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真境亦真

情真境亦真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意境并不仅仅是指对景物的描写,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心中的境界。所以说能写出真的景物、真挚的感情的作品,才是有境界的,否则就是没境界。真正可以触动人们心灵的诗歌,其情必定是非常真切的。祝英台的真情不仅打动了梁山伯,更让这个颇具叛逆精神和浪漫色彩的传说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间——相信爱情的火种永世不灭。情到浓时人自醉,情由真挚境自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词 解

意境并不仅仅是指对景物的描写,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心中的境界。所以说能写出真的景物、真挚的感情的作品,才是有境界的,否则就是没境界。

评 析

人们对于“境”的认识,常局限于它的客观指向。本则中,先生将“境”的内涵扩展到“人心”之中,肯定了“喜怒哀乐”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无论是客观景物还是主观情感都聚焦到一个“真”字上,只有实现了它才能真正拥有不俗境界。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先生没有用“自然”这个概念,却强调了两个“真”,那么“自然”和“真”是什么关系呢?

“真”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仙人变形而登天”。没想到吧,就像对“境”的认识一样,原以为会有个对应客观现实的说法,结果却出乎意料地撞上了神仙!但仔细一想,这就是古人造字时留给我们的启示啊。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仙人之所以能够飞天,是因为他得其道,而“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代哲学思想,早就把道和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可见,“真”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然而,造字者为何不用人人可见的自然事物解释“真”,偏偏要摆出个天外飞仙的梦幻造型呢?在古人看来,神仙并非无稽之谈,它和客观万物是一样的。但随着时代和文明的发展,即便是在晚清,“神仙”也是归于主观意念的存在。所以,“真”在内涵上要比“自然”多出一个层次。

对照简体的“真”字,我们会发现,繁简体中唯一没有变形的是“目”。可见,“眼见为实”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真”的统一标准。相比肉眼可以分辨的“真景物”,主观情感之真却是不好把握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自古以来,为文者都不推崇少年强说愁。古时候,一群应试的举子在一起攀谈,忽然有人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可诗刚落地,他就后悔莫及地说,哎呀,眼看就要考试了,可要收起这多余之情啊。情感不是需要冥思苦想、反复斟酌的八股文章,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没有格式,没有规律,就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无明业火”,对它的把握在于水到渠自成,油然而生。

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人间之情,情若至真时,它足以让海市蜃楼触手可及。

常听老人言,“强扭的瓜不甜”。一对男女,即便个个珠圆玉润,出自钟鸣鼎食之家,如果没有真情做红线,再美的鸳鸯帷帐也无法填补空虚的“幸福”。“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金屋藏娇的誓言虽羡煞旁人,可童言无忌怎敌得过真爱的润物无声。自古帝王家的金砖玉瓦下,埋葬了多少薄命红颜,可如梁祝这般朴素而虚幻的民间传说,却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以真取胜

“真”是构建“境界”的关键点,假如是虚情假意,即便辞藻华丽,也不过虚有其表。真正可以触动人们心灵的诗歌,其情必定是非常真切的。例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境界自成。

吾宜速归宿,乃尔连理枝。

红室双烛照,妆家伴随之。

相传,这首诗是祝英台写给梁山伯的情话,她用藏头的方式向梁兄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吾乃红妆,宜尔室家,宿枝照之。我这女儿之身要快些归位才好,要不然你竟不知这眼前人就是缘定三生的连理枝。照之兄(梁山伯字照之),我对你的心意就如同栖息枝头的巢鸟,现在就等你用红绸布置好新房,点亮喜烛,待我画个桃花妆,此生天涯相伴。

祝英台迫于马家提亲,不顾女子的矜持向梁山伯表白爱意。全诗字里行间无一处实景,可英台唯恐身许他人、错失真命的焦急与迫切一展无余。封建礼教之下,还有什么比一个女子的红烛之约更能证明她对一个男人的爱呢?祝英台的真情不仅打动了梁山伯,更让这个颇具叛逆精神和浪漫色彩的传说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间——相信爱情的火种永世不灭。

情到浓时人自醉,情由真挚境自来。“真感情”让浪漫主义更现实,让现实主义更浪漫,它是文学的生命。这三个字才是本则的命门所在。因为人的情感比眼睛还要敏感,它不只容不得一丁点儿沙子,连一点儿水分都要不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