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族地区妇女受教育状况分析

民族地区妇女受教育状况分析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地区妇女受教育状况分析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民族地区妇女受教育状况有以下特点:1.在校女性比例不均衡,女性文化程度普遍低于男性。少数民族女性每千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员521.5人,低于汉族。少数民族女性文盲人数增多。因此妇女接受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从事智力型职业的比例普遍低于男性,妇女分布行业有幼教系统、中小学教师、饮食服务系统、文秘、财会、公共关系类等。
民族地区妇女受教育状况分析_在风中行走

民族地区妇女受教育状况分析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而西部地区大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作为具有独特生理功能和社会角色的性别群体参与西部地区开发,其素质及受教育情况都会对西部开发、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民族地区妇女受教育状况有以下特点:

1.在校女性比例不均衡,女性文化程度普遍低于男性。尽管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受经济政治和传统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女性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男性人口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女性每千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员521.5人,低于汉族。藏族每千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是169.4人,哈尼族是249.4人,这个数据又低于少数民族的平均数。少数民族每千名女性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是5.9人,低于汉族的9.0人,哈尼族才是0.8人,彝族是1.3人。显然比例过低。

2.女性文盲比例绝对人数有所增加。据资料统计,1982至1990年,少数民族女性文盲人口由1179.58万人增加到1225.51万人,增加了45.93万人。少数民族女性文盲人数增多。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虽然国家政策法规明确了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并由国家投资,但家务拖累使有的女性不能坚持学习,同时,“文革”耽误了一代人,很多女性由于婚姻和孩子牵累无法参加高考,有些参加高考也难在激烈竞争中取胜。二是1983年前后社会上存在“脑体倒挂”现象,知识分子清贫的生活与经商致富形成鲜明对比,“教书的不如卖大碗茶的”,一时间读书无用论思潮给中国女性接受教育也造成很大的冲击。这种思潮到1987年才得到扼制,少数民族女性占学生总数比例有所回升,但个别地区还有女童失学现象发生。三是面对新世纪的召唤,女性的自我意识、自身素质和价值取向也存在一定问题,重男轻女现象和传统的家庭观念,及宗法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漠视等都影响或干涉了女性接受教育。四是教育模式与教师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五是女性就业选择面较男性窄,大大挫伤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自觉性。六是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女孩子在家庭教育资源分配中得不到或得到了却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使她们失去了进入高层次学校的机会。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一些女性回避对教育和事业的追求,重新回到“男主外,女主内”的老路、“女孩上学是为别人投资”的社会认知、视两性受教育水平差异为“正常”的社会心态,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参政、就业、竞争、发展等诸方面的挑战,少数民族女性一方面寻求外部环境的改善,从政策、法规、法律等方面重新调整两性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平等发展,另一方面又从困境中反思,探索竞争失利的原因,从而意识到自身素质不高是个潜在的不利因素。因此妇女接受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一、女性受教育水平高,就业机会、层次相对高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认为,教育投资的效益一般比有形资产的收益更高,在发展中国家,最初等教育的经济收益率是有形资本的两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从事智力型职业的比例普遍低于男性,妇女分布行业有幼教系统、中小学教师、饮食服务系统、文秘、财会、公共关系类等。而在大学和科研系统中,女性人才占总体人才的10%。在高层管理中,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各部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女担任高层管理职务的很少。妇女受教育水平低的现状不利于提高就业层次,不利于女性劳动力的转移;文化水平高,相对就业层次高的实际越趋明显。

二、女性受教育水平高,经济收入较高

教育的间接增值性是它可以通过提高人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家庭收入和财富。教育产品的价值高于任何一种物质产品的价值,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可在未来得到加倍偿还。湖北省农村抽样调查队20世纪80年代末对该省调查发现,从学历层次上看:大专530.5元,高中428.30元,初中395.60元,小学335.20元,文盲287.25元。人均收入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从职称上看:职称越高,工资越高。说明个人收入与职称联系较紧密,与受教育水平联系不明显,但学历达不到相应的层次,职称晋升也相当难进档。由此看出受教育水平高,经济收入高。

三、女性受教育水平高,子女成长的教育投资大

母亲文化水平越高,对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投入的资本越大,有资料记载,文盲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投资占全部子女投入投资的10.54%;初中文化父母的教育投入投资占对子女全部投入投资的17.16%,大学文化父母的教育投资占子女全部投入投资的26.27%。母亲文化程度高,能够注意子女智力和心理发展,自觉摸索儿童心理规律启发教育子女,子女成长趋利避害。

接受教育少的女性,她们对子女的照顾仅是吃饱穿暖,生活标准低,育子费用低,投入于教育的精力、财力更低,“多一个孩子多双筷”,只养不教的现象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比比皆是,因为母亲的生产目标低,只寄希望于女孩早为家庭带来经济收益和养老归宿,眼光短浅,女孩过早承担家务,或“嫁汉穿衣吃饭”,迫不得已加入文盲半文盲行列。

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中心将由过去的劳动经济型转向知识经济型。对女性来说,意味着农村传统的家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将逐渐被淘汰,生产集约化和生活方式的商品化,将为女性提供新的生存方式。传统意义上男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体力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不那么重要,女性细腻、手巧更能适应现代化技术操作。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管理结构产生影响,人们的社会分工将进一步强化。一些社会工作的家庭化将成为改变妇女命运的关键。因此社会竞争实质上是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竞争。从国家讲,在社会意识对妇女受教育不利的情况下,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女性教育投入。在社会与家庭中,改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认识到无知无才无以为业,克服惰性心理,把握教育权利和机会,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让她们在民族地区发挥光和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