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淡薄名利,勇于创新

淡薄名利,勇于创新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现了全球六大“海洋沙漠”的存在性与变异性,我们首先提出的“海洋沙漠”的概念被欧美学者认同并采用。钱程程,女,1986年7月生,中共党员。2015年7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在读博士后,从事海洋卫星遥感应用、大数据挖掘工作。林洪,男,1962年2月生,山东青岛人。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卫星遥感技术和本世纪初问世的Argo浮标技术是过去半个世纪推动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两项革命性技术。陈戈教授25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围绕这两项关键技术及其融合应用而系统地展开。他从8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卫星海洋遥感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本世纪初其研究方向拓展到基于Argo浮标的海洋大数据技术,在卫星海洋遥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特别是面向全球气候变化的卫星/Argo一体化三维海洋探测与大数据仿真解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的前沿性成果。以下是陈戈教授的主要学术成果简介。

1.系统地拓展了卫星高度计的遥感方法和应用领域,不仅首次开发了涌浪指数和“无变点”等独特的海洋遥感高级感衍生产品,而且作为先导者之一成功地开辟了测高卫星的大气遥感新领域,为解决海洋降雨和水汽观测的瓶颈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全球三大“涌浪池”和六大“海洋沙漠”。

(1)提出了卫星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联合观测海面成熟度的遥感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全球风浪和涌浪的独立结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位于赤道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三大“涌浪池”及其东向强化结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三大洋涌浪池在夏季的大规模北移和风浪成长性在夏秋季节迅速的强弱切换。基于该成果撰写的8篇系列论文于2002—2013年间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上。

(2)系统地建立了利用双频卫星高度计和三频微波辐射计定量反演全球海面降雨和水汽含量的新一代遥感方法,为卫星高度计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同时为海面降雨和水汽观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发现了全球六大“海洋沙漠”的存在性与变异性,我们首先提出的“海洋沙漠”的概念被欧美学者认同并采用。基于该成果撰写的10篇系列论文于1997—2014年间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Journal of Climat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

2.率先将大数据概念引入海洋科学研究,系统地建立了高维海洋大数据的时空分析模型,开拓并引领了面向卫星遥感和Argo浮标的海洋大数据的模态压缩和仿真解析,在自主研发的i4Ocean(Eye for Ocean)数字仿真系统中成功地发现并再现了“无变柱”“尼诺管”“季节螺旋”“三池耦合”等敏感海洋特征和重要海气过程。

(1)率先发展了面向海洋大数据的海气耦合系统固有模态提取的4D-HEM新方法(即“四维谐波模态提取法”),自主研制了集VR、GIS、可视化技术为一体的i4Ocean高逼真度海洋仿真平台。陈戈教授于2006年首次提出了3D-HEM方法,以独立作者发表在国际知名海洋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并于2014年将这一方法升级为4D-HEM,发表在国际知名大气刊物Journal of Climate上。同年,作为涉海学科的代表性论文入选国际GIS刊物Annals of GIS的大数据专辑。自主研发的i4Ocean是一款海洋环境仿真与科学数据交互动态可视化分析平台,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及多源、高维、海量、异构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了虚拟海洋场景动态仿真、海洋要素数据高感知度动态表达,兼具矢量数据的时空连续流线动态可视化、标量数据交互体视化等功能。

(2)成功地将4D-HEM地学大数据模态提取方法和i4Ocean海洋仿真平台相结合,发现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中若干重要的新现象和新规律。先后发现“暖池”“雨池”和“湿池”三池耦合的现象(RSE,2004),并被国际权威地学刊物Nature Geoscience引用;阐明了海洋降雨(JGR,2006)、海面温度(JPO,2008)、海平面高度(RSE,2010)和海面气压(IJC,2013)等关键海气参数ENSO模态及其亚模态的精细结构,指出了它们存在普遍的“一模多地”和“一地多模”现象。首次揭示了全球海洋大气系统周期性振荡中“无变点”的存在性和普遍性,完整地给出了关键海气界面参数年模态和半年模态中“无变点”的分布(IEEE,2005);近期又基于新一代Argo数据将这一概念推广为“无变柱”(GRL,2013),对于合理设置海洋观测站与布放海上浮标以提高全球海气界面的观测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10年的Argo数据,首次发现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水域中ENSO模态存在一个自西向东的勾型、管状极值区,将其命名为“尼诺管”,对于研究厄尔尼诺现象的起源、预测及穿透性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在上混合层首次基于Argo观测数据发现了非热带海洋中的“季节螺旋”规律,对于研究全球变暖的停滞或转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对科研饱含热情,对学生关爱体贴,心怀感恩,将促进海洋科学的发展视为己任,陈戈教授一路奉献,一路收获。在教育事业上,坚持“授人以渔扶新人”,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在科研领域上,坚持“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孜孜不倦,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始终站在科研一线,在自己钟爱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表1 陈戈教授主要论文所发表的SCI刊物

表2 引用陈戈教授论文的国内外SCI刊物

【作者简介】

张昉,女,1990年10月生,中共党员。2010年6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生,从事海洋信息可视化工作。

钱程程,女,1986年7月生,中共党员。2015年7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在读博士后,从事海洋卫星遥感应用、大数据挖掘工作。

林 洪

林洪,男,1962年2月生,山东青岛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留校任教至今。2005—2010年,为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首任院长。现任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食品与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林洪教授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累计培养学生150余名,其中培养博士研究生30多人、博士后6人、外国留学博硕士研究生4人。承担完成了教学、科研项目百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编写专著8部,制订编写国家和农业部标准30项,授权专利5项,获得奖励30余项,社会兼职40余个,为食品行业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