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形态”学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形态”学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社会形态学说是基于历史的社会发展进程来提的一种总体的社会发展态势,是宏观的社会形态范畴。
“三形态”学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_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

第二节 “三形态”学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马克思后期人类学思想和《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对“三形态”理论的进一步说明

在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的研究中发现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事实上还存在一种所有制,即氏族社会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中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有制社会。马克思将这样的社会形态命名为公社的“原生形态”,而把原先提及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和“旧日尔曼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命名为由“原生形态”演进的“次生形态”。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观点,基于生产关系中在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关系,又重新提出了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次生形态的三形态学说。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古代公社所有制的原生的社会形态,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次生的社会形态,再回复到“古代”类型的集体所有制的最高形式的过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三个大的阶段,就是原生的社会形态、次生的社会形态、原生的社会形态在新的基础上的复归。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社会形态学说是基于历史的社会发展进程来提的一种总体的社会发展态势,是宏观的社会形态范畴。在这三大阶段的具体演变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变化。例如原生的社会形态,又“有一系列的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等类型”,“他们有好多社会结构……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而次生社会中也可分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不同的阶段,而对于最后的复归社会形态,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指出具体的社会形态的名称,但在其他的文献论述中我们不难推断出其终极的社会形态指的就是共产主义形态。

二、《资本论》中的“三形态”理论

在《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一节中,马克思从剖析价值形式的本质入手,把整个人类社会分为了三个阶段:直接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社会化关系,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些基于三形态理论所提出来的依据不同条件划分的社会形态中,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三形态”理论的影子又或者是对“三形态”理论的拓展性描述。

马克思在这一节中指出,在欧洲昏暗的中世纪,“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但是正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是构成该社会的基础,劳动和产品也就用不着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虚幻形式。在这里,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徭役劳动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样,是用时间来计量的,但是每一个农奴都知道,他为主人服役而耗费的是他个人的一定量的劳动力。交纳给牧师的什一税,是比牧师的祝福更加清楚的。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判断中世纪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

要考察共同的劳动即直接社会化的劳动,农民家庭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产粮食、牲畜、纱、麻布、衣服等,那种农村家长制生产就是一个例子,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种种不同的物都是它的家庭劳动的不同产品,但它们不是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生产这些产品的种种不同的劳动,如耕、牧、纺、织、缝等,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会职能,因为这样一个家庭的职能,这个家庭就像商品生产一样,有它本身的自然形成的分工。家庭内的分工和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时间,是由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以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来调节的。但是,用时间来计量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在这里本来就表现为劳动本身的社会规定,因为个人劳动力本来就只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而发挥作用的。

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因为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还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把他们许多个人的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有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再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由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一贯思想。早在唯物史观的萌芽时期,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就已经可见一斑了,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成熟,一二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也不断明确起来,并得到了准确的说明和运用,而在马克思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和完善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也同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除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之外,马克思还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过其他的一些社会形态说(历史分期说),它们和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都是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按照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次上所提出的,各有各的适用对象和运用范围,不能撇开具体条件简单地说其中哪一种更科学,哪一种更不科学。大致而言,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存在着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客观描述的逻辑线索,它视社会历史发展为自然历史过程,着重从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所有制形式、阶级关系等客观的社会结构形式上去说明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另一条是客观描述和主体能动性相结合的逻辑线索,它在把历史发展视为自然历史过程的同时,也把历史发展视为现实中的人通过历史创造活动,实现自己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除了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所有制形式、阶级关系等客观的社会结构形式之外,它还要从人尤其是个人的生存状态(个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状态)、他的劳动的实现形式、他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状况等主体能动性方面去说明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相对而言,第二条逻辑线索的描述要比第一条更为全面,但二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马克思是根据特定的理论需要来强调和运用其中的某一条逻辑线索的。

简而言之,体现着客观描述的逻辑线索的社会形态说是:各个时期的五形态说、把社会划分为对抗性的史前社会和非对抗性的真正人类社会的二形态说、把社会划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次生形态的三形态说等。其中的二形态说和三形态说是对五形态说的更高层次的概括,二形态说进一步把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各种社会概括为存在着阶级斗争的对抗性的史前社会,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解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真正的人类社会;而三形态说则把原始公有制社会理解为原生形态的社会,把各种私有制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进一步概括为次生形态的社会,把未来共产主义的公有制社会理解为再次生形态的社会。因此,它们比五形态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但二形态说中对原始社会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三形态说可以看作是对它的修正。

我们知道,体现着客观描述和主体能动性相结合的逻辑线索的社会形态说是:各个时期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把社会划分为必然王国阶段和自由王国阶段的二形态说等。其中的二形态说是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更高层次的概括,即把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的第一大社会形态和第二大社会形态进一步概括为必然王国的社会,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解为自由王国的社会,因而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