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地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外地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时间:2022-03-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沪上本、外地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陈修娴[1]一、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具有独特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本课题举例上海师范大学,以沪上本、外地大学生的消费情况为切入点,进行调查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
外地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_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关于沪上本、外地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

陈修娴[1]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具有独特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来自不同地域和背景的本、外地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比较是否有所异同?这种异同是否对他们的日常学习、交往,进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所影响?作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上海市属的重点大学,但近几年随着招生情况的变化,外地学生的招生比例不断扩大,现在已接近50%。本课题举例上海师范大学,以沪上本、外地大学生的消费情况为切入点,进行调查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比较研究法。

调查时间: 2010年10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三、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收回431份,回收率86.2%。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喜亦可忧。

1.大学生月花费额

月花费额本地大学生与来自外地城市的大学生基本持平,差别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农村大学生之间。

通过调查发现本地(600~800元)比外地农村同学(400~600元)每月花费平均多200~400元,但与外地城市同学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19%的外地城市同学花费800元以上,而本地同学这一数字仅为16%。

img279

图1 平均每月消费数额单位:元

从图1可以看出: 82%的本地同学每月消费比较适度,不存在普遍高消费的现象。77%的同学表示,主要是由于目前仍处经济不景气阶段,家庭生活压力较大,而生活费大多来自父母工资,故认为应当合理消费,节约开销。

img280

图2 本地同学消费分布

2.大学生消费分布

本地、外省市城市、外省市农村三类大学生在消费分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从图2,图3和图4三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饮食支出在所有大学生的生活费中都占到最大比例,本地、外省市城市、外省市农村同学分别为49%、46%、67%,三者在学习方面的花费也趋于相同,为30~80元。而本地同学在娱乐和交通方面消费额居首位,但服饰消费不及外省城市同学的多。

img281

图3 外省市城市同学消费分布

img282

图4 外省市农村同学消费分布

3.生活费来源

本地、外省市城市、外省市农村三类同学生活费来源差异——以兼职经历为例。

通过数据可见,外省市城市60%的同学有兼职经历,从事兼职的比例最大。而调查中,所有外地农村同学都表示愿意兼职以锻炼能力或赚取部分生活费,但仅有39%的同学有兼职经历,低于本地46%的同学曾有兼职经历。说明外省市农村同学生活费来源途径单一,兼职机会有限。

4.城市同学与农村同学消费观念存在差异

外省城市与农村同学每月饮食费持平(350~450元),并无特别节省现象,但请客(5%)现象明显少于城市同学(15%)。

娱乐和服饰方面,两者相差3~4倍,农村同学明显较为节省,在生活费结余时将更多的钱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img283

图5 生活费结余时外省市同学消费分布

四、调研分析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数据可以得出,上师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并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等特点。本、外地大学生都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同学们消费的主流。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本、外地大学生在生活消费方面异同并存,依旧存在明显特征。下面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归纳分析:

1.本、外地大学生的消费态度比较

img284

图6 大学生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原因

(1)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为例,相比外省市同学,本地学生频率更高。本地同学相比外省市同学,拥有除手机、电脑、MP3三者外的电子产品情况更多。两者更换电子产品的原因同样集中于产品损坏,但在问卷中选项D(厌倦了目前使用的产品)和选项E(他人赠送更换)的选择情况中,外省市同学占5%,而本地同学这一数字则升至14%。

本地学生电子产品更换情况较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大环境所致:上海生活节奏快,新生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淘汰率高。在此背景下,本地学生较易形成常常更换物品的想法,加之本地同学生活费充裕的比例较高,也使得本地学生更新换代情况较多,节省能力较低的现象高于外省市同学发生。

(2)消费分布方面,本、外地同学在饮食、学习方面消费持平,但本地同学在娱乐消费方面高于外省市同学2~3倍,而外省城市同学服饰花费占生活费的28%,超过本地同学。

服饰方面,外地城市同学高于本地和外省市农村同学。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与本地同学相比较,外省市城市同学离开家乡到另一个城市读书,所带衣服数量有限,需要购买更多衣服以应对季节变化。

娱乐方面,本地同学每月花费额(150~400元)2~3倍多于外省市同学。调查所得原因如下:

①外省市同学92%居住在奉贤,交通不便,经统计,90%的外省市城市同学半月前往一次上海市区,73%外省市农村同学去市区频率为一月一次。而本地同学相对出行方便。由此得出交通因素是制约其娱乐活动少的原因之一。

②外省市同学92%居住在奉贤,周边娱乐设施较少。

③外省市同学在上海交友圈有限,缺乏娱乐同伴。

img285

图7 不同地域大学生消费对比

(3)消费观念(生活费结余时不同态度)

外省市农村同学相对于本地同学储蓄意识较强,68%的同学在生活费结余时会选择储蓄,对于剩余生活费,消费时也多限于书籍(31%)、饮食(36%)方面,仅20%的同学选择玩乐,添置衣物、电子产品等。由此说明外省市农村同学消费较谨慎,倾向于“把钱花在需要的地方”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受到了生活费有限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家庭生活习惯所致。

2.外省市农村同学消费特点

外省市农村同学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学校资助、勤工俭学等途径。但在实际兼职情况中,外省市农村同学中仅39%有兼职经历,低于外省市城市(60%),本地(46%)。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在娱乐、服饰等方面消费不及外省市城市同学,与其在整体消费状况上体现了明显的城乡差异。

此外,造成外省市农村同学兼职比例较低的可能原因为:外地同学身处异乡,兼职机会较少且选择时考虑到安全因素较为谨慎。同时,兼职大部分在市区,就读于奉贤校区不便出行;而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项目有限,且受众面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只能满足小部分外省市农村同学的兼职需求。

3.从性别角度比较大学生消费状况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431份,其中女生329名,男生102名。调查显示77%的女生每月花费800元以上,同一项目男生这一数字为71%,男女生平均每月消费额趋于持平。

在具体的消费分布上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但不同于以往女生在形象上花费较大,现在男女生均较注意形象,因此男生在服饰方面的花费也日益增长,调查发现,10%的男生每月花费500元以上购买服饰多于大部分女生。这也是目前男女生生活费相差无几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消费态度方面,女生消费时更倾向于货比三家,会从价格、质量、样式等多方考虑。而男生购物时往往有更明确的目标,作决定时较干脆。

五、结语

1.理论思考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本、外地大学生消费状况趋于相近,不同的是本地学生消费更加多元化,更侧重时尚性消费,外省市同学则更具有节俭意识,整体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不理性的一面。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对策与建议

针对课题的调研结果,从校方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今后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习惯。

(2)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融入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内容之中,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情况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3)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在现今社会这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学生自身也可从以下方面培养自己的消费意识: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注释】

[1]陈修娴,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2009级法语专业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