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名气的盈利模式

名气的盈利模式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以盈利为目的商业行为中,芙蓉姐姐的形象是美是丑已经不重要了。这主要是因为前者的名气还只是停留在小众范围内,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他们在名望经济时代的盈利模式是:在专业领域出名后,靠出书、写博、写微博、上电视等种种手段制造范围更广的知名度,然后通过巡回演讲或给EMBA学生讲课挣钱。这事实上早已成为娱乐圈明星的盈利模式。
名气的盈利模式_不会穿衣的教授:名利场生存法则

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吴迪在担任浙江卫视一档大型娱乐节目的嘉宾时,幸遇网络名人“凤姐夫”,得知“凤姐夫”最近也有不少电视通告要赶。在为“凤姐夫”粗粗估算了一下嘉宾费收入后,吴迪认为至少他在当月收入过万元是毫无问题的,而“凤姐夫”之前只是个普通大三学生而已。

与之相比,名气更大、成名更早的芙蓉姐姐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名转利”的路途上越走越顺。2009年2月,她出席广西南宁首届桃花节新闻发布会,并为之拍写真;2009年年底,她在陕西电视台的枟碎戏奥斯卡枠节目做评委;2010年2月,她为罗平油菜花节拍写真;2010年4月,宁瀛导演的电影枟A面B面枠中也有她的身影……有人估算她的年收入应该在50万元以上。在以盈利为目的商业行为中,芙蓉姐姐的形象是美是丑已经不重要了。请她过来,能吸引不少眼球,从而达到宣传目的才是关键。

与这些大众娱乐名人相比,隐藏在各专业领域的学者们“钱途”甚窄。就我认识的几位人文学科知名教授而言,收入无非还是学校每月几千元的工资、偶尔的讲课费以及出书的版税。而他们的书往往因为不够大众化,最多只能卖几千本。一本20万字的书,很可能连1万元的版税都拿不到。

一个学贯东西的知名教授,收入还没有知名度更普及的网络名人多。这主要是因为前者的名气还只是停留在小众范围内,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

名气,怎么才能成为大众消费品呢?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是这样分析的:“免费的复制品是你确立名望的好方法。之后,你只需要出门,就能赚到钱。总有人愿意为了见到女高音——也包括记者、诗人、数学家,甚至经济学家——而付钱。”他把这称为“名望经济”。也就是说,教授及专业人才们不应再期待靠着出书挣钱,因为电子书太容易被免费下载了。他们在名望经济时代的盈利模式是:在专业领域出名后,靠出书、写博、写微博、上电视等种种手段制造范围更广的知名度,然后通过巡回演讲或给EMBA学生讲课挣钱。

这事实上早已成为娱乐圈明星的盈利模式。比如歌星,没人再指望能靠出唱片挣钱,但办演唱会和为商家代言可以带来挣钱的机会。而芙蓉姐姐和“凤姐”“凤姐夫”们更是名望经济的身体力行者,尽管他们的“作品”更像是一场荒谬的行为艺术,但既然这行为有爆炸性的娱乐效果,并能使他们一夜成名,他们就可以在名望经济模式中得利。

只是苦了那些不擅于娱乐大众的学者或专业精英们。保罗·克鲁格曼自嘲道:“像我们这样有一定学术志向的人,一个世纪以前,做一个纯粹的学者尚可勉强维持生计。”“然而今天,教书的工作不仅很难找,而且工资也低得可怜……”他认为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人今后只有三种选择:第一,像达尔文那样生来就很富有,仅靠遗产就可以过上优越的生活;第二,像阿尔弗莱德·华莱士(进化论的另一位奠基人,不过缺点运气)那样,需要从事其他工作以维持生计,而研究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第三,像19世纪的科学家那样,等到拥有一定的学术声望之后,通过巡回的学术演讲来赚大钱。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走的就是第三条路,虽然在学术界引起一阵非议。

不过我注意到保罗·克鲁格曼自己也没有放弃第三条路。他已经在网易开通了自己的中文博客,并且早就把演讲开到了中国。而更多的不愿意娱乐大众的学术泰斗们则需要坚定意志,迫使自己习惯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待遇。因为把学术当成兴趣来养的方式更高贵,却也更清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