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即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为巴尔干半岛之保加利、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四国对于土耳其而起;此四国组成所谓巴尔干同盟,它们对土冲突的目的说是在解放在土耳其治下之耶教省份,尤其是马塞顿;而其真正的动机,则是欲乘青年土耳其党政府势力未巩固之际,急起而压迫土耳其,各遂其扩张领土之欲望。巴尔干同盟为土耳其及列强一般视为不可实现之事。列强一方面促土耳其政府让步,而对于巴尔干同盟则劝其忍耐。

第三节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诸国与土耳其

在1912年10月,土耳其之不能继续从事于托里波里战争,而须急速与意大利讲和,是因为在巴尔干方面有一新战争将发生。此即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为巴尔干半岛之保加利、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四国对于土耳其而起;此四国组成所谓巴尔干同盟(Balkan League),它们对土冲突的目的说是在解放在土耳其治下之耶教省份,尤其是马塞顿(Macedonia);而其真正的动机,则是欲乘青年土耳其党政府势力未巩固之际,急起而压迫土耳其,各遂其扩张领土之欲望。

青年土耳其党执政之反响

青年土耳其党执政之结果,于各国在巴尔干方面之政策大生变动,因之有1908年奥大利合并波、赫两州,保加利宣告独立。及1911年意大利对土开战之事,已如上述。然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之最大的反响,还是在巴尔干诸国对于巴尔干问题态度之变动。

1908年奥国合并波、赫两州之结果,于塞尔维亚之国民的野心为致命的大打击。在柏林会议中,塞尔维亚人不能分得波、赫两州,已经失望,然犹冀后来有取得之机会。此两州今既正式被奥国合并,明明断绝塞尔维亚自己取得此两州之希望,而永久致其与海隔绝。不仅大塞尔维亚帝国之梦想于此打破,而且它自己将永受奥大利之支配。塞尔维亚为保全它自己的生存独立,势不得不于别地求得补偿,以抵偿在波、赫两州之所失。于是而巴尔干方面之现状打破乃于塞尔维亚为必要。

马塞顿问题

青年土耳其党政策之再一个切要的结果,见于马塞顿问题及保加利对于马塞顿问题之态度。

马塞顿问题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巴尔干之一个纷争的问题。人说马塞顿问题是巴尔干问题之缩影。保加利独并马塞顿之目的既在柏林会议破坏,它乃转而趋向于自治政策。马塞顿如得自治,可容保加利从教育上、宗教上为宣传之运动,便于最后使此州真正保加利化;它可望如1885年平和吸收东罗美尼亚之故事,以吸收马塞顿。但青年土耳其党随即明白表示他们的政策,不许有马塞顿之自治。土耳其政府随即开始一种强化手段,将土耳其人中最下等分子移入马塞顿,以充实回教分子,而强令耶教徒服役于土帝国军队。保加利看清自治之可能日益减小。加之在马塞顿的保加利人种之迫害开始;他们求救于保加利。保加利国内人民见马塞顿方面同胞的惨状,不胜其愤激,他们极欲设法解放他们。在此种情状之下,保加利国王自不敢逆国民之要求,坐视不理。如是保加利亦如塞尔维亚然,它为政策及感情之理由,倾向于打破巴尔干之现状。

库列特岛问题

青年土耳其党之执政于别一方面亦有重大的结果,即库列特岛。库列特岛住民大部为希腊人,而曾参加1821年之希腊革命。此岛希腊住民常起叛乱,土耳其从未能完全压伏之。最后在1896年与1897年之叛乱中,土耳其对希腊人施其虐杀。在希腊本国,人心激昂,希腊王至不得不起而干涉。希腊派兵赴库列特,援助叛军,其结果有1897年之希土战争。在此战争中,希腊完全败北,列强出来干涉,促成两国和局。希土战争了结,此战争之目的亦已部分的达到,因为库列特取得自治。库列特之自治是完全的:它有它的邮征、国旗、法律;而在其与土耳其之关系上,后者待之如外国。最后希、库之联合不过是时日问题。

但青年土耳其党之政策有使希腊不能安心者。青年土耳其党人对于库列特亦如对于马塞顿然,不肯放弃其国权。他们决意不许库列特岛合并于希腊。他们的使命在中兴土帝国;他们失之于波、赫两州者,行将求补偿于库列特。他们的政策在1910年表现的很明白,当时他们开始要求列强恢复土耳其之权利,而要求希腊抛弃合并此岛之意思。为实行此项要求,他们命令对希腊货物行排货运动,因之希腊商务受极恶的影响。

在库列特自治后半期中,其首领为威尼佐洛斯(Venizelos)。他是一个实行家,他主张继续库列特岛之自治,以至其希腊化,及列强有肯承认之意思而后合并之,其事较为简单平稳。但鉴于青年土耳其党之政策,觉得希腊将无平和合并此岛之望。库列特终当依希腊之武力以解放。1910年威尼佐洛斯自赴希腊,主持希腊政权,而开始改组希腊国家。18个月之后,他已完成了宪法的、财政的改革,他改良了海陆军备,致希腊已能于必要之时对土耳其取最后行动。

