小鬼由黄宗生扮演,毕竟属于温州文化系统内部调配,此二人的角色也很快敲定。还缺一个庙神,一度在永昆当过演员已息影多年的邹康乐自告奋勇出任此角。

事情至此,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经费,黄光利此举有点近乎“空手套白狼”。他冒着极大的风险,抓紧时间排戏,他确信,只要戏排出来,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所以,一切用到钱的地方都是欠账。但欠账不能永远欠下去,此时的传习所已经债台高筑,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分钱都拿不出了。黄光利就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在永嘉县文化局的一些领导人中进行游说,请他们先掏腰包垫上,一些人还真的被他说动了,有拿出三万的,有拿出两万的,最多的拿出五万……

《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温州编辑部合影 左起:吴敏、黄光利、沈不沉、顾兆琪、潘好男、陈加英

事情进行得如此壮烈,只是为了排一个戏,只是为了参加昆剧节,只是为了让世人更好地了解永昆,让永昆活下去。一些人在黄光利的游说下,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壮举,也许就是这种信念的支撑。有消息说,就在黄光利他们大张旗鼓进行排戏的时候,县里对是否让永昆参加昆剧节一直存在争议,掌管财务大权的领导死死卡住这笔钱,目的就是要让永昆死于非命。事之有无不可知,但据得到的小道消息,此事也决非空穴来风。直到今天,依然还是有人要置永昆于死地,这并非他们对永昆有着血海深仇,永昆的不幸,它的三起三落,只不过是它充当了官场倾轧的一个筹码。

2000年4月1日,永嘉昆剧传习所的《张协状元》在首届中国昆剧节隆重献演,就在演出前的数小时,会议组织者还来做永昆代表团的工作,希望他们郑重考虑,为了不致于太令人失望,组委会允许他们打退堂鼓,可以罢演。事后却证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此次昆剧节所有的演出剧目中,永昆的《张协状元》极具轰动效应……

半个世纪之前,有所谓“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之说,浙江昆苏剧团就是因为一出《十五贯》而存活下来,永昆则因为一出《张协状元》而名扬四海,最早的策划者就是黄光利。

2004年4月,由中国政协主持的《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出版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我与张烈、潘好男出席会议,会后决定永昆卷编辑部工作由我主持。其实我对永昆的曲牌音乐比较陌生,幸好黄光利、朱璧金、潘好男三人都是永昆作曲,我提出的一些疑问,他们三人一般都能正确回答,《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永昆卷》的最后校对,则由黄光利专程去上海独力承担,此书能够顺利出版,黄光利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