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管理中的关系协调

企业管理中的关系协调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协调是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不论是企业的内部关系还是外部关系,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协调。企业外部关系包括:企业管理制度与国家政策法规间的关系;企业与上级行政管理部门间的关系;企业与竞争对手间的关系;企业与合作方之间的关系;等等。在企业管理中,工作质量的跷跷板现象就会给整体运作效能造成不利影响。企业中的协调方法以心理疏导的四步七要领进行。
企业管理中的关系协调_心理疏导技术

协调指协商、调整的整个过程。关系协调即通过减少企业内外部之间的摩擦、克服内耗和外部不利因素、解决矛盾,求得系统关系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的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系统的熵越大其生命力就越殆尽,减少体系内的熵值便会增添系统活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看似简单的协调工作对企业发展起着巨大、深远的作用。协调是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

1. 关系协调的性质

关系协调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职能工作。

(1)协调过程的普遍性。

不论是企业的内部关系还是外部关系,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协调。

企业内部关系包括:个体与个体的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个体与部门的关系;个体与设备的关系;材料的供需关系;生产与销售的关系;部门与目标间的关系;个体与目标间的关系;等等。

企业外部关系包括:企业管理制度与国家政策法规间的关系;企业与上级行政管理部门间的关系;企业与竞争对手间的关系;企业与合作方之间的关系;等等。

(2)关系协调的层次性。

企业中的协调工作必须基于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才有意义。协调工作就是为了使得系统的关系更加清晰、明朗、有序化,以提升企业的运行力。企业系统尤其具有动态特征,只有保持良好的关系衔接,才能保障企业系统的生命力。

(3)关系协调的渗透性。

协调工作本身虽然也可以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形式单独发挥作用,但更多的是在协调过程中,通过渗透于其他职能形式而体现其职能的相应作用。因此,尽管尚未意识到,但其实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渗透着协调职能的特点。

(4)协调过程的动态性。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速度日益加快,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技术交叉渗透的作用逐步增强,电子商务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知识、人文等要素越来越成为企业战略资本的重中之重,协同、授权、网络、高科技、战略联盟等现象普遍出现在政治、经济、生活各领域。

协调职能也须随着工作对象及其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协调模式。协调者、协调对象、协调手段、协调目标都应视具体情境而调整。

(5)关系协调的目的性。

总的目的自然是提高企业整体效能,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 促进系统内部工作的密切配合,明确分工更强调合作,避免员工之间因工作重复或权责冲突造成无序化。

② 促进系统内员工在和谐一致、各司其职的氛围中开展工作。

③ 保证其他管理要素在时空、数量及质量方面能很好地衔接配合。

总之,无目的的协调是盲目且无意义的。协调工作的价值与基准就在于提升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2.关系协调的类型

(1)按关系协调的本质划分。

① 权力协调。

在企业系统的运转过程中,经常发生有关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例如,由于领导过多干涉或下属越权决策而引起的上下级间的权力冲突。有时候矛盾公开呈现,有时则隐蔽化进行,给协调工作带来一些难度。

② 利益协调。

其主要指: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协调;群众和领导间的利益协调;地区和部门间的利益协调;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权益间的利益协调。

这方面的协调工作与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制度环境、市场形态等有关,同时与当事人之间的博弈力量对比也有关。其关键点在于能否制定出与工作背景相契合的利益耦合机制。

③ 时间协调。

对企业而言,时间协调体现在生产进度方面、设备整修方面、订货工序方面等。以合理运筹规划,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完成工作。

④ 空间协调。

这是指在方位、区域、大小等关系要素上的协调。例如,办公区域布局、仪器设备安放、生产线配置等。需参考工业设计等学科理论方能有效工作。

⑤ 数量协调。

数量协调主要体现企业运营计划中通过数字将生产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

⑥ 质量协调。

质量协调主要包含两方面工作:工作质量协调和产品质量协调。在企业管理中,工作质量的跷跷板现象就会给整体运作效能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生产型企业,整个产品线的设计、生产、质检、存储、运输等环节均须保证有序一致。

⑦ 心理协调。

关于心理协调的问题,其最终调解单位是个体,作为有行为能力的人因动机未得到呈现或需求未获得满足等都可能产生心理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及双重趋避冲突。企业中的协调方法以心理疏导的四步七要领进行。

(2)按关系协调的过程划分。

① 事前协调。

即为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工作未开始之前就对有关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重点相关因素,准备好对策。

② 事中协调。

其指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协调处理,排除工作障碍

③ 事后协调。

这是对工作执行结果的评估、反馈,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处理好善后事宜。

其中,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事前协调,经过事前协调的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可以有备无患、顺理成章。

3. 关系协调的基本原理

(1)协同有序的原理。

企业是一个大系统,系统内有其自身的结构方式和变化规律。某些情况下,外界负熵的输入会使系统的有序性增加,使企业变得更有活力。而在某些时候,外界负熵的输入会使系统的无序性增加,使企业变得更加无效、紊乱。当然,也有可能外界负熵的输入对系统不产生多大的影响。

那么,作为企业管理者就要对系统有序性的标志进行充分认识,要考量到可能引起企业紊乱的因素以及可能促进企业有序的因素,通过协调部门之间、管理层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降低系统内耗,使企业向积极、有序的方向变化,而外界环境的有利信息的加入,可以保证企业更健康地发展。