于是则塞尔维亚、保加利、希腊之三国皆有强烈的动机致其蓄意破坏近东之现状。意土战争适促起它们急速行动之决心。

巴尔干同盟之组织

巴尔干诸国欲压迫土耳其,惟有结成同盟乃可成功,甚为明白。1897年希腊之败北,已足使它再不敢独立为冒险之举。而保、塞两国无希腊之助,亦不能望其抵对土耳其。希腊海军之合作尤为急要,因为惟如此,乃可阻止土耳其从亚细亚运兵在慈拉斯(Thrace)海岸登陆。巴尔干同盟为土耳其及列强一般视为不可实现之事。塞尔维亚之恨保加利,仅逊于保加利之恨希腊;而三国皆于马塞顿有利益关系,似不相容。然而国际情势有以迫之抛弃争执,协力行动者。

从1910年至1912年,巴尔干诸国间之相互关系有许多改善之征兆。公开的社交的聚会与暗中进行的政治谈判,趋于同一方向。1911年4月,希腊总理威尼佐洛斯已向保加利提议订同盟。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与塞尔维亚两国间结成同盟条约。此协约保障彼此的独立及领土完整,而如值任何一强国谋合并或占领土耳其治下之巴尔干土地,它们约定相互援助。关于将来土地之分配,亦明白协定;而关于争执的马塞顿中部地带,则交由俄皇仲裁。4月末,俄皇通告愿当仲裁者之任。一个月以后,另签有一军事协定,规定在它们被土耳其、罗马尼亚及奥大利攻击之时,或它们攻击土耳其之时,相互援助之条件。

在保塞盟约签定两个月之后,希腊与保加利之间亦订有协约(5月29日)。此约与保、塞两国间之约有一大异点。保加利与希腊间之协约未涉及马塞顿之分割目的。而且规定,如果希、土之间为库列特议员入希腊议会之问题发生战事,保加利与此问题无关,惟须守好意的中立。5月中,保希防御同盟条约缔结之后,又在9月订有详细的军事协定。在8月中保加利与门的内哥罗亦有口头的协定。

列强之外交活动

当土耳其与巴尔干诸国正在动员之中,列强极力谋维持平和。9月,巴尔干同盟请求列强协助它们要求在马塞顿施行即时的根本的改革:马塞顿须设一耶教徒总督,设一地方议会,而组织全然从此州征募之民兵团。列强一方面促土耳其政府让步,而对于巴尔干同盟则劝其忍耐。然而两者皆不可得。此时舍在君士坦丁堡加极大的压迫,无可以免于战争者。列强不取那种行动,而徒向保、塞、希、门四国政府同时提出最后通牒,抑制它们的极端举动。经过数星期讨论之后,卒于10月7日商由俄、奥两国通知巴尔干诸国说,列强反对一切惹起决裂之举动;它们自己将主持改革;从战争而生之任何现状变更皆所不许。但此已太迟,因为10月8日列强通牒始提出诸国首都,而门的内哥罗已于是日对土宣战。

巴尔干战争之开始

门的内哥罗之发难,为巴尔干大战之先声。一星期后(10月14日),保、塞、希三国向土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一切领土省份之自治。此时土耳其始悟巴尔干同盟已成事实,而同盟国之意志是真要实行的,然已太迟。土政府急速向保加利政府提议翻改其马塞顿之政策,向希腊承认其合并库列特,而皆被拒绝。国际事变有使巴尔干同盟决计急速取最后手段者。土耳其政府如此顽强,原不能望其如巴尔干诸国要求,取何改革。同盟诸国如欲维持其地位,有急速动作之必要,亦甚明白。土耳其之兵力已不足畏;意土战争及阿耳巴尼亚之革命减杀了土耳其之实力。如果它们要动作,此其良机;它们决不可待至土耳其军队改组之效果实现而后发动。加以巴尔干诸国国民舆论之要求,更为强迫它们开战之有力的因素。保、塞两国之王室不能长久抑制民族的愤慨心,它们如不应民心以开战,国内将不免发生革命。对于它们要求的条件,土耳其为国民体面,势不能容认;于是土耳其决然拒绝它们的最后通牒,而于10月18日对塞、保两国宣战。同日希腊亦对土耳其宣战。

战争之进行

虽土耳其已即与意大利媾和,然而其兵力终不能抵御巴尔干同盟联军之猛攻。依同盟国之作战计划,希腊与塞尔维亚阻制土军于马塞顿,以防阿耳巴尼亚援师之来。希腊海军控制小亚细亚至土领欧洲地方之水路,于是援兵不能急速的运到马塞顿。而进攻慈拉斯,直当土军主力攻击之责任,则委诸保加利。在各方面战场,同盟国对土完全制胜。同盟军队各尽其职役,不过是保加利之出力更多。保加利军于10月22日大胜于慈拉斯之启岐力塞(Kirkkilisse);塞军于26日大胜于马塞顿之库马诺服(Kumanovo);而希腊于11月8日攻下萨罗尼克(Salonika)。至于希腊海军,则自始即完全支配爱琴海。

