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用关系与翻译

语用关系与翻译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用能力对翻译尤为重要。Kopytko认为,关系语用学是一种非笛卡尔式语用学。
语用关系与翻译_语言学与翻译

一、语用能力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就是语用意义。语言符号使用者将交际意图蕴含于言语行为之中,语言符号接受者能够对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推导,充分理解与掌握语言符号使用者赋予的不同语用意义,这就是语用能力。在文化交际中,语用能力的欠缺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因此,语言能力是译者必须首先具备的一种能力。

例句1:

我尽量去……

译文:I will do my best to...

例句1中,原文表达的模糊性具有其语用功能。一是出于标记的策略考虑,它有婉言谢绝之意,以便不伤害对方的面子;二是出于推诿责任的需要,万一不能完成任务,说话人也有台阶可下。但西方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会把这种婉转的措辞误认为肯定的回答,因为I will do my best to常用来表示“我一定尽量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之意。

Thomas (1983)把语用能力分为两种: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它涉及语法的使用规则,包括交际者运用语法规则领悟和表达话语意义的能力。

例句2:

我很想(念)你!

译文:I very miss you!

例句3:

他很健康/身强体壮。

译文:His body is very healthy.

例句2和例句3中的两个的译文是因译者受其母语的干扰,按照母语的语法结构将其逐字译成英语,造成了误译。正确的表达分别是:例句2: I miss you very much!例句3: He is in good health.可见语用语言能力对语言表达具有很大的影响。

社交语用能力则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而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涉及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其重点是考虑在何种语境下选择使用何种语言形式。

例句4:

谢谢你对我的赞扬。

译文:Thank you so much for flattering me.

例句4中的“赞扬”可译为compliment, praise, speak highly of等,就是不能够用flatter,因为flatter有“奉承”、“谄媚”、“吹捧”之意。译者在此选择flatter,显然就是社交语用能力不佳。

语用能力对翻译尤为重要。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译者利用双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做到游刃有余,必须具有强烈的语用意识,具备较高的语用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恰如其分地表达其语义内涵,既译出原文之“形”,更体现出原文之“神”。

二、关系语用学

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与语境互为前提。Halliday (1989)等人认为,我们应该从语言使用者的外部,即从社会文化入手去研究语言意义在语境中的产生和阐释。而Fillmore (1975)则认为,我们应该从语言使用者的内部,即从讲话者的心理过程探索语言意义在概念框架中的形成和理解。Sperber和Wilson (1986/1995)则认为,动态的语境观是揭示交际者的认知、推理过程的关键。波兰学者Kopytko所倡导的新兴语用学分支——关系语用学,主要研究构成语用体系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即交际者、语言和语境三者之间的关系。Kopytko认为,关系语用学是一种非笛卡尔式语用学。其三个基本的组成成分(交际者、语言、语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并非各自独立。相反,它们之间构成一个紧密相联的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种互动的“大三元关系”:

交际者语言 语言语境交际者语境

作为交际活动的主体,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根据一些主客观因素,交际双方所处的认知环境、感知到的客观事实、交际者心理等来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交际者正确理解语境中的各种关系,有利于控制、协调交际内容,促使交际成功。

言语交际中,交际者、语言、语境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是:①交际者在言语活动中是主体;②言是媒介;③语境是客体。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起主体作用,不是先天决定的。相反,是不同的系统,如遗传、生物、物质、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是媒介。交际者在交际时,必须使用某种语言并将有关文本与各语境成分联系起来,而这些语境成分能够调节语用解释和实际话语的运用,是话语理解和表达的重要依据。

三、关系语用学中的三元关系及其翻译

翻译过程中,交际者就是译者/作者,语言是翻译转换过程中所涉及的源语和目的语,语境则是实现成功翻译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总和。我们可将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称为“大三元”关系,将交际者(译者/读者、说话人/作者、听话人/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称为“小三元”关系。译者在交际中的主体作用不是先天决定的,相反,是不同系统如遗传、生物、物质、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译者使用某种语言,将有关文本与各语境成分联系起来,并通过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换言之,作为媒介的话语,是译者在特定的场合向交际的双方传递信息的载体,也是他们理解信息和作出回应的前提条件,而语境则可以帮助译者调节对目的语的语用解释和运用。

(一)交际者与翻译

翻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交际活动,翻译中的小三元关系始终制约整个活动的成功与否。译者成为中间人,负责将原文所传达的信息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听话人。作者/说话人和读者/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权力、身份的差异,决定了话语权的归属,拥有话语权一方参与度越高,就越具有决定权。因此,译者一方面需正确理解原文,并用目的语将这一信息传递给读者/听话人;另一方面,译者又要对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作慎重处理。作为中间人的译者必须考虑有关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例句1:

Court Official: How do you plead—guilty or not guilty?

