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马克思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 “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根据现代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 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来又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本纲要确定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二是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本纲要共安排16个重大专项。三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本纲要重点安排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是1995年5月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八大还强调,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创新潜力更好地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美国何以领先于世界?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科技精英总人数的40%到了美国,外国科学家占到全美科学家的20%。在集中了美国90%半导体产品的硅谷,绝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自印度和中国。硅谷20万工程技术人员当中有6万人来自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局面才使得美国能够在科技领域领先于世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我国人才队伍现状如何? 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数量庞大,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第一是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极度匮乏。人才是金字塔结构,它不是取决于塔基的宽度而是塔的高度。如果一个国家有更多的科学家处在跟发达国家相同或接近的高度,那就表明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是科技发展的基本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从190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这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科学引文索引 (SCI)数据库1997年到2006年收录的论文按22个学科领域分类分析,各学科排在前250名左右 (有并列排名的情况)的被引作者,全世界共约6097人。其中,美国排在第1位,有4016人,占总数的65.9%;中国排在第19位,只有19人,仅占0.31%,而且其中15人来自香港,被认为最顶尖的科学家中国大陆仅有4人。这些数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本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