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十五篇识时

第十五篇识时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惜乎子路未能领会夫子之微言奥旨,只知效愚忠于当道,未知通权变以保身,以致死于卫乱之中。可参第十三篇§238注⑤。孔子深为世德日衰、世风日坏而痛惜,故有以下之浩叹。鲁先祖周公旦与卫先祖康叔,都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而鲁、卫是兄弟之国。可参第四篇§62。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丧失,因此孔子恶之。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285卫灵公①问陈②于孔子。——《卫灵公》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问题。

§271色斯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乡党

【注】

①色斯:犹“斯须”,迅疾的样子。

②举:张开翅膀。

③翔:在空中盘旋。

④集:栖息。

⑤雉(音至):鸟名,山鸡

⑥时:知时。孔子有感于雌雉举、翔、集及时而发为此叹,其实是托物言志,旨在教诲子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务在识时而达变。惜乎子路未能领会夫子之微言奥旨,只知效愚忠于当道,未知通权变以保身,以致死于卫乱之中。可参第十三篇§238注⑤。

⑦共:口呼手挥。见《说文解字》,旧注误。

⑧嗅:狊字之误,展翅惊顾。

⑨作:飞起。

【译】

(山鸡)呼啦一声张开翅膀,在空中盘旋了一阵栖息下来。(孔子)说:“山梁上雌山鸡也知道时机啊!山梁上雌山鸡也知道时机啊!”子路对着它们吆喝着,挥舞着,这群雌山鸡展开双翅惊讶地回头看了好几次,又飞起来了。

§27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注】

①川上:河岸。

②逝者:消失了的美好事物,指礼乐等传统文化,仁义等传统美德。孔子深为世德日衰、世风日坏而痛惜,故有以下之浩叹。

③夫:通“乎”。

④舍:止。

【译】

孔子在河岸上说:“消失了的美好事物有如这流水一样啊!日夜不止。”

§273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

【注】

①凤鸟:传说中的神鸟,雄为凤,雌为凰,统称为凤。据典籍记载,凤鸟至为祥瑞,意味着天下太平。孔子所处春秋末世,当政失道,民不聊生,故曰凤鸟不至云云。

②河:洛水,黄河支流。

③图:八卦图。据传圣人受命治世,河即出图。孔子以河不出图讽刺豺狼当道,贤人受阻。

④已:止,无所作为。吾已矣夫,孔子欲以此激励世人醒悟,起而拯救礼乐,拯救仁义,切莫听任当政胡作非为。

【译】

孔子说:“凤鸟不再飞来,黄河不再浮现瑞图,我这一生就此完了呀!”

§274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注】

①衰:双关语。一指自己衰老,一指周之世德日衰。前者是假托,后者是实指,所谓言内而意外也。

②不复梦见周公:顺上文之旨,意思是说周公缔造的文明制度业已崩溃,难以恢复。

【译】

孔子说:“我衰老得好厉害呀!我已经好久不再梦见周公了。”

§275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

【注】

①政:当政者,指国君。

②兄弟:双关语。鲁先祖周公旦与卫先祖康叔,都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而鲁、卫是兄弟之国。孔子借此讽刺鲁、卫二国当政者的腐败堕落也如难兄难弟,这是弦外之音,是孔子说这句话的用意所在。

【译】

孔子说:“鲁、卫二国的当政,本就是兄弟关系。”

§276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

【注】

①变:改变世俗,恢复传统文化与美德。据《春秋左氏传》所载可知,春秋末世的齐国社会比鲁国更乱,经常发生宫廷政变,战争不断。

②道:周道,周初的礼治旧观。

【译】

孔子说:“齐国的社会风气一旦得以改善,可以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的社会风气一旦得以改善,可以恢复昔日周礼的旧观。”

§277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氏》

【注】

①禄:指代政权。

②公室:鲁公族。

③五世:指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

④逮:落到。

⑤四世:宣公至昭公。据《春秋左氏传》载,文公卒,襄仲杀嫡立庶,此后鲁公室的权力就落到显要卿大夫手中。

⑥三桓:鲁桓公之族仲孙、叔孙、季孙。

⑦微:势力衰落。以上内容可参《史记·鲁周公世家》。

【译】

孔子说:“政权从鲁公族手中失落已经五代了,权柄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桓公三房子孙的势力一代不如一代”

§278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

【注】

①觚(音孤):祭器中之盛酒者,可容两升。《春秋左氏传》载,鲁昭公昏聩而暴虐,最终为季氏所逐,众叛亲离,客死于外。定公、哀公形似傀儡,有国君之名,无国君之实。据此,此章之觚语含双关,盖谐孤也,讽刺鲁君名存而实亡。可参第四篇§62。旧注误。

【译】

孔子说:“觚不像觚,觚啊!觚啊!”