Defendant : (Silence)

Court official: Did you do it or not?

Defendant: Well, I did hit him, yes.

Court Official: So that's “guilty” then.

Defendant:Yes, sir.

译文:

法官:你认罪还是不认罪?

被告:(沉默)

法官:你做了还是没做?

被告:哦,我是打了他,是的。

法官:那就是有罪啦。

被告:是的,法官大人

例句1中的话语表明,法庭中的法官与被告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法官拥有专业知识、话语权和权威性。法官话语中语用预设的运用如“你认罪还是不认罪”、“你做了还是没做”等无不体现法官屡屡假定被告是有罪的。译文较好地表达了原文中这种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本例中,法官有权对被告的话语进行解释和总结,而被告只能承认法官的陈述,处于被动的状态。译文“那就是有罪啦”、“是的,法官大人”等也体现原文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这种不平等的关系,符合此语境下各交际者的身份。

例句2:

We remember well our strong partnership in World War Ⅱ. Now we see China at a moment in history when your glorious past is matched by your present sweeping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ven greater promise of your future.

译文:我们仍然记得二战期间我们之间牢固的伙伴关系。如今, 中国处在重要的历史时刻,轰轰烈烈的改革甚至更加美好的未来可以与贵国辉煌的过去媲美。

例句2中的话语源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的演讲。听众是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和北京大学的学生,发言人代表了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因此,其语言显得格外庄重、高雅、严谨、客气。演讲中克林顿对中华民族赞美有加。鉴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这种背景、这种关系,译者对原文话语中的某些表达法作了较好的处理,如将中性词match和sweeping分别翻译成褒义词“媲美”和“轰轰烈烈”,将原本不包含尊重意思的your glorious past翻译成了“贵国辉煌的过去”等,较好地再现了说话人的意图。

例句3:

You have killed ten of our comrades. We will kill you.

译文:你们杀害了我们十位同志,我们一定宰了你们。

例句3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是敌对关系,而且听话人可能已经成了说话人的俘虏。言语中表达了说话人对同志的感情,对敌人的愤恨。译文将此话语中前后两句所使用的同一个词kill分别翻译成了“杀害”和“宰”把说话人当时的心情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出来。

例句4:

I remember Arlene Howard, who give me her fallen son's police shield as a reminder of all that was lost. And I still carry his badge.

译文:我想起了阿琳 霍华德,她当时把她逝去儿子的警察盾牌交给了我, 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直到现在,我仍然珍藏着他的徽章

例句4是源自美国前总统布什任期届满时发表的告别演说。话语有关“9·11”中英勇献身的警察们。此话语中的演讲者是任期届满的总统,听众是全国各族人民,他为逝去的英雄们致敬,发表告别感言等。译文除了考虑演讲考同文中的英雄及其母亲之间的关系,还把演讲者对“英勇献身、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敬意表达了出来,并通过把fallen译成“逝去”、把carry译成“珍藏”,使说话人的意图得以再现。

作者、译者、 目的语读者之间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语用关系不是一种对称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虽然译者不可能使原文和译文达到类似于几何中的对称,但这种动态的交往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和功能,却能影响语言与语境之间、交际者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译者在这个交际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生成并诱发出语义输入,以便使这些生成或被诱发出的信息在语境中得以语用输出。

例句5:

纵观历史,放眼世界,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的关键。

译文:Both i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day world, a country can emerge victorious from toug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enjoy faster development only when it gets along with the tide of the times, seizes th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blazes a trail suited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lies on wisdom and resourcefulness of its own people.

例句5中的原文是胡锦涛在200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演讲中的一段话及译文。可以看出,这两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句式上、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区别。胡锦涛的讲话使用的是典型的中国式句式和思维,如果直译会使译文不符合英语的句式和思维习惯,听话人会难以理解。因此,译者将句式进行调整,尽可能按照英语的句式和英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来翻译,以达到正确传达说话人意图的目的。另外,这里的“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本来可以翻译成take a road of development that suits its national conditions,但这是比较中国化的表达,译者采用blazes a trail更符合说英语的听话人的表达习惯。

例句6:

谁都有老的一天。

译文:Gravity catches everybody.

