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部大开发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西部大开发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部大开发10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在宁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思路中,首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宁夏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基础。
西部大开发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_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专题数据手册

西部大开发10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克服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利影响,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务实苦干,加快发展,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10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快、各族人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也是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最大的时期,为实现宁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突破性跨越

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千亿元,达到1353.31亿元,是1999年的5.11倍,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6倍,年均增长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30年来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7%)高1.8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总体增长速度连续9年运行在两位数以上的高位平台上。2002年以来,宁夏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2~2009年,平均增速达到12%,比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9年的年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在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区经济增长速度仍达到11.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777元,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48公斤,是全国5个人均占有粮食超过500公斤的省(区)之一。工业化步伐加快,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人均发电量全国第一,人均产煤量居全国第三。地方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009年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1.58亿元,是1999年的5.9倍,年均增长19.5%。国民经济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

二、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西部大开发之初的2000年,宁夏城镇人口仅有180.38万人,城市化率为32.5%,除银川市外,其他市、县的城市建成区面积都不足10平方公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宁夏坚持城市化同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相结合,大力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建设大银川,积极发展地区性中等城市,合理发展县城,择优培养重点中心镇,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2009年,全区城镇人口达288.22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2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6.1%,比1999年提高13.1个百分点,位居西部前列;公路通车里程由1999年不足1万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1805公里,提高了1倍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20公里,实现了所有市、县1小时内上高速,高速公路每万人拥有1.62公里,是全国唯一每万人超过1公里的省(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83公里,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的乡村发展新目标。

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经过10年的开发,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首先,从城镇居民收入变化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宁夏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离退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减少支出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区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25元,比1999年增长2.14倍,年均增长12.1%;人均消费性支出10280元,增长1.90倍,年均增长11.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4%,比1999年下降5.4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收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稳步发展,有力拉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048.3元,比1999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47.9元,增长1.52倍,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7%,比1999年下降9.1个百分点。社会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9年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4.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全区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2.8万人、87.0万人、47.96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同时,随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关系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保、居住、就学、就医等实际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和解决。

四、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是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宁夏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宁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思路中,首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宁夏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基础。国家加大建设资金投入,为宁夏提供了新的机遇。10年来,在中央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宁夏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固定资产投资事业在各条战线上蓬勃发展,新建、扩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建设了一大批铁路、公路、通信、水利等基础工程和商业、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改变了宁夏薄弱落后的城乡面貌,大大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2000年至2009年,全区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46.39亿元,年均增长24.1%。其中,“十五”时期年均增长22.5%;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9.14亿元,比1999年增长7.6倍。2000年至2009年,全区城镇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3294.17亿元,年均增长28%,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603.17亿元,年均增长21.9%,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1%。2009年,全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77.99亿元,比1999年增长9.9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74.09亿元,比1999年增长6.6倍。经过近10年的投入,全区经济全面振兴,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瓶颈制约大幅度缓解,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发展潜力增强。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一批分布在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冶金、建材等领域的重点骨干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形成自治区比较完备的经济体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经济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抓住中央政策的历史机遇,结合资源禀赋优势,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宁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立足点。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10年,是我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发展时期。三次产业在协调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7.25亿元,是1999年的2.6倍,年均可比价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62.32亿元,是1999年的6.4倍,年均可比价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3.74亿元,是1999年的5.0倍,年均增长10.1%;全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18.2:39.2:42.6调整为2009年的9.4:48.9:41.7。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3.1个百分点。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宁夏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生产规模,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了300万吨以上的高产稳产水平。大力发展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马铃薯、瓜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优质牧草、农作物制种等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苹果、中药材等地方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布局区域化、特色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流通网络化体系。在工业经济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努力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以能源、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产业等“五优一新”产业规模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46%,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大力推进优势资源的开发转换,高起点建设宁东和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不断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全区工业体系日益完备,工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0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520.38亿元,比1999年增长3.16倍,年均增长15.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31.6%提高到2009年的38.5%。已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建材等行业为支柱,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核心的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日益凸现,对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必将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在加快推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产业发展中协调和比例关系,第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内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城乡消费市场货源供应充足,维持了长期繁荣活跃的良好发展格局。2009年,全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39.3亿元,比1999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5.2%。交通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平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缓解了对生产的瓶颈制约。与此同时,伴随着住房商品化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房地产、电信、教育、旅游等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雨后春笋般的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增长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行业。积极发展通信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租赁和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使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带动了国民经济整体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且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便城乡人民的生活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外经外贸长足发展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同时,宁夏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对外开放不断向多领域、深层次拓展,地区经济和对外开放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2009年年末,宁夏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02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4.2%。其中,出口7.43亿美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6%;进口总额4.59亿美元,增长5.56倍,年均增长20.7%。与此同时,外贸部门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出口商品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目前,宁夏已逐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煤加工产品,以硅铁、金属镁、碳化硅为主的高耗能产品,以羊毛、羊绒、无毛绒为主的毛纺织产品,以枸杞、大米、清真食品为主的深加工、精加工的农副产品,以钽铌铍、子午线轮胎、活性炭、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以机床铸件、机械设备金属制品轴承为主的机电产品等出口商品体系。到2009年,宁夏已与12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成为宁夏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地。近年来,在巩固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阿联酋、巴基斯坦、巴西、印尼、墨西哥等新兴市场,使出口市场结构日益趋向多元化。在国内,加强与国家大企业的合作,加强兄弟省(区)、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强闽宁对口帮扶。加拿大铝业、南非萨索尔公司、新加坡佳通集团、新加坡凯发集团、美国康地饲料等国际集团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洁美集团陆续登录宁夏,神华集团、华电集团、中冶集团、中盐集团、中化集团、中粮集团、中国华源集团先后到宁夏落户,与上海、福建、江苏等10多个省(区)、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引进外资,有效缓解了宁夏建设资金困难,促进了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引进了一批先进和适用的设备、技术及生产工艺,推动了宁夏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方式和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促进了宁夏企业体制与科技创新。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2.6倍。截至2009年年底,全区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到304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占70%,外商独资企业占30%。外商投资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宁夏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外旅游业也获得迅速发展。2009年,宁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91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41亿元,分别比西部大开发初期的1999年增长3.2倍和7.2倍,宁夏旅游业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

