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给孤儿一个家

给孤儿一个家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朱玉林受一位身患绝症的邻居所托,第一次收养4个孤儿。他陆续收养了11名孤儿。一个好人倾其所有行慈善14年前,朱玉林做了一个决定,建设白山地区孤儿收养基地,让流浪孤儿有个温暖的家。这个决定,遭到多年来与他共同创业人的一致反对。在建孤儿院之前,朱玉林已经收养了11名孤儿。
给孤儿一个家_白山好人

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民企业家,他拥有着上亿的资产,却从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江源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1100万元建立了亚洲规模最大、层次最高、供养时间最长的私立孤儿院。1984年,朱玉林受一位身患绝症的邻居所托,第一次收养4个孤儿。之后,从垃圾堆边、煤堆里、涵洞下、铁路旁……他陆续收养了11名孤儿。从此,收养孤儿成了他的事业。

在江源区咋子镇杨木斜子村,有一位性格豪爽的农民企业家朱玉林,这位有着287名孩子的“院长爸爸”因为创办了亚洲规模最大、层次最高、供养时间最长的民办孤儿院享誉国内外,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荣获“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中华慈善家”等诸多荣誉称号。

谈起孤儿院的孩子们,这位资产近亿元的农民企业家自豪地说:“孩子是我最大的财富,现在走遍全国都有我的儿女,从孤儿院走出去的大学生有64个、研究生5个,还有考上公务员的,结婚的有17个,孙子外孙15个。”

一个好人倾其所有行慈善

14年前,朱玉林做了一个决定,建设白山地区孤儿收养基地,让流浪孤儿有个温暖的家。这个决定,遭到多年来与他共同创业人的一致反对。

今年55岁的朱玉林出生在临江市苇沙河镇大松树村,童年生活艰苦、只念过三年书的他于1981年在江源区砟子镇八宝村创业,成为村里第一个运输专业户,朱玉林富了,但他为人仗义、乐善好施。

1994年,朱玉林的公司已经拥有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与他多年一起艰苦创业的人都想说服他盖一幢家属楼,原本朱玉林也动了这个心思,可是一件偶然的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在一次回公司的路上,有一个孩子躺在车前不让路,朱玉林生气地问道:“你要找死啊?”孩子却说:“死了更好,省得活着受罪。”朱玉林被这年幼孩子厌世的话语惊呆了,原来这个流浪的孤儿无依无靠,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此刻,朱玉林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缺衣少食的往事,脑海中浮现出电视节目中孤儿在大街小巷乱窜、欲图不轨和他们被抓的画面,他心酸极了,当即决定不盖家属楼了,要建一座孤儿院。

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人说他是傻子,做这样赔本的“买卖”,他却卖了心爱的轿车、房子,在江源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投资1100万元兴建了集学习、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市育林孤儿福利院。就这样,家属楼成了梦想,他却为救助抚育流浪孤儿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

在建孤儿院之前,朱玉林已经收养了11名孤儿。1984年,朱玉林第一次收养4个孤儿,是受一位身患绝症的邻居所托,后来他陆续又收养了从路上、桥下捡到的几个孩子,打这以后,他收养孤儿的事业就没有中断过,孤儿数量从建院之初的44名发展到现在的近300名。

朱玉林是江源区的纳税大户,企业去年纳税1500万元,按他的情况本可以申请免税,他却不想申请,他说:“我办孤儿院就是想为社会减负。”

一扇大门从此向流浪孤儿敞开

在孤儿院的门口,记者看见长得虎头虎脑的5岁的王金龙,问到来这儿之前的情况,他说,“爷爷家只有一床被,被子全是棉花”,他是目前院里年龄最小的,而朱玉林收养的第一个孤儿如今已经40岁了。20多年来,朱玉林前前后后收养了287名无家可归、无学可上的孤儿,这些失去双亲或被父母遗弃的孩子被推向社会,育林孤儿院向他们敞开了爱的大门,让他们又有了温暖的家,有了“院长爸爸”。

“孤有所养,养有所育,育有所成,成有所用”,建院之初,朱玉林就制定了孤儿院的办院宗旨,目的就是把孤儿院办成社会主义孤儿大家庭。在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育林孤儿院中,供电、给排水、供暖、闭路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专供学生演练节目的多功能大厅、微机室、图书室、试验室、医务院、理发室、浴室等,满足孩子们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需要。

为了让这些不幸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朱玉林创建了育林学校,在这里开设9年义务教育,由聘用的教师按照国家教委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管理。孩子们在这里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学杂费、生活费,包括他们上大学、甚至结婚的费用都是朱玉林来负担。最近,朱玉林又在原来孤儿生活、教育、培训三个基地基础上,着手建设就业基地,对孤儿从养到育、从育到教、从教到自立一个环节也不放松。

每年孩子开学时,朱玉林都得拿出近200万元付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费,有时资金周转不开,他就从企业里拿钱,有时就会耽误大事儿,这是办企业的一个大忌──朱玉林收养的孤儿中年龄最大的姜波这样评价他的弱点。

朱玉林有一个习惯,只要不出门,每天都要去孤儿院查寝,给这个孩子盖盖被,和那个孩子谈谈心。孩子们说,院长爸爸对我们和他自己的孩子一样好。他记得所有孩子的生日、所有孩子的来历,却忽略了自己的孩子, 1996年夏季,17岁的二女儿因为父亲的忽略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生前曾说过,父亲把爱都给了孤儿,她自己反倒成了孤儿。

一只火炬将爱心永远传递

今年21岁的姜伟说,他12岁来到孤儿院,之前差点成了小偷,是院长爸爸把他从犯罪道路上挽救回来;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王文忠含着泪说:“我是个苦孩子,是院长爸爸收养了我,供我读完小学、中学、大学,我无论走到哪儿都忘不了孤儿院……”无论是在市育林孤儿院正在读书的孩子,还是已经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谈起他们的院长爸爸总是充满感激。他们不但受到爱的教育,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爱的火炬手。

朱玉林资助的大学生崔会波从天津的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回到朱玉林的身边,献身孤儿事业,他觉得除了回来继承院长爸爸的事业,无论做什么事都对不住孤儿院。

在育林学校正读初三的小夏双亲去世后来到孤儿院读书,他学习成绩优异,在江源区200多名学生中考第六名。他告诉记者,将来要考重点大学,等有钱了,一定回到孤儿院来帮助像自己一样的孤儿,决不让院长爸爸的事业中断。

朱玉林的事迹受到国际、国内各界士的关注和赞扬,法国施耐德中国有限电气投资公司成立了专项基金,每年都向孤儿院捐款,清华大学承诺只要孤儿院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学杂费全免;中华慈善总会也计划为孤儿院投资。

年龄最大的孤儿姜波现在当了老板,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有一次在外地听课时要做一道题目:“假设只留下一个亲人在世上会选谁?”姜波留下了朱玉林,尽管他还有三个嫡亲的弟妹。姜波说,留下朱玉林,不仅仅因为他对自己和弟妹有恩,更因为他对社会的贡献做到了极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富了以后,能把钱花在孤儿身上,他比李嘉诚还要富有。如果有一天需要我,我会尽自己所能把这项事业发扬光大。

接过爱的火炬,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孤儿将不会再流离失所、孤单无助;贫儿不会再无书可读,遗憾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