§279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注】

①居上:身居高位。指国君或卿大夫。

②宽:厚道。

③敬:认真。不敬,举止随便,背弃礼义。

④临:治理。

【译】

孔子说:“身居高位而为人不厚道,举行礼仪而举止随便,治理丧事而缺少哀思,这种人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280子曰:“恶紫之夺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注】

①紫:赤红与黑相杂的一种颜色,往往给人以反叛、邪恶的感觉。

②夺:改变,取代。

③朱:赤红。据《尚书》载,周王朝受命正值火运,得火德,所以色尚赤。至春秋,这种正统观念渐被打破,如鲁桓公开始,卿大夫玄冠紫绥(冠带),齐桓公好服紫。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丧失,因此孔子恶之。

④郑声:郑地兴起的一种乐曲,妖冶淫荡,与古乐相对抗。

⑤雅乐:夏乐,传自尧、舜的古代华夏乐曲,庄重而优雅,如《韶》乐即是。雅,通夏。

⑥覆邦家:颠覆诸侯与卿大夫的政权。

【译】

孔子说:“我厌恶以紫色取代朱红色的做法,厌恶郑乐扰乱了华夏的传统音乐,厌恶尖舌利牙的人企图颠覆诸侯与卿大夫政权的做法。”

§281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

【注】

①甚于水火:比忌讳水火更厉害。

②蹈:踏,引申为接近。在这一章中,孔子有感于民风败坏而发出慨叹。旧注非是。

【译】

孔子说:“老百姓对待仁这种美德,把它看得比水火更可怕。水火,我曾看到接近它们而被淹死、烧死的情形,还没有看到接近仁而被害死的现象。”

§282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

【注】

①疾:品德上的通病。

②或:有些人。

③是之亡:连这种情况也不如了,意思是人心更坏了。亡,丧失。

④肆:任性,随心所欲。

⑤荡:粗野,肆无忌惮。

⑥矜:清高。

⑦廉:偏执,固执。

⑧忿戾:凶暴,动辄发怒。

【译】

孔子说:“古时候没有知识的平民往往有三种通病,如今有些人连这也比不上了。古人激进而任性,现在有些人狂妄而肆无忌惮;古人清高而偏执,现在有些人自负而粗暴;古人憨厚而率直,现在有些人愚蠢而又奸诈而已。”

§283子曰“:吾犹及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卫灵公》

【注】

①及:赶得上看到。本章所述,可能是孔子对少年时代所见所闻的回忆,旨在说明古风之不存。

②史:史书。

③阙文:空缺文字。古史官碰到可疑者,宁可缺文,而不率意下笔。阙,通“缺”。

④亡:通“无”。

【译】

孔子说:“我还赶得上看到史书中的缺文现象,看到有马的人家把马借给别人驾车的事实。现在没有这类事啦!”

【注】

①长沮:身子长而锄草者。沮,通“锄”。原非人名,权以特征代人名。

②桀溺:形体壮而耘田者。桀:体壮;溺:身在水中,指耘田。原非人名,权以特征代人名。

③耦:并排,在一道。

④耕:泛指种田,干农活。

⑤津:渡口。双关语,影射社会的出路。

⑥执舆:驾车。

⑦是知津矣:语含双关,讽刺孔子既然知道当今社会的出路在哪里,自应知道济世的渡口在哪里。津,渡口。

⑧滔滔者:桀溺的借题发挥,指政治腐败、官贪吏虐、盗贼横生的污浊社会。

⑨以:通“而”,能。

⑩易:改变。

而:汝,你。

辟人之士:指孔子。在桀溺看来,孔子是避反动权贵而出走的。辟,同“避”。人,权贵。

辟世之士:桀溺自指。由全章内容看来,长沮、桀溺的确是避社会现实的高士。

耰(音优):耘田。

辍(音绰):停止。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原因在于长沮、桀溺所云不仅切中时弊,也揭示了孔子的苦衷:天下滔滔,何以使之海晏河清?

斯人之徒:指长沮、桀溺这些被暴政所逼,避入深山荒野的士人。

谁与:与谁。与,帮助。上一“与”字义同。

与:参与。

【译】

长沮、桀溺在一丘田里干活,孔子派子路向他们打听过河的渡口。长沮说:“那位驾车的是谁?”子路说:“孔丘。”(长沮)说:“是鲁国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这个人会知道渡口在哪里的。”又向桀溺打听。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滔滔不绝的浊流,全天下都是,可谁能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避权贵的有识之士,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黑暗社会的有识之士?”照样耘田而不停止。

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说:“鸟兽虽然不可与它们相处,可我不帮助这种人而帮助谁呢?全天下要是崇尚仁义道德、政治太平的话,我也不会想参与改变现实的活动了。”

§285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

【注】

①卫灵公:卫君,名亢,昏庸之主。

②陈:同“阵”,军队,引申为军事。

③俎豆:两种祭器,泛指祭祀

④明日遂行:孔子以为卫灵公尚武,好霸道,势必致乱,故去之。遂:于是,就。

【译】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问题。孔子回答说:“有关俎豆这类祭祀之事,我曾经听人说起过。至于有关军队这类事,我未曾学习过。”第二天就启程离开卫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