众所周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会松弛、下垂等,西方人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地球的引力,而且谁也逃不脱地球的引力,逃脱不了衰老的命运。这一方面,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又反应自然作用于人,从而使人用语言来表达这种作用力所产生的结果。例6中译文表明: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意思的同时,也要兼顾目标语言读者能否尽最小的努力理解话语的意思和说话人的意图。此例中,译者根据西方人的表达习惯来翻译原文,把说话人的意图忠实地表达了出来。

(二)语言与翻译

使用中的语言与语境互为前提。在翻译活动中,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或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主要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这种意图表达的准确性在于说话人对话语操纵的熟练程度。作为媒介的话语是交际者在特定的场合,向交际的另一方传递信息的载体,也是接受方理解信息和作出回应的前提条件。然而,说话人所说的话语是说话人在顺应语境的情况下,有选择地表达出来的。换言之,在某些情况下,话语的表达是单向的,这种单向关系的形成在于话语中的一个因素,而且只能是这一个因素,影响另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情况下,话语的表达又是双向的,话语与语境之间相互影响。语境制约话语的使用,话语通过说话人对各语境因素的掌握被恰当地表达出来。

例句1:

我过去所受的那些委屈和刺激,比起他来, 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算不了什么。

译文一:What little pain and adversity 1 have experienced so far are simply nothing compared to what he has gone through.

译文二:Compared to his, what little pain and adversity I have experienced is “a small witch meets with a big one”.

“小巫见大巫”中的“巫”指旧社会里以装神弄鬼为职业、宣传封建迷信骗取钱财的人,如“巫婆”、“巫师”等等。这习语原指小巫见到大巫,相形见绌,施展不出法术。后来人们就用它比喻相形之下,一个事物远远比不上另一事物。译文一顺应其语言意思,将“小巫见大巫”翻译成so far are simply nothing compared to what he has gone through.其字面意义是合乎逻辑的,其比喻也是可以理解的。译文二把它译成A small witch meets with a big one,与原文的含义相差甚远,与译文整体语言风格也不协调。

例句2:

我愿借此机会同大家谈一谈中国人民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不了解这些,就难以把握中国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译文: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speak to you about some basic valu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sense of present and future events in China.

例句2原文中的“把握”一词,可译为make sense of根据原文语境,这里的“把握”指对事情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将之译为make sense of才能更为准确地传达出原文意图表达的意思。

例句3:

We've cleaned up the air, but polluted the soul; we've split the atom, but not our prejudice; we write more, but learn less; we plan more, but accomplish less.

译文:我们清洁了空气,却污染了灵魂;我们分离了原子,却(无法驱除我们的)倾向偏见;我们写得更多,学得更少;我们计划得更多,完成得更少。

例句3原文话语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we来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求得听话人的认同。原文采用排比修辞,将原文那种事物间的鲜明对比跃然纸上。译文同样也使用“我们”,将这一层意思表达了出来;译文也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读来朗朗上口。

例句4:

There is legitimate debate about many of these decisions. But there can be little debate about the results.

译文:针对我的许多决策,有人对其合法性有争议。但是, 当他们看到结果时,就不会再有争议了。

例句4原文话语中的debate原本表示“辩论、争论”的意思。译文根据后述话语的意思:看到了结果就不会有“争议”,也将前述话语中的debate译成“争议”,形成了一个“同义反复”的表达,前后呼应,恰如其分。

(三)语境与翻译

交际者要成功地达到交际的目的,仅有足够的语言知识不行;没有交际者的语言无法得以使用;而离开语境,交际者也不可能使用语言来做事情。言语交际中,交际者、语言、语境表现出一种“同现或共存”的关系,似乎有一条纽带将这些主客观因素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交际者在使用语言时,必须遵循某一特定的规则(纽带),否则,交际就无法取得成功;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或意图,就必须选择一定的场合。而这场合就是语境的主要部分。

同现或共存的关系反映出一种潜在的触发关系。一般说来,这种关系是通过触发语来实现的。触发语的主要任务是激活被选语境或临时语境。作者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不断地选择相关语境,影响作者与读者交往的内容和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某种特定的语境决定论,也不意味着个人语用潜能可以自由发挥。Kopytko (1998,2001, 2003)认为个人语用潜能是不完整的、模糊的、不稳定的。翻译中,译者的介入,对交际者双方的认知语境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译者应综合利用各种主客观语境(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把握好原文或说话人意图,以达到成功翻译的目的。

例句1:

