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错误的赞美会让人畏惧挑战

错误的赞美会让人畏惧挑战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假设父母给予努力归因的称赞,孩子就会将焦点放在“努力”上去学习,若未能达到目标,便会尝试更加努力。这也会成为最大的陷阱,因为孩子会以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所造成的结果,所以对他们来说,特别努力或勇于挑战都会变得毫无意义。针对“能力”的称赞,会让孩子将评价设定为目标;而对于“努力”的称赞,则会让孩子将学习目标视为最优先。

错误的赞美会让人畏惧挑战

伯纳·罗梭(Bernard Loiseau)是一名对料理具有独特见解的法国知名大厨,他的餐厅在世界知名轮胎公司米其林发行的餐厅与旅游指南《米其林指南》(M ichelin Guide)中被选为3颗星。对餐饮界来说,就算只获得1颗星,很快就会成为口耳相传的知名餐厅,况且获得3颗星的餐厅在全法国根本就不超过二十家。

尽管如此,伯纳·罗梭还是做出相当极端的行为——自杀,因为根据另一本餐厅指南《戈米兰美食指南》(Gault Millau),他的餐厅在评分标准满分二十分的条件下获得了十七分;而且有传闻指出,它在下个年度的《米其林指南》中将只会获得2颗星。明明不是事实,只是传闻指出餐厅评价会比以前更差一点,就让伯纳·罗梭陷入无法忍受的恐惧当中。

对于评价的恐惧就像这样,会引发相当极端的结果。不过,就如同我们所知道的,称赞会成为另一项评价,当生活在一个称赞会成为另一种评价的现实环境中,孩子理所当然地绝对无法获得幸福。

避免对天生资质进行称赞

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称赞,就是夸奖孩子头脑好、很聪明等,这是因为我们相信只要称赞孩子头脑好,就可以提升他的成就感或自信。暂且撇去这一点不谈,由于一般人都认为“头脑好”和“聪明”是上帝赐予的最高祝福与美德,所以对此给予称赞,理所当然地会被视为是最棒的赞辞。

不过实际上,“头脑好”或“聪明”之类的称赞,是夸奖孩子“根本无法掌控的领域”,毕竟头脑好或聪明被视为是天生的资质,是本身无法操控的部分。所以若因为获得好成绩、表现优秀,就得到“头脑好”或“聪明”的赞美,孩子便会认为那是自己无法掌控的部分,而是天生的运气使然,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就无法堂堂正正面对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我们通常会将与智商相关的部分视为是命运,对于原本就拥有的优势所造就的成果,自然不会感到有多么了不起。

对孩子的赞美,必须针对他能靠自己的能力加以控制的部分,也就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调整的部分。

孩子在学习时可以自我调整的部分,最主要的就是“努力”,倘若对于成功影响最大的是努力,孩子对于靠自己力量完成某件事后才会有成就感。

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从孩子的能力中寻找成功的原因,称为“能力归因”;从孩子的努力中寻找成功的原因,则叫做“努力归因”。

当孩子成功完成某件事时,比起“你真的很聪明”之类的称赞,若夸奖孩子:“你真的很努力解决问题!”孩子会展现出更强烈的成就反应。

简单来说,孩子最需要的称赞,不该从能力归因中去寻找,而是要从努力归因中找寻。虽然智能无法改变,但随着努力程度不同,却能完全改变结果。因此,对孩子来说,在自己可以掌控的努力中寻找成功的原因,会让他们更加安心。

假设父母给予努力归因的称赞,孩子就会将焦点放在“努力”上去学习,若未能达到目标,便会尝试更加努力。透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改善学习态度或能力,即使不幸失败,努力归因的孩子也会从自己不足的努力中寻找原因,并且保持只要更加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的信念。

相反的,若是给予能力归因的赞美,孩子无论面对何种课题,都会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中寻求成功或失败。这也会成为最大的陷阱,因为孩子会以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所造成的结果,所以对他们来说,特别努力或勇于挑战都会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倘若失败,自我能力就会变成导致失败的原因,于是陷入严重的自责当中。

能力归因和努力归因,会导致孩子不同的目标设定。针对“能力”的称赞,会让孩子将评价设定为目标;而对于“努力”的称赞,则会让孩子将学习目标视为最优先。

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

具备学习目标性向的孩子,会将学习焦点着重在提升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其他人的评价,因此可以很享受透过学习吸取新知识的过程。

