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棠月澹独倚阑

海棠月澹独倚阑

时间:2024-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冷落江南夜”,这是作者的立足点,也是词中多种意绪所回归的端点,明月之思,飘零之感,尽起于此。“杨柳风柔,海棠月澹,独自倚阑时”正是这种沉默无言的写照。“杨柳风柔,海棠月澹”极写作者“今夜”所处之境状,比之上片之所谓“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更显得扑朔迷离,旖旎天然,与北宋词人张先之“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正是作者“独自倚阑时”举目之所见,或者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

(元 高克恭 春山欲雨图)

萨都剌《小阑干》

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

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深院绣帘垂。

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

杨柳风柔,海棠月澹,独自倚阑时。

这首词从其情感色彩上推测,是作者贬官江南之后的作品。宦游他乡,原本就已落寞清冷了,更况是风清月白,心事萦怀之时。情景相融,难免作者要委婉地表示自己内心的感触。词中所写的是寂寞江南春夜的感受,但作者一开始却避开从正面直接写出,起句却言“去年人在凤凰池”。细加玩味,这里固然暗含比较之意,但就作者心理来讲,恐怕客居江南,落寞之中最易于联想到的大概该是自己的故乡了吧。李白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萨都剌本系北人,贬官江南,朗月清风,自然要勾起对北方故乡的怀念,而游宦之孤寂又恰与当日在翰林院时宾客宴集的情景相对照,因此词写当时感受,破题却说去年旧事。凤凰池,是古人对中书省的美称。同样是融融春夜,那时节,银烛洞明,琴瑟之声不绝于耳,从中可以想见当时歌舞酒酣的情景。“沉水香消”以下三句,是写春风沉醉,歌舞过后转入安谧甜美的梦中。沉水即沉香,一种香型木材,用为卧具,气味怡人。“梨云梦暖”系化用王建诗“落落漠漠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梦梨花》)作者从几个角度写当时春夜静眠的景象,很巧妙地突出了生活的欢乐和美满。

词的下片蓦然回归。过片一句“今年冷落江南夜”,既是与上片破题之“去年”相对应,同时在词的承转上,又内韵一致,潜意脉连。非但不使人觉其唐突,反而在急促地逆回中,顿生一种波浪起伏的效应。“今年冷落江南夜”,这是作者的立足点,也是词中多种意绪所回归的端点,明月之思,飘零之感,尽起于此。惟其冷落,这才使人倍想当年烛光琴瑟,春意融融,惟其夜静,这才更觉自身的落寞孤单,欲语无言。因此紧接着一句“心事有谁知?”便仿佛把一怀愁绪尽寄于此。设问自是为了一舒内心郁结,然郁结重重又无法排除,所能倚仗的也只有无言的沉默。“杨柳风柔,海棠月澹,独自倚阑时”正是这种沉默无言的写照。这里纯用白描,避开上句设问,化心声为心画,在无言之中展示出作者的心境,颇得古人所称道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韵致。“杨柳风柔,海棠月澹”极写作者“今夜”所处之境状,比之上片之所谓“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更显得扑朔迷离,旖旎天然,与北宋词人张先之“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有异曲同工之妙。月光如洗,弥漫着整个春夜,轻盈的杨花在微微的柔风里无声无息地翻弄着,这悄悄的春夜实际上并不宁静。这正是作者“独自倚阑时”举目之所见,或者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里自然含有主观性的因素,它不仅使其心理外物化,仿佛孤寂落寞之情如漫漫月光一样无尽无涯;同时这澹澹月色又与去年之“梨云梦暖”相融合,同样的境状,却含有不同的反差,其情自然含蓄可见。作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手笔于此昭然。

这首词清丽自然,发端于情而落笔常游于情外,作者善于体物状情,诚如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采取分景、隔景、借景诸手法,虽然主旨抒情,却又突破了对情本身的拘泥,通过情、境的有机布置、组织创造,构成了新的情感世界,其浑然天成处,正可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明 仇英 江楼远眺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