列强之态度

俄国自始即对巴尔干同盟诸国表示同情。虽则俄国外务大臣萨佐洛夫(Sazonoff)在第一次大战之后,即示意列强干涉,然而在11月2日向其驻外各代表发电,声明被征服之土地,依占领权属于同盟诸国,而当依友谊的协定分配之。英国舆论一致赞助耶教诸国;而英国总理于11月9日在伦敦市会厅演说,说列强当承认既成的事实,而不反对从同盟国胜利所生之领土的变更。而在他方面,则中欧之德、奥深忌巴尔干同盟之胜利。

幸而德政府倾向平和。通巴尔干战争中,德皇持慎重之态度。为防止战争,当抑制维也纳政府之行动,但德国明白表示,如其同盟国被攻击,它当助之。法国同样地倾向平和,但其对于其同盟国之忠实亦不亚于德国;德国总理波安加雷(Poincaré)告俄国大使伊斯洼尔斯基(Isvolsky)说,如奥国对俄开战而有德国之援助,法国当履行同盟之义务。在此时期之间,法国总理热心运动平和,而与列强磋商召集会议解决时局之法。波安加雷之计划得着英国外务大臣古雷之助,卒得实行,而列强会议最后能开于伦敦。

伦敦会议之开始

土耳其军队之败北,致青年土耳其党政府推倒,而土耳其之老政治家启密尔·拍奢(Kiamil Pasha)复掌政权。他知道讲和之必要,乃命与巴尔干诸国开谈判;而在1912年12月3日各交战国依列强之提议签定停战条约。于是政治利益的中心由巴尔干移到伦敦。停战条约成立后之十日,交战国代表会合于伦敦。在此议和代表会议之外,另有一个会议,以五强驻伦敦之大使组成之。后者继续从1912年12月至1913年8月,于英国外务大臣古雷主宰之下开会。土耳其与巴尔干诸国之谈判自始即多困难,而俄、奥意见之冲突,更不容易调和,惟以古雷之手腕及耐性,与其有时坦白的坚强的发言,乃能致伦敦会议维持许久。

在伦敦会议中,土耳其坚持保有残留的四城:君士坦丁堡、亚得里亚罗堡、斯库他尼、雅里拉(Janina)。关于第一城未有争论;而阻害和议之主要的困难究是亚得里亚罗堡与慈拉斯问题。第二个困难起于罗马尼亚之要求改正达普鲁甲(Dobroudja)之境界,以为其守中立之报酬。迨至1913年1月22日,两项困难大致已解决,而土耳其承认以从黑海岸之米的亚(Midia)至爱琴海岸上玛利扎(Maritza)河口之伊洛斯(Enos)之一线为土耳其与保加利之国境,土耳其抛弃亚得里亚罗堡。

战争之再进行

但在1913年1月22日土耳其军官燕维(Enver Bey)在君士坦丁堡起革命,反对亚得里亚罗堡之抛弃,要求启密尔·拍奢辞职,而杀死土军总司令拿仁·拍奢(Nazim Pasha)。燕维之行动致伦敦谈判突然告终,而在2月1日,会议解散。同盟国已于1月29日宣告解除停战之约,2月3日战争再开,4日保加利军复攻亚得里亚罗堡。青年土耳其党虽复取得政权,而其力仍不足以挽回颓势。亚得里亚罗堡于3月26日为保塞联军攻落;而希腊亦已于3月6日攻下雅里拉城。亚得里亚罗堡及雅里拉既下,土耳其所保留者,在君士坦丁堡之外,仅有阿耳巴尼亚之斯库他尼未下。斯库他尼卒亦于4月22日降于门的内哥罗。

伦敦和议之再开

在1913年3月2日,土耳其政府知大势已不可挽回,正式请求列强调停。但在战争进行中,同盟诸国之内讧已渐显出。在希腊军进雅里拉城之日,希军与保军已在萨罗尼克附近冲突。同盟国之间公然互相仇视。塞尔维亚要求修改1912年之分割条约,而得希腊之助。

斯库他尼陷落之前数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之间已约定停战,而随后(4月21日)巴尔干同盟承诺无条件的受列强之调停,而保留与列强讨论慈拉斯与阿耳巴尼亚境界问题及爱琴岛处分问题之权。议和谈判于5月20日再开于伦敦,而在5月30日《伦敦条约》签字。

《伦敦条约》

《伦敦条约》宣布土耳其欧洲领土之瓜分。伊洛斯与米的亚界线(Enos-Midia Line)以西之一切土地(除阿耳巴尼亚外)及库列特岛均割让于同盟国,任其分配;而关于阿耳巴尼亚及爱琴群岛问题之处决,则委于列强之手。土耳其只留得东部慈拉斯一带之地。然而战胜者分利不均,发生内讧;虽以俄皇之力谋维持平和,而不能免其自相攻击。巴尔干同盟之胜利,究未终结巴尔干战祸,而所谓第二次巴尔干战争随即继之以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