反之,具备评价目标性向的孩子,其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解决某项课题,好让他人肯定自己的聪明与才能。这种类型的孩子在学习时,期待他们会有获得新知识的喜悦或好不容易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是枉然,因为在他们眼中,唯有透过分数才可以验证自己的能力。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并非过程,而是结果,也就是分数。

这对于孩子的学习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假设学习目标的孩子与评价目标的孩子在同一天、同一个地方解数学题,不过,两个小朋友都考出失常的低分。此时,学习目标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努力,因为他认为未能达到期待值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为了弥补不足,就得更加努力,同时也会改变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会学习到新知识,同时也会寻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点一滴累积自我实力。

然而,评价目标的孩子情况则截然不同。对评价目标的孩子来说,所谓的低分,就意味着自己就只有这点水平而已。一心想透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很优秀,拿到不堪入目的分数反而落入证明自己能力一塌糊涂的窘境,因此孩子会丧失读书的理由,连带很快地会对读书失去兴趣。稍微更严重一点的,会开始寻找可以取代读书、让自己受肯定的领域。如果那是一条可以研磨新技术且开发潜在能力的路,还让人感到庆幸,然而最糟糕的情况,就是走上歧途。

我有一位朋友因为儿子未来的发展感到伤脑筋,他的儿子在国小时无论成绩或品行都相当优秀,而且表现好到足以担任学生会会长。不过自从升上国中后,成绩就慢慢滑落,后来干脆不打算读书,吵着要去学美容及相关的技术。他似乎平常就很注意艺人和周遭朋友的发型,认为光靠读书根本就没办法朝时尚方向发展,于是下定决心往自己有信心的方向发展。以一个从国小入学前就接受精英教育、备受期待的孩子来说,这种未来发展显得相当令人惋惜。

事实上,有许多孩子从国小低年级,甚至是幼儿园期间,就一直保持优异的表现,不过随着升上国中、高中后,却面临一番苦战。就算说这一类的孩子大多具备评价目标也不夸张。评价目标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大多会展现优秀的成绩,而学习目标的孩子与一味专注于学校课业或考试而读书的评价目标孩子不同,因为无论课程进度或考试范围如何,学习目标的孩子经常会将焦点放在自己关心的领域或社会议题上,藉此来满足好奇心。不管是爱因斯坦、爱迪生、安哲修或比尔.盖茨,在国小时都是毫无表现的小角色,随着时间成长,最后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成为传奇人物

努力归因的重要性

德威克(Dweck)对于儿童期成就动机进行过许多研究,他透过各种实验说明了努力归因的重要性,让大家了解学习目标与评价目标的孩子们在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德威克将国小五年级的学生分为三组,让他们解十个题目,其中一组是能力归因,一组是努力归因,剩下的最后一组则是控制组,没有任何归因。接着,他要求学童在下列四种课题中挑选一种题型来作答。

1.很简单、看起来不容易错的课题。

2.非常简单、理所当然可以全部答对的课题。

3.可以表现得很好、展现自己有多么聪明的课题。

4.有点困难、但可以学习到很多技术的课题。

其中1、2、3是评价目标,4则是学习目标。结果发现,能力归因组的学童大都选择了评价目标的题型,努力归因组的学童则选择了学习目标的题型。

选择学习目标的孩子认为根本就不需要去解简单而理所当然会答对的问题,因为学习解决新难题的方法更重要。相反的,选择评价目标的孩子由于对评价有强迫观念,所以便选择了可以解简单题目来获得高分的选项。

透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下结论:称赞能力会让孩子对挑战新颖、困难的课题感到害怕。有些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变成畏惧挑战新课题的孩子,不过很遗憾的是,许多父母的赞美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让他们无法挑战新课题。

“你数学考试拿到100分耶,不过,全班考100分的一共有几个人?”

“这次比之前进步了,你知道智允考几分吗?”

“既然考到100分了,那妈妈就依照约定送你礼物,下次若是再考100分,妈妈一样会再送你礼物。”

利用这种方式不断向孩子提示考高分是世界上最棒的目标等评价目标,对孩子来说,就不需要再进行任何挑战和努力了。倘若希望孩子能享受于挑战新课题,即使失败也不会感到挫折而能再站起来,就得立刻改变称赞的方法。这时,只要这么一句话就够了:“努力总算是有回报代价了,真是令人高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