七、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

节能减排初见成效。2009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04%,4年累计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80.04%。主要工业产品能耗下降。煤电、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等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源单耗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五”末期下降12.3%和8.3%,全区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1.86,比上年下降14.3%。银川市、石嘴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合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区范围的全面封山禁牧,近400万只羊实现了由依赖天然草原放牧向舍饲圈养方式的转变,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8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占全区的92%下降到53%,年减少泥沙流量500万吨。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万公顷,沙化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118.3万公顷,成为全国第一个“人进沙退”的省(区)。9年造林超过113万公顷以上,累计造林面积超过了退耕还林前2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由8.0%提高到9.84%。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草场植被覆盖度已由30%提高到60%左右。全区生态恶化的局面得到了扭转,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生态效益

八、民生状况明显改善

就业创业工作成绩突出。2009年,全区就业人口为328.5万人,比1999年增加56.19万人,增长20.6%。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劳务输出人数75.3万人,全年劳务总收入38亿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3347.9元和10280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1.52倍和1.90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7平方米,比1999年提高1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5平方米,比1999年增加34.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5576元,比西部大开发初期的1999年增长2.9倍。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和加强,到2009年年底,全区拥有卫生机构1602个,比1999年增长2.3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3万人,比1999年增长48.9%,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66张,比1999增长72.6%;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1.92人,比1999年增长20%。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卫生服务水平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区22个市、县(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64.58人,参合率达94.5%。

九、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09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2881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38.01万人,比1999年增长27.5%,占全区总人口的22.34%,比1999年上升2.41个百分点。2009年年末,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7.84万人,比1999年净增6.53万人,年均增长19.6%。全区以县为单位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06年,提前一年实现“两基”教育攻坚目标,在全国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覆盖全区城乡的免费义务教育,开辟了宁夏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纪元。加快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建设创新型宁夏,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2009年,全区独立科研与开发机构17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8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全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6万人。全年获得科技成果206项,专利申请量1277项,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区组织实施了“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电视进万家”活动和“万村书库”工程等,到2009年,宁夏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9%和96.8%,分别比1999年提高10.6个和13.8个百分点。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绩。2009年年末,全区总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68‰,比1999年下降2.64个千分点,首次实现了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的预期目标,首创的“少生快富”工程模式在全国推广。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面覆盖,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1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表明,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宁夏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宏观调控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全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区经济社会经过连续多年的加快增长后,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宁夏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的10年,是宁夏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10年,是宁夏财政状况最好的10年,是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最明显的时期,也是居民收入增加、百姓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成绩可喜,来之不易。回顾西部大开发10年的奋进历程,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来之不易的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宁夏属于欠发达省(区)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追赶发达省(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仍须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面对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发展任务,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集中全区各族人民的意志,做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2008年8月20日,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今后宁夏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了未来10年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将为西部和宁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增添不懈的动力。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一定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未来10年的历史性机遇,扎实苦干,团结奋斗,宁夏经济社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