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移植后骨髓组织学改变

移植后骨髓组织学改变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髓性BMT后,按照时间顺序可将造血重建分为移植后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其中,移植后第1周为急性骨髓损伤的表现,包括间质水肿、出血、骨髓细胞成分的丧失和脂肪坏死等,富含铁的巨噬细胞相对增多。大约在移植后6个月,移植后增加的骨髓纤维化回归正常。此外,部分患者骨髓幼稚髓系细胞比例增高伴形态异常,应注意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鉴别。在UCBT后30天,骨髓造血逐渐出现,并且在100天以后,BMT和UCBT患者的骨髓没有显著差异。

清髓性BMT后,按照时间顺序可将造血重建分为移植后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移植后头2个月为早期阶段。其中,移植后第1周为急性骨髓损伤的表现,包括间质水肿、出血、骨髓细胞成分的丧失和脂肪坏死等,富含铁的巨噬细胞相对增多。移植后第2周,开始出现小的红系造血岛,常以小簇状的形式散布在远离骨小梁之间的区域,再生的红系细胞往往呈发育异常或巨幼样改变的形态特征;也可以观察到一些粒系细胞,通常围绕骨小梁;巨核细胞偶见;在血管周围存在少量的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等炎性浸润。从本周直到移植后45天左右,巨噬细胞数量减少40%~50%,这可能与其清除移植预处理损伤的细胞及碎片有关。移植后第3周,可以看到红系和粒系的混合克隆,巨核细胞片状再生可伴发育异常。淋巴细胞数量仍然减低。在移植后第2和第3周,存在网状纤维显著增加。移植第4周,骨髓细胞构成恢复正常的50%,伴有红系和粒系显著再生;淋巴细胞数量开始增加,在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部位,CD45RO(+)淋巴细胞增加更为显著。移植后第2个月,无并发症的患者骨髓细胞构成接近正常,淋巴细胞数量也与正常骨髓具有可比性;可见局灶性骨坏死伴随反应性骨形成,新生骨通常在随后几个月消失。移植后晚期,可以观察到3个月以后BM、外周血T和B细胞数量恢复正常。然而,淋巴细胞的质量和功能仍然不完善,经常导致免疫重建受损。淋巴细胞重建和在外周血及骨髓的植入状态似乎没有相关性。大约在移植后6个月,移植后增加的骨髓纤维化回归正常。移植后9~12周造血细胞巨幼样改变逐渐消失。部分患者在骨髓造血恢复过程中,出现幼稚前体B细胞增多,表达TDT、CD19、HLADR,甚至表达CD34。需注意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进行鉴别。此外,部分患者骨髓幼稚髓系细胞比例增高伴形态异常,应注意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鉴别。

UCBT后,造血重建较BMT延迟。在UCBT后29天,仍显示严重的细胞缺失并且几乎看不到巨核细胞。在UCBT后30天,骨髓造血逐渐出现,并且在100天以后,BMT和UCBT患者的骨髓没有显著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