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编辑也要走出去

编辑也要走出去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身为编辑也要走出去转一转、看一看、写一写的,不能老坐在屋里。编辑走出去,最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走出去可防止笔头生疏。二是走出去可以接地气。作为编辑,不能光眼看着记者下基层写出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给报纸带来清新之风,也要“心动加行动”,迈开脚步走出去。诚然,编辑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走出去是有一定困难。
编辑也要走出去_报海启悟集

编辑的工作需要坐在办公室,埋头于选稿、编稿、组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同记者相比,编辑参加社会活动、接触实际少一些,这是编辑的一个弱点。但是,身为编辑也要走出去转一转、看一看、写一写的,不能老坐在屋里。

编辑走出去,最主要有两个意义:

一是走出去可防止笔头生疏。编辑的政策水平与文字水平应高于记者,才能编辑好记者的稿件。久坐板凳,写作欲就会逐渐消失,提笔难有思路,下笔无言可叙,这样怎么能当好编辑?不会写稿的人去编人家的稿子,怎能锦上添花?到头来,恐怕只会变成一个修枝打杈的工匠了。著名记者、人民日报社原总编李庄说过:“编辑要用红笔(改稿),也要用好蓝笔(写稿)”。这是很有道理的,编辑不仅要能改稿,还要能写好稿,因为编辑还有为典型报道配发“编者按”“短评”的职责的。如果编辑不走出去,不了解上、下情,如何能写出“编者按”“评论”等文章呢?有人说:“写评论也需要采访”,这是很有道理的。

二是走出去可以接地气。作为编辑,必须要了解社会,熟悉各行各业的情况,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但由于编辑长期在编辑部编版面,一直都是与引号或者括号里的新闻事件打交道,中间就隔了一层玻璃,接触不到“地气”,对基层的情况了解得少,对火热的生产场面陌生,对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忘记了,因此,编辑写出的稿子死气沉沉,没有吸引力、感染力,往往是“只见物不见人”。有的虽写了人,但只有“人影”,他们或者被放到了被动的位置,当作某种政策、措施的印证者,某种工作经验的陪衬者,或者被抽象为“大家”“村民”“少数人”,等等。这样,本来生龙活虎的人的活动,见报时却陷入干巴、枯燥的概念叙述之中,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俗话说:“离生活越近,离真实就越近。”只有编辑走出去,才能撤掉阻碍生活的这块“玻璃”,真实地接触到“地气”,收获一连串分号相隔的“活鱼”。现实中那些生动感人的特写镜头、传神细节就能跃然纸上,编出的稿子才能增添立体感、生活味,就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读者

眼下,各地新闻单位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走转改”。作为编辑,不能光眼看着记者下基层写出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给报纸带来清新之风,也要“心动加行动”,迈开脚步走出去。诚然,编辑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走出去是有一定困难。但是,报社也要给编辑创造一些机会,让编辑抽出时间出去参加采访,既不影响日常编辑任务,又可增加每个编辑接触实际的机会。同时,作为编辑,也要做个有心人,通过日常生活了解社会事情,比如市场买菜、医院看病、朋友串门、公园游玩,等等。这里的关键是要使自己养成一种职业敏感性,遇到何种情况,都要从新闻工作者角度来考虑,看看能做什么文章,最起码也要多了解社会上的一些情况,使自己在处理稿件、安排报道时更有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