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椎管狭窄硬膜外封闭治疗

椎管狭窄硬膜外封闭治疗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多为获得性椎管狭窄。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的重要病因是构成椎管的骨性与纤维结缔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这一病理演变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可并发椎间盘突出、侧隐窝狭窄或中央椎管狭窄等,此外也见有多平面的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等。关节突关节增大且向椎管中线偏移,下关节突间距变小,椎板间隙狭窄。

【概念】

脊椎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因先天性或后天各种因素(退变、外伤、失稳及其他)致骨性或纤维结缔结构异常,导致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管腔内径值减少而引起马尾、神经根症状,但除外单纯椎间盘突出及占位性病变,如感染、肿瘤等。椎管狭窄分:先天性及获得性椎管狭窄,其中先天性又分特发性与软骨发育不全性;获得性分为:退变性(椎管中央狭窄、椎管周边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退变性脊椎滑脱);混合性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医源性椎管狭窄;创伤后及其他(包括Paget’s病、氟中毒)。临床多为获得性椎管狭窄。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的重要病因是构成椎管的骨性与纤维结缔组织的退行性改变。病变的开始可仅仅是反复轻微损伤,肥大性脊柱炎是这一病理变化的最终结果。这一病理演变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可并发椎间盘突出、侧隐窝狭窄或中央椎管狭窄等,此外也见有多平面的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等。

【临床表现】

腰腿痛、下肢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表现为患者行走后(通常为数百米,严重时可为数十米),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酸、腰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若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患者继续行走,上述症状又出现。

【影像技术】

1.X线正、侧位 正位片测量椎管横径(双侧椎弓根内缘之间距)、侧位片测量椎管矢径(椎体后缘至椎板与棘突交界处的距离)的测量,横径<18mm,矢径<13mm提示椎管狭窄。

2.CT 清晰显示腰椎骨性和软组织结构,尤其是关节突、侧隐窝、椎间盘和椎管内外等结构。脊柱指数:腰椎管矢径、横径乘积与同一椎椎体矢状径与横径乘积之比(1∶5.2~1∶7.7)。

3.MRI 区别骨性椎管、硬膜囊外脂肪、硬膜囊、脑脊液、脊髓等结构。

【诊断要点】

临床出现腰腿痛、下肢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的典型表现。加影像学的支持即可诊断。

1.X线正侧位片 椎体边缘不规则或呈楔形,其后缘轻度凹陷(图5-3-3),椎间隙明显狭窄。关节突关节增大且向椎管中线偏移,下关节突间距变小,椎板间隙狭窄。

2.椎管造影 正位表现出椎间节段性两侧对称性压迫,边缘不整齐或完全梗阻;侧位表现出前后缘呈波浪形改变。

3.CT、MRI 椎管表现三角形或球形。侧隐窝前后径>5mm正常,<3mm狭窄(图5-3-4)。

图5-3-3 椎管狭窄症

腰椎侧位片(A)示:L4~5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缘硬化、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腰椎CT轴位片(B)示:椎管变窄,脊髓受压;脊髓造影正侧位(C~D)示:L4~5平面造影剂完全中断,硬膜囊出现束囊状压迹

图5-3-4 椎管狭窄症

MRI轴位(A)矢状位(B)T2WI示: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呈串珠样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