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局势十分关注,正在进一步了解事态发展。

译文:China is watching closely the developments in Pakistan and is waiting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例句1原文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之后的表态。此处提供的译文比较好地表达出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如果按照句子字面的意思,将原文话语译为China is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situation in Pakistan and is watching closely for further information.显然容易引起巴方的不理解,认为我国态度竟与其他国家并无区分,而巴基斯坦向来把中国看成自己最忠实的朋友。实际上,我方的真正意思并非不满,而更多的是表示关心和准备对局势的发展做进一步的了解。只有把握好这种客观语境,才能将“说话人的关切”等意思表达出来。

例句2:

It's well known that there's no love lost between them, so it would be silly to invite them both to our party.

译文:大家都知道他们是死对头,所以邀请他们同时来参加我们的聚会是很愚蠢的。

例句3:

They grumble a little now and then. But there's no love lost between them.

译文:他们常常发发牢骚,但是彼此之间仍然相爱。

例句2和例句3的原文话语中均出现了there's no love lost。根据两例话语中的语境,此话语表达出不同或截然相反的意思。根据例句2语境,将其译成“他们是死对头”,符合原文意图;根据例句3的语境,将其译为“彼此之间仍然相爱”,而不是“不相爱了”。

除了通常的语言语境之外,译者仍然需要考虑说话人/作者和听话人/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当说话人/作者和听话人/读者各自所处的文化语境存在较大差别时,译者就需在对原文进行推理的基础上,把握好文化语境对译文的理解的影响。

例句4:

酒香不怕巷子深。

译文一:Good wine needs no bush.

译文二:Good product sells itself.

译文三:The cream always comes to the top.

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会导致翻译中一些涉及文化的话语难以直接传译。例句4中的三个译文各有其独特之处,有的采用近似直译的方法,有的采用意译方法。译文一中的bush指(从前酒店用来做招牌的)“长春藤”,据说过去在酒店外面常挂这种藤,以示该酒店有上好的葡萄酒,来招揽顾客;译文二是原文话语的意译,指“好的产品自身就卖得好”,即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就可以卖得好;译文三与译文二一样,意指“只要东西好,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被发现”。由于中国和英美在酒文化上的不同,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译文都很难将原文意图传递的意境表达出来,因为英美的任何一种酒的香气也无法像中国老酒那样香溢四方。只有用与目的语接受者生活习惯相符的用语才能准确表达类似例句4原文的意思。又如:

例句5:

The only thing we didn't improve was the road.

译文:万事俱备,只看路况。

例句5中原文是一则汽车广告,原意为“我们唯一没有改进的就是道路了”。此例译文仿拟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成语,充满了文化的意蕴。这一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文化背景,为译文提供了互文性语境,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如此一来,公司好像是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切都处于掌控中,一切为了顾客,夸张地宣传了该车无可挑剔的完美性。

例句6:

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

译文: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例句6是一则治疗心脏病的“速效救心丸” (Quick Results Heart-Save Pill)的药物广告。此广告话语中的排比修辞手法充分展示了药品的优越品质和卓越功效,读音朗朗上口。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会很不好处理,同例句5一样,译者利用互文性语境,直接套用英文谚语,可谓事半功倍。

Eugene Nida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认清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语言文化的差异,词义的内涵千变万化。如向钱钟书先生所倡导的“要使译文达到‘化’的境地”,译者需把握语用中的三元关系,并根据不同的语境,使其译文在读者读完之后,既能理解其表层含义,又能了解其内在神韵。

四、语用失误与翻译

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 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交际效果的现象。

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大致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违反源语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表达套入目的语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是因在交际中不了解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和对对方话语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而某一不合适的话语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无论是哪种语用失误,在翻译时都应尽力避免。

(一)语用语言失误与翻译

语用语言失误主要与语言本身的使用有关,如非英语本族语者所使用的话语不是按照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而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按其母语的语言习惯来生成话语。例如:

例句1:

Student: “What?”

An American teacher: ?

译文:

学生:什么?

美国教师:?

例句2:

How time flies!

译文:时间过得真快啊!

例句1、例句2中的两个话语在不少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中较为常见。殊不知直接用英语中的“What? ”发问来表达自己听不明白,会显得十分唐突、不礼貌,尤其是对上级或长辈使用,这种说法就更为不妥了。如果说这句话的语气再加重,则可以表示愤怒、难以置信等意思。在交际中,如果没有听清楚或没有听懂他人的话语,听话人可以用: “ Sorry?”或“Will you please repeat? ”等用语。对于“How time fiies! ”这个表达法,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能用来表达“时间过得真快”的意思。其实,这一表达法多用于对较长时间的流逝而发出的一种感慨。

例句3:

在广州你可以品尝到富有特色的传统粤菜和各种外来风味菜肴。

译文一:You can have authentic Cantonese food and many kinds of foreign foods everywhere.

