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韦尼克区的发现

韦尼克区的发现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秉承德国科学理论思维的传统,韦尼克提出有关语言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有两个不同的语言中枢,当人们听到他人的说话时,韦尼克区对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处理,懂得其中的含义。当然韦尼克区对自己说的话也进行监听,知道自己是不是言不达意。韦尼克描写说,这种病人的一种典型的表现是说话犹犹豫豫,夹以长长的停顿,“病人在此期间竭力搜索确切的表达”。韦尼克把他的理论总结在图6-5所示的模型中。图6-5 韦尼克的语言反射弧。

到19世纪60年代末,左半球主宰语言功能的思想已经广为接受。不过如上所述,布罗卡的发现仅限于说话,也就是语言的运动方面。那么语言的感觉方面,即对语言的理解是不是也定位于左脑的某个特定脑区呢?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一位当时年仅26岁的德国青年科学家韦尼克(CarlWer⁃nicke),1874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失语综合征:基于解剖的心理学研究》(Der aphasische Symptomencomplex:Eine psychologische Studie auf anatomischer Basis)的论文。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失语症类型——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相应的受到损伤的脑区位于后侧颞上回,为了纪念韦尼克的贡献这一脑区后来就被称为韦尼克区。

当布罗卡区受损时,病人不能流利地说话,词汇量也大大减少了,但是病人还能听得懂他人的话;当韦尼克区受损时,病人依然能说话流利,词汇量仍相当丰富,但就是听不懂他人的话,而且其本人说话也语无伦次,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甚至并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过他们对非语言声(例如钥匙的叮当声或是门铃声)倒是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秉承德国科学理论思维的传统,韦尼克提出有关语言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有两个不同的语言中枢,当人们听到他人的说话时,韦尼克区对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处理,懂得其中的含义。而布罗卡区则把要说的话组织成句子并说了出来。当然韦尼克区对自己说的话也进行监听,知道自己是不是言不达意。

图6-4 韦尼克。

由此韦尼克又作出了预言:还可能有第三种类型的失语症,即虽然病人的这两个中枢都没有毛病,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断了。后来果然发现了这样的失语症——传导性失语症(Leitungsaphasie)。这种病人重复不了别人的话,因为从他之所听到他之所说的道路断了。而病人自发所讲的话中,则有许多语义错误,这是因为运动输出无法从感觉中枢中选取适当的词汇。韦尼克描写说,这种病人的一种典型的表现是说话犹犹豫豫,夹以长长的停顿,“病人在此期间竭力搜索确切的表达”。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不同的是,这种病人听得懂自己的话,他们也能觉察到自己说错了,当他们说错时,他们也会努力想一点一点改正。

韦尼克把他的理论总结在图6-5所示的模型中。同时他也谦逊地承认,他的模型并不能解释语言失常的所有方面。他说道:“有关失语症的许多怪现象,例如仅仅对名词性实词或是动词失常等问题仍悬而未决。”

图6-5 韦尼克的语言反射弧。(源自韦尼克的原图,当时他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语言定位在左半球,所以他错误地画了个右半球)。图中M为语言的运动区(布罗卡区);A为语言的听觉区(韦尼克区);a为听觉的外周器官(耳朵),接受语音刺激;m为延髓语言运动神经元,支配说话。

韦尼克的工作开启了一种新思想:高级认知功能很可能需要与其各种各样不同特性相对应的许多中枢的支持,而且这些中枢彼此联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