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豆丁,女,70后,出生于陕西省白水县西北乡一个偏远山村。曾留学美国,现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从事社会学和人口学的研究和教学,偶尔写点儿小散文缓解工作压力。
父亲节到了,商家早已打出各种广告。周围很多本地人也在筹备父亲节的饭局和礼物,或者在电话里说一声:“父亲节快乐!”我不清楚渭北高原上的父亲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洋节日,很想做个试验,给他打个电话,看他会不会觉得我是个神经病,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既然不好意思说,那就写写吧。
可是真要写下点儿什么,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首先,这十多年来,我跟父亲的交流少之又少,打电话基本都是和母亲说话,大概我们彼此都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口。去年回家,父亲兴致勃勃地给我看他编写的我们云台山的旅游计划书,我这才知道他竟然还很擅长写古体诗。今年回家,他正在写个人回忆录,他在序言里写道:“这个回忆录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个和后辈交流的机会。”我想父亲大概也是希望和我们相互增强了解的。但是我们一家人似乎都不太擅长口头交流这个事,以至于很多家庭矛盾因此而生。
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不怒自威的形象。偶尔他也会对我很溺爱,用胡子扎我,我总是拼命地躲。大概我从小就是这么一个害羞的人,以至于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室友自然而然地坐在了她父亲的腿上,大吃一惊,继而感慨,如果我稍微愿意和父亲亲昵一些,也不至于长大后这么疏远。小时候父亲高兴的时候,他和妈妈会把我扔在床单上,两人抬着摇呀摇,说是在“烧火”,因为我们乡村人家拉风箱时就是这样一个动作。
我们家在渭北白水县一个很偏远的山村,至今村口还立着国务院重点贫困村的牌子。在农村,过去我们长期的印象是锅里多加一碗水就可以养活一个孩子,而且孩子七八岁就可以成为小半个劳动力。现在我已经为人母多年,遇到挫折时会拼命回忆父母如何在我怀老大的年纪时就已经拉扯上三个小孩,他们在那个年月里是如何艰难生存的。结论是并不那么容易,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要为吃的发愁。母亲三十多岁时患上心脏病,父亲带她东奔西跑求医问药,还要保持足够的精神应对我们姐弟三人的吃穿上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小孩生病来说,我上中学时住校卫生条件很差,受皮肤病(例如湿疹)常年困扰。母亲生性有点儿洁癖,无法直视化脓的伤口,总是父亲一遍又一遍给我擦洗伤口和换药。每到冬天,手脚都会生冻疮,大部分时候也是父亲在我回家的时候给我处理伤口。
尽管有些贫穷和艰苦,我的童年还是很快乐的,父亲会时不时给我从县城买些《儿童故事》和《小朋友》之类的杂志。我一拿到门前去,村里的小朋友们都会跑过来争着看。他们都对我很羡慕,想想我还是很幸运的。我是家中次女,在农村次女基本都会被亲戚们遗忘的,没人送礼物和元宵节的灯笼,但是父亲总不会忘记给我买集市上最漂亮的红灯笼。小学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只白色的小山羊,很是可爱。从此我就成了一个小羊倌,漫山遍野地带着我的小山羊和村里的羊群一起跑呀跑。直到几年后,那只山羊妈妈在生育羊羔的时候难产而离去。
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很优秀的姐姐。而我的学习成绩只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一直进不了班级的前三名,所以一直生活在她光环之下的阴影里,感到很自卑。父母对我没有什么期望,在农村,小学成绩拔尖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会中途陨落,何况我的学业平平。父亲对我很纵容,但他对哥哥却不一样,很是严厉。父亲唯一一次打我是因为一只扎头发的皮筋。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我价值五分钱的皮筋被小朋友拿走并弄丢了,我就在农忙的麦场边哭哭啼啼。当时全村人都在忙着收麦子,我被父母抓回家,依然哭个不停,最后他们忍无可忍打了我一顿。大概因为如此放纵的童年,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一定要怎么样,要比过谁。也许就在这样一种放松的心态下,我毫无负担地过了一道又一道人生的闸门,也走得离家越来越远。现在看到我的老大每天在别人为功课忙碌的时候无忧无虑地在做各种手工,我就想起自己任性随意的童年而忍住不去训她。
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很勤奋,做了乡政府的合同制会计好多年。我们上小学那时候,他好像每月只有二十多元的工资。但是他一直都超级认真,工作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他以占公家任何一点儿小便宜为耻。他有时要翻山越岭地给散落在各村的退休人员去送退休工资,上完班农忙时候要走五里多山路回家继续忙地里的农活。记忆中的父亲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地下地干活,很少看见他好好地休息。
我上大学的时候,父亲已经被转为正式公职人员。在我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之后,也曾遇见过很多这样总是在忙于工作的狂人们。我总是在感慨,如果不是“文革”的影响,也许父亲会成为一个高级专业人才呢!如此勤奋,想在一个领域不出色都难;另一方面,也感慨为什么自己没有继承他如此勤奋的基因呢!
勤奋的人,大多沉默寡言。父亲也是这样,所以很不善于沟通。小时候哥哥总是调皮,他缺乏沟通技巧,总是会动手去打哥哥。我很多时候也给妈妈告哥哥的状,有时候也导致哥哥挨了不少打。长大后我总是很惭愧(我家老二也喜欢告姐姐的状,看来这是遗传)。如果我小时候乖巧些,会周旋些,父亲和哥哥的关系会不会更好一些,少受体罚的哥哥会不会在成长中少走些弯路?这些年我们成人以后,父亲和我以及姐姐、哥哥的沟通也很成问题,以至于我们很多事情都不愿给他讲,怕他批评之时不留情面。偶尔给他买个东西,他也要说道批评挑剔好半天,沟通一直是我们之间很大的障碍。但我觉得我是深深理解他的,爱之深,责之切。如今我的两个孩子不留神进了洋学堂,沟通也日渐成为我们之间的一个挑战。写下这些琐碎的生活往事,希望我们一家三代人通过文字能够加强一点儿了解。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亲母亲,为人父母,只要在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就好。最后心里祝父亲节日快乐,也希望天下所有的父亲——父亲节快乐!
遥亭点评
这是一篇思绪缜密的叙事散文。作者是一位高校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学思想者,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冷静而透彻的逻辑思维,宛如拿着一个放大镜一样的工具梳理了过去岁月里一个人成长的痕迹,试图从中提炼出某种关于人生命运的潜在密码。这篇作品之中,理性大于情感,思辨多于抒情。鲜有出现的感情细节就是父亲母亲拉着床单“烧火”、小山羊、故事书和五分钱的小皮筋等几个生活片断。文字中有一种无法掩饰的自省、亲情剖析与家庭关系的感触交融。这正是学者思想风格的侧面影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