译文二:You can try authentic Cantonese food and a huge variety of cuisines from other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译文三:You can try authentic Cantonese food and a huge variety of cuisines from different places throughout the world.

对例句3中原文话语翻译的重点在于对“富有特色的传统粤菜”和“各种外来风味菜肴”两个表达法的处理。前者可用authentic Cantonese food来表示,因为authentic有“正宗的”的意思,这种隐含意义不言自明。至于“各种外来风味菜肴”的翻译就要视语境而定了。广州是中国南方的大都会,在餐饮业方面汇集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风味的菜肴。译文一的many kinds of foreign foods everywhere在措辞上就不符合原文的要求。首先,使用everywhere就夸大了事实;其次,与中国菜肴的品种相比,外国菜肴就少多了,所以,使用many这么一个模糊词也不合适。译文二的a huge variety of cuisines from other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把中国其他地方的菜肴如湘菜、川菜等给排除在外;而译文三的a huge variety of cuisines from different places throughout the world,把原文意图表达的信息准确地传达了出来。

例句4:

广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2℃,终年常绿,鲜花常开,素有“花城”之称。

译文一:Affected by the subtropical marine monsoon climate, Guangzhou is green and has flowers all the year around with an average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20℃ to 22℃.

译文二:Being in the subtropical oceanic monsoon region, its average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20℃ to 22℃. Guangzhou, reputed as “Flower City”, is filled with greenery and blooming flowers all year round.

译文三:Being in the subtropical oceanic monsoon region, Guangzhou has an average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20℃ to 22℃ , filled with greenery and blooming flowers all year round and reputed as “Flower City”.

例句4中,译文一译者所造成的语用语言失误在于其对几个词的误用:affected,marine和green。 Affect指“产生的影响之大足以引起反应”,着重“影响”的动作,有时含有“对……产生不利影晌”的意思;marine的意思是“海的,海产的,海生的”; green则可能使人产生“未成熟的,无经验的”或“精力旺盛的,青春的”的联想,而这些意思都不是原文意图表达的;译文二中的第一个句子符合英语的结构,但其主句中使用了its作为主语,指代不明;译文三克服了前两个译文的缺点,忠实地表达了原文客观描述广州的内容,使原文话语在读者心中引起的反应与译文话语在译文读者心中产生的反应在效果上获得了相似性,实现了语用语言等效。

例句5:

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部,是广东省省会,更是华南地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有中国“南大门”之誉。

译文一:Gu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She is not only the capital of Guangdong, but also the central city with strong attraction and influence in South China.

译文二:Gu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As the capital city of Guangdong, Guangzhou is attractive and influential within South Chin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outh Gate of China”。

例5中的原文话语里的几个关键词“省会”、“中心城市”、“南大门”是译者要注意的地方。译文一把前面两个关键词译了出来,把“南大门”却忘记了,此外,译者误译了not only...but also.如果说原文中只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不仅是“省会”,而且还是“中心城市”,那么,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译文二把原文分成三个单独的句子来译,不仅把三个关键词拟定表达的信息传达出来,而且语用语言的使用上,也符合目的语的要求。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取得语用语言对等,就要尽力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用译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观的要旨,更是译者在实践中所需遵循的原则。

(二)社交语用失误与翻译

社交语用失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因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而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所造成的失误。文化的差异往往影响交流与沟通,有时不仅会造成误解,还有可能引起根本性的文化价值冲突。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主要障碍的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文化因素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诸多差异造成的。

例句1:

Foreign Guest: We had a very good meal and wonderful dishes at your home.

Host: Oh, no. There is no good food. Please don't mind.

译文:

外国客人:我们在你家吃了一顿美味佳肴。

主人:哪里,哪里。没有什么好吃的,请别介意。

例句1中,主人的话语是一个社交语用失误的典型例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此中文对话,没有任何不妥。主人的谦虚和礼貌的表现,符合中国人在中国语境下社交礼仪方面的礼貌表达方式。然而,换成英语对话,此话语对西方人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人们会认为,既然是招待客人,那就应当拿出好菜来招待。他们现在吃到的明明是好菜却又加以否认,使人难以理解,以致导致交际失效。

例句2:

相互拍着肩膀,称兄道弟。

译文一:Patting on each other on the shoulders and chatting in intimate terms.

