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好学敏求创儒学

好学敏求创儒学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至于礼乐,则是孔子兢兢以求,乐此不倦的专业特长。在根本没有任何教育设施的状况下,孔子以布衣的身份,熟练学会了“六艺”,并且逐渐形成儒家体系,期间艰辛可想而知,期间执着也当令如今的所有学子或唏嘘,或汗颜!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学成才的光辉典范。近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位70多岁的老人经常到武汉大学法学院蹭课,和年轻学子一起学习外语,被大学生赞誉为“学霸爷爷”。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能够找出像我这样有忠信品质的人,之所以不像我这样能够取得一些成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不如我好学罢了。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极端应试的时代,孩子们在“虎妈”“狼爸”及学校和社会的重重逼迫夹击下,虽然“牛孩”“学霸”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自愿学习的比重很小,更别说能够终身不辍坚持学习了。

孔子能够终身自学不辍,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对于探寻治国平天下真理的渴求。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说,我并不是天生就有知识,不是天生就有高智商,只是爱好古代灿烂的文化及有效的典章制度,勤勉努力地去探求而已。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有接受“六艺”教育的条件,他们有专门的老师,有庠序、辟雍、伴宫等专门场所作为学校。孔子则“吾少也贱”,没有享受的权利。但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春秋时期贵族子弟学习和操练的六种知识和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他克服了没有学校,没有教材,没有教师的重重困难,以社会为学堂,以生活为教材,以众人为师友,完全依靠自学掌握了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每科的学习成绩都非常好。他射箭和驾车的本领都很强,常常自矜为看家本领。数,即计算。孔子长于斯道,后来他作季氏史,能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料量平”)。书,应该是指对于古代档案的熟练掌握及写作。至于礼乐,则是孔子兢兢以求,乐此不倦的专业特长。孔子强调礼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方面,他对礼乐形式的研究十分精到,频频赢得“知礼”“博学”之赞,令一些不知礼的贵族钦羡不已。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常常为乡亲或贵族主办典礼,冠婚丧祭,无所不能。他的礼乐素养极高,言谈举止,既合乎身份,又合乎场合,举止翩翩,文质彬彬,是一位典型的谦谦君子。同时,孔子更注重礼乐内容的探讨。他发现无论礼也好,乐也好,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实质精神,即对人类普遍的友爱和对社会的维系作用,即“仁”与“义”。认为仁义才是礼乐的内容,礼乐是仁义的形式,仁义礼乐互为表里,相互为用。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强调了礼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并提出礼乐与仁义相结合,这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在礼乐修养上高出前辈的地方。他认为,只要将仁义礼乐切实地推行于天下,天下就走上了有秩序和谐的正常轨道。这就是他仁、义、礼三位一体的思想;也就是他以礼治天下的政治思想。

在根本没有任何教育设施的状况下,孔子以布衣的身份,熟练学会了“六艺”,并且逐渐形成儒家体系,期间艰辛可想而知,期间执着也当令如今的所有学子或唏嘘,或汗颜!

从“十有五志于学”开始,孔子一生坚持学习,直到老年,犹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经过自己的努力,孔子成了学问渊博的智者,道德高尚的圣人。这不仅为自己开办私塾建立了条件,更是为他儒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学成才的光辉典范。

孔子从一个不被社会理解和接受的孤儿成长为万世景仰的圣人,其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树立追求大道的远大理想,克服生活上的物质欲望。孔子常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自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他批评那种既欲求道,又怕吃苦的人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矣!”(《里仁》)“天下归仁”,是孔子求学问道的终极目标。怀揣如此大志,难怪他难成为至圣宗师。

其次,谦逊好学,人人为师。他一生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同上)不仅要向比自己多识的人学习,还要善于向比自己低下的人学习。在他眼里,处处有学问,人人可为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在任何一群人中,都有值得自己学习和取法的老师,只要留意就可得到教益,即使是不善的言行,也可从反面受到警醒。他成才后,有人向弟子子贡打听孔子的老师,子贡说:“仲尼焉不学,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却实不是虚美之辞。他知识渊博,技能全面,正是他无所不学,学无常师的结果。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学少吴氏职官于郯子,学乐于弘苌,相传孔子还向比自己小得多的项橐请过教,成为千古佳话。他还注意从生活中学习,“入太庙,每事问”。有人不理解说:“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进太庙,每事问。”孔子问答说:“这就是知礼呀。”(《八佾》)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就是聪明人,知道自己无知又能积极求知的人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固然可学,但草野之民、蛮夷之人也同样值得学习。他主张“礼失而求诸野”,又说“天子失官,守在四夷”。因此有必要向民间和夷狄学习。他曾向“鄙夫”叩问过,向东夷之君学过礼。“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肖者识其小者”(《子张》)。不捐细流成大海,转益多师是我师。每个人只要善于学习,随处都可获得知识,滴水成河,积腋成裘。

第三,踏实刻苦。《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向盲人音乐家师襄学琴的故事。师襄教孔子一首乐曲,没有告诉他曲名。孔子学了十天,师襄对孔子说:“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熟悉了这个曲子,还没有熟练掌握弹奏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情志。”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情志,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体会到作者是怎样一个人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对师襄说:“我已经知道作者是谁了,这个人脸色黝黑,身材颀长,眼睛遥望远方,如欲平治天下四方——他就是周文王。”师襄非常吃惊,离开座位,拜了两拜以赞叹的语气说:“我的老师告诉过我,这就是周文王的乐曲(文王操)。”孔子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揣摩,竟然领会到音乐作者的为人和形象,其学习专研精神让人钦佩。

《雍也》记载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喜欢所学的知识比只是记住它为好,但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这种事情好。一个人如果在学习时,能够到达自得其乐,才是找到了学习的真正动力之源。

近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位70多岁的老人经常到武汉大学法学院蹭课,和年轻学子一起学习外语,被大学生赞誉为“学霸爷爷”。他在67岁,通过自考拿到了武大法律专业自考文凭。本打算报考2013年的武大法律研究生,但国家“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的报名限制让他无缘。一年多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坚持在武大法学院蹭课。得知2014年的考研没有了年龄限制,他喜出望外,准备通过恶补外语,取得研究生学习的机会。这位老人的学习完全没有找工作、评职称的功力色彩,其经历与成就虽不能与孔子相提并论,但我们依然可以此窥见对于学习“乐之”的精神与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