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鼻腔及鼻窦鳞癌

鼻腔及鼻窦鳞癌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CT显示窦腔不规则肿块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提示为恶性肿瘤,确切的组织学诊断需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影像学的主要作用是明确肿瘤的范围及侵犯周围结构的情况。

【病例】

男,51岁,右侧鼻涕中带血40d,右颌面部疼痛、麻木1个月。

图3-41

图3-41

【影像所见】

图3-41A 横断面CT显示右侧上颌窦内肿块,窦腔扩大,上颌窦后外壁和内壁破坏,窦后脂肪间隙(黑箭)和鼻腔(白箭)受侵。

图3-41B 冠状面CT显示肿块向上破坏眼眶内下壁侵犯眼眶(黑箭),向外破坏上颌窦后外壁侵犯颞窝、颞下窝(白箭),向内破坏上颌窦内壁、筛窦骨质及中、下鼻甲。

图3-41C~E 分别为横断面T1WI、T2WI和脂肪抑制后增强T1WI,显示肿块呈等T1等T2,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向后侵犯翼腭窝、上颌窦后脂肪间隙(箭),向内突至鼻腔。

图3-41F 冠状面增强T1WI显示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向外侵犯颞窝、颞下窝(箭)。

【病理诊断】

右侧上颌窦鳞癌。

【临床与病理特点】

1.鼻腔及鼻窦鳞癌(sino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本病好发于50~70岁男性。

2.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晚期可有面部畸形、牙痛、突眼、复视、张口困难等。

3.上颌窦癌根据其累及范围可分为4期。Ⅰ期:肿瘤局限于上颌窦黏膜内,骨质无侵蚀或破坏;Ⅱ期:肿瘤侵及或破坏上颌窦内、下壁;Ⅲ期:肿瘤侵及下列任何部位:面颊部皮肤、上颌窦后壁、眶底或眶内壁、咀嚼肌间隙、翼突、前组筛窦;Ⅳ期:肿瘤侵及眼眶内容物和(或)下列任何部位,后组筛窦、蝶窦、鼻咽部、软腭或颅底。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首选CT,MRI脂肪抑制后增强T1WI显示病变侵犯周围结构最佳。

【诊断要点】

1.最多发生于上颌窦,其次是筛窦、鼻腔。

2.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则。

3.CT表现呈等密度,肿瘤较大时密度常不均匀,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少数可出现钙化;窦腔扩大,邻近骨质明显破坏。

4.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较大时有坏死区,为长T1长T2信号。

5.增强扫描后轻或中度不均匀强化,坏死液化区不强化。

6.易侵犯眼眶、上颌窦后脂肪间隙、翼腭窝、颞下窝、颅底和口腔等邻近结构,表现为这些部位不规则软组织影和骨质破坏。

7.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心坏死。

【鉴别诊断】

1.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①窦壁骨质破坏和增生硬化同时存在;②片状高密度影。

2.韦格纳肉芽肿 ①骨质破坏多见于鼻中隔、鼻甲,累及鼻窦者窦壁骨质硬化、增厚及“双线征”;②可伴有上呼吸道、肺和肾脏疾病。

3.非霍奇金淋巴瘤 ①多位于鼻腔前部、鼻腔前庭、鼻翼及邻近面部软组织;②无明显溶骨性骨质破坏。

4.嗅神经母细胞瘤 ①发病高峰年龄为11~20岁及51~60岁,位于鼻腔顶部前2/3;②坏死相对较少,对于不典型的鉴别较困难。

【评述】

CT显示窦腔不规则肿块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提示为恶性肿瘤,确切的组织学诊断需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影像学的主要作用是明确肿瘤的范围及侵犯周围结构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