(2)综合平衡的原理。

协调平衡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性平衡,是空间上、时间上、动态中、非线性的平衡。也就是说,从系统适应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协调工作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与平衡性是相对应的。我们之前已说到过,一般企业系统内的问题都是动态的问题,欲协调企业系统的问题会涉及时间因素、空间因素,此时的关系协调就转化为系统内外部的动态平衡。如果是权力方面的矛盾,那所涉及的关于系统权力分配的问题就变成了权力平衡的问题。同样,

由于系统中的许多问题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协调时常常会碰到各种因素对系统关系间的平衡不利的局面。这时候就应该跳出固有的圈子,从更宽广的视野出发,结合系统的内外部情形进行取舍和平衡。有时为了系统的整体平衡,需要舍弃某个局部的平衡,即牺牲小部分的利益来换取企业更大发展机会。可见,追求绝对的平衡是做不到的,只能力争做到顾全大部分利益的前提下的平衡。

(3)组合效应原理。

企业系统是由人员、资金、机器、材料、制度等各要素组成的。如何有效协调这些综合因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协调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各要素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经营的效能。故而协调过程必须考虑组合效应。而且,个体和物体间的组合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组合效应的产生也有很大区别。

① 正效应组合。

即各要素经过组合后产生了正向效应,得到比原来单一要素累加更多的功能,实现了1+1>2的效能。

② 负效应组合。

与正效应组合相反的就是负效应组合,即在组合之后,所获得的效果还不如组合以前的。例如在企业中两个性格不合、又彼此有成见的人被分配在一起工作,往往就会产生不理想的结果。所以,把握要素的有机结合,避免不利作用的产生,减少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内耗是非常重要的。

③ 零效应组合。

这是一种特定的情形,它表明组织要素之间没有正效应,也没有负效应,要素组合后没有产生额外效果,与未组合时一样,也就是说这种无效的组合。

④ 突变性组合。

突变表示系统要素在经过组合后,效应成倍增加或减少。例如企业在某重大技术项目中因得到了相关知识的突破,马上产生了极佳的盈利额和极大的竞争优势。这种组合多数带有巧合的性质和运气的成分,在偶然的机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取得了意外的惊喜收获。

(4)多维结构原理。

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三维结构模式,将复杂的系统大型工程切割成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由此可见,很多原来复杂到无法着手处理的问题可以分割为相互间存在一定联系的、相对简单的、易于处理的问题。这种处理方法打破了人们固有的线性思考模式,可以从多个维度有条不紊、面面俱到地去深化处理一个复杂的问题,充分展现了结构性明确的特点。

4. 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

(1)目标原则。

就协调工作而言,目标原则是必须把握的首要原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协调目标应始终围绕任务目标进行服务。企业管理中,当我们遇到有众多关系的复杂问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各类问题应该视其轻重注意取舍,先解决主要矛盾,然后解决一般矛盾,实现高效能。

(2)适度原则。

在关系协调过程中,遵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适度的方式是必要的。协调的目的是使系统的各项工作和各种要素保持有序化进程,这是适度的合理状态,而非矫枉过正的状态。

这里所谓的适度是说要根据组织的现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管理,使系统的运行维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既不能操之过急,在条件不成熟时硬性操作,使原本可以到手的成果白白损失。也不能无所作为,缺乏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的冲劲。

① 协调的目标确定要适度,过高无法达成的目标不会起到激励作用;

② 协调的方式选择要适度,以免产生更大的不协调;

③ 协调的运作力度、范围、尺度要适度,要注意维护个体尊严,多从正面进行激励;

④ 协调的时间顺序要适当,采用科学分析方法,视事务的轻重缓急安排协调时间顺序。

(3)求同存异的原则。

因为每个个体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知觉,所以关系协调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求大同存小异的过程,是一个增加合力、减少内耗的过程。要尊重其他人的意见,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允许其他个体保留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协调工作中要讲求实效,不应该仅仅是维护个人权威或面子。

如果在协调工作中总要求绝对一致,不允许存在差异,那么协调工作职能变成形式主义,成为一种束缚,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会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事实上求同和存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以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可以片面强调求同而无视企业的纪律,而片面地求异会使协调工作失去基础,导致不可知、不可解、不可信、不可为的后果。

(4)自觉性原则。

协调真正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是协调当事人之间的自觉性。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愿性,即协调是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进行的,一切违背个体意愿的协调都可能给其中一方造成心理负担而产生效能损失;二是规律性,即协调者本人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协调的方法,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如果缺乏自觉性,协调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是非常难的。这里说的自觉性是建立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态度上,不是指盲目的自觉性。过分依靠自觉性同样也不可取。

(5)公正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指在协调过程中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到个人利益之上。首先要遵守国家的法规、法律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其次,管理者在协调过程中应一视同仁、不偏不袒。在协调过程中,可能存在与自己意见不符,甚至对立的一面,这时应冷静分析冲突的原因所在,客观地判断原委。再次,协调过程中应始终尊重其他协调当事人的人格。自尊是一个人努力向上的内在积极动力,也是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6)有效性原则。

协调过程是企业采取积极行动的过程,其中信息沟通很重要。现实生活中许多协调无法顺利进行,与信息的扭曲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为实现有效沟通,应当特别注意沟通过程中信息失真的现象。信息失真可能是信息发出者的原因,也可能是编码器、解码器等信息接收者的原因。

关系协调过程中对信息传播的当事人和媒介要进行评估,关注信息沟通过程中的原因,注意信息源的清晰明确,尽力维护信息完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