译文二:They slapped each other on the shoulder, calling each other brothers.

译文三:Patting each other's shoulders, they appear as intimate as brothers.

在例句2中,“称兄道弟”的本意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用兄弟互相称呼”。因此,它真正代表的是一种亲密如兄弟的关系。译文一虽表达出源语“称兄道弟”背后的意味,但完全脱离了源语的语言形式。译文二简单地将其处理为calling each other brothers,完全是按照源语的字面意思来表达,并未将其语用含义正确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造成语用语言失误,此外,slap则有“掌击,掴,啪的一声”的意味,与源语“拍”的本意不符。只有译文三注重源语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含义,符合源语的交际意图。

社交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称呼、招呼、道歉、称赞、对外宣传、广告等用语的翻译上。例如:

例句3:

美花城五彩缤纷,南中国魅力之都,欢迎您到广州来!

译文一:Guangzhou, the wonderful and ardent city, is holding out her friendly hands. Welcome to Guangzhou !

译文二:Guangzhou, the beautiful and vibrant Flower City, welcomes you!

例句3中的原文话语作为一个欢迎用语,一方面对作为欢迎者的广州进行了身份的界定,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广州对各方朋友的欢迎。译文一中的the wonderful and ardent city,未能把“美花城五彩缤纷,南中国魅力之都”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甚至有偏离原文的意思之嫌。Ardent多用于表达“人”,如an ardent lover of art(酷爱艺术的人), He is ardent in temper. (他性情急躁)等。She is holding out her friendly hands(正在伸出友好的双手)也未必译得恰到好处,难道过去不是这样的吗?此外,整个原文话语由三个分句构成,译文一译成了两个句子,且只有后面的句子才是欢迎用语。译文二忠实地反映了原文的意图。首先,整个译文话语就是一个欢迎用语;其次它把“美花城五彩缤纷,南中国魅力之都”的意思用the beautiful and vibrant Flower City表达出来,vibrant就有“充满生气的、生气勃勃的、有活力的”等意思,具有这些特征的都市就不可能缺乏“魅力”了。

例句4:

你可以到各大型超市和专业市场尽享休闲购物之乐。

译文一:You can also buy inexpensive but elegant goods.

译文二:You can enjoy shopping in large departmental stores and wholesale centers.

例句4中的译文一显然就是社交语用失误的例子。导致这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译者误用了inexpensive but elegant goods。此短语的意思是“既便宜又极好的商品”,即我们常说的“物美价廉”。原文并无此意,但译者按照母语的这种思维习惯来处理译文,不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期待。其实,“一分价钱一分货”、“物有所值”这个道理谁都懂,在正规的“大型超市和专业市场”的“便宜货”充其量也只是实用而已。译文二较好地表现了原文的意图,它不仅没有受其母语的影响而任意添加信息,而且还通过使用enjoy shopping,把“尽享购物之乐”的意思表达出来,使整个译文再现了原文的风貌,达到了对外宣传的社交语用目的。

例句5:

今天的广州,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金融中心。

译文一:Now Guangzhou has become the frontline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hina. She has been making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economy and improving urban aspects.

译文二:Guangzhou, riding on the wave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has achieved brilliant economic success today. She is now an important trading portand financial hub.

对例句5原文的翻译,需要把握好整个话语中的几个重要信息如“改革开放”、“经济成就”、“贸易口岸”、“金融中心”等。译文一在对“改革开放”、“经济成就”的处理上,分别将其放在两个不同的句子里,使译文与原文在信息的分布上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贸易口岸”和“金融中心”却未作任何处理。译文一中的improving urban aspects似乎不是原文所表达的内容。译文二忠实地将原文中的四个主要信息通过两个句子表达出来。此译文在信息的分布上与原文基本一致,在表达原文话语所描述活动的方面,原文2也是先译“取得……成就”、再译“成为……口岸、……中心”,符合原文的要求。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因为其忽略或不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惯、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因素。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有极大的不同,因此,译者的译文一定要符合目的语的国情、言语行为规范和文化背景等。译者应该在正确理解原作内容的前提下,并结合各语境因素,来体现原作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等。

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由于语境不同,交际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和对话语的理解都可能有差异,因而某个不得体的话语从一个角度看可能是语用语言失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便可能是社交语用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