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朝南诏和亲考

唐朝南诏和亲考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白族先民建立南诏后,唐朝与南诏之间也曾有过和亲关系。唐僖宗李儇时,唐朝拟嫁安化长公主与南诏国王隆舜和亲。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对唐朝安化长公主与南诏隆舜和亲的事迹进行考证,以期辨别正误,澄清史实。毫无疑问,汉、唐两朝的和亲政策为历代中原中央王朝“和亲”政策的典范。
唐朝南诏和亲考_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八辑)

张德元张德元(1968— ),彝族,云南开远市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彝族文化。

摘 要:和亲是中原王朝以皇室公主下嫁周边民族首领,通过联姻关系达到政治上联盟的一种政治手段。彝族、白族先民建立南诏后,唐朝与南诏之间也曾有过和亲关系。唐僖宗李儇时,唐朝拟嫁安化长公主与南诏国王隆舜和亲。877年,南诏第十二世王隆舜向唐求亲,准备迎娶唐室安化长公主,这是南诏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缘于种种原因,最终唐公主许而未嫁。

关键词:南诏 和亲 安化长公主 隆舜

和亲是中原王朝以皇室公主下嫁周边民族首领,通过联姻关系达到政治上联盟的一种政治手段。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汉、唐两代,行和亲之举最多。和亲的女子中汉代王昭君和唐代文成公主及金城公主等在促进汉蒙、汉藏民族友好关系发展,维护祖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彝族、白族先民建立的南诏在西南地区发展强盛,威震西南,成为一方强大的藩国以后,唐朝与南诏之间也曾有过和亲关系。唐僖宗李儇时,唐朝拟嫁安化长公主与南诏国王隆舜和亲。隆舜(861—897年),一作法,世子,877年即位,南诏第十二世王,南诏国第二代皇帝。南诏国王隆舜向唐求亲,迎娶唐室安化长公主,是南诏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安化长公主和亲一事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和亲成功;另一种看法认为双方有和亲的愿望,有协议,有所筹备,但因种种原因,最终和亲不了了之。由于正史资料记载彼此矛盾,云南地方史资料又相对匮乏,安化长公主与隆舜和亲一事,众说不一,莫衷一是,争议不休,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究竟孰是孰非呢?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对唐朝安化长公主与南诏隆舜和亲的事迹进行考证,以期辨别正误,澄清史实。

一、“和亲”溯源

“和亲”一词,《辞海》释义为:“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和亲”一词在先秦之《周礼》《礼记》《左传》等古籍中已频频可见。《周礼》曰:“五家相受相和亲。”意为五家相亲相爱。《礼记》言:“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意为父子兄弟和睦相处。先秦之“和亲”,其意义是用来形容或规范宗族或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与婚姻无关联。先秦时期,“和亲”一词还被引申扩展到用来形容或规范与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周礼·秋官司寇》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象胥”为周官称谓。旧谓“通少数民族言曰象,胥为其才能者”。象胥实即译员并兼掌接待少数民族使者之职。这里说的是当时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一种类似于诸侯国之间常规外交政策“聘礼”的外交方式,指接待周边民族与国家使臣,并将周王的意旨传达之,以加强周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这里“和亲”指的是和好、和睦与亲近之意,虽然涉及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但与婚姻无涉。总之,先秦时期,“和亲”一词无论用在单个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抑或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都只是表示亲近、亲附与和睦之意,均与婚姻无关。其意义与西汉以后的不同。自西汉始,“和亲”之意演变为指中央王朝将公主嫁给少数民族王国的君长。

“和亲政策”始于西汉,即通常所说的政治联姻的和亲政策发轫于西汉。西汉政府用“和亲”的办法来处理与匈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约束匈奴奴隶主的南侵,化干戈为玉帛,缓解双方紧张的民族关系,减少或者消弭双方边境的冲突、战争,保证西汉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

汉高祖刘邦平城白登山解围后,鉴于匈奴强汉朝弱的现实,采纳谋臣刘敬和亲的建议,派刘敬前往匈奴结和亲约。此为中国古代“和亲”之始,即“和亲之议发于刘敬”。《史记·刘敬传》曰:“(高祖)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西汉与匈奴和亲,实现了与邻国匈奴国和睦友好相处、根除边患、稳定边疆、双方互市贸易的目的。西汉后期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朝见汉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东汉时期,匈奴单于还要求和亲,请求迎娶汉公主。《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单于不忘汉恩,追念先祖旧约,欲修和亲。”事实证明西汉的和亲政策是成功的。

西汉以后,中原中央王朝比较重视和亲政策,和亲政策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完善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成为广泛运用的安定边疆的政策。和亲政策对唐朝边境的稳定、国家的繁荣,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据《册府元龟》《唐书》等记载,唐王朝与突厥、吐谷浑、吐蕃、奚、宁远、契丹、回纥、南诏8国都有和亲关系,次数达28次之多(其中有一次未获成功)。毫无疑问,汉、唐两朝的和亲政策为历代中原中央王朝“和亲”政策的典范。

肇始于汉代的和亲政策,此后历朝在不同时期都曾经采用过,成为中原王朝统治者处理与边疆各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政策。汉代王昭君出塞蒙古草原,远嫁匈奴单于,唐代文成公主远嫁雪域高原,嫁给松赞干布,是其成功的范例。她们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蒙、汉藏民间广为流传。王昭君、文成公主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平友好的象征。

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和亲政策,对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是合乎时宜、行之有效的。

二、唐朝南诏和亲的历史背景

唐初,洱海地区“六诏”并立,唐朝为削弱吐蕃的势力,倾力经营云南,支持南诏统一六诏,南诏在得唐力助之后,统一洱海地区,时双方关系密切。后因南诏欲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违背了唐朝的初衷,双方产生矛盾,加之唐朝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推行“以夷制夷”的错误政策,终于爆发“天宝战争”。南诏联合吐蕃,大败唐军。后南诏放弃吐蕃归附唐朝,双方谋事遂志,关系密切,这一时期是双方的蜜月期。之后南诏实力上升,唐朝国力下降,南诏观衅伺隙,不时对唐西南边境启衅,发动战争,侵扰掳掠,其间最大的一次为“太和三年之役”。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南诏摄政王蒙嵯颠率大军攻陷唐之辒、戎、邛三州,抵迫成都外城,掠子女、百工数万人,以及经籍、珍宝、财物而回。虽然双方发生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但唐朝与南诏关系也没有完全破裂,南诏在进攻西川的同时,还继续派使者赴长安朝贡,双方处于时战时和的状态。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王劝丰去世,子世隆嗣立。唐朝因世隆名字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之讳而没有按例进行册封,世隆愤而自称皇帝,国号大礼,改元建极,派军攻陷播州,与唐交恶,唐朝与南诏关系破裂。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嗣后,南诏皇帝世隆在唐僖宗时,倾全国之力,对唐朝频频发动战争,不断进攻唐边境,先后攻陷邕州、交趾(占据数年,后被唐将高骈击退),陷黔中,四掠西川,即史载之“再入安南、邕管,一破黔州,四盗西川”欧阳修.<a href=新唐书·南诏传卷第二百二十二.,">为唐朝“边患二十余年”。唐朝为了抵御南诏的进攻,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史言“中国为之虚耗”白古通记浅述.南诏连续多年的穷兵黩武,虽然从战争中掳得不少财物、人口,但由于国小人寡,男子大量出征,只好“妇耕以饷军”,生产上入不敷出,国民生活陷入困境,民生日蹙,全国上下怨声载道。加之战争消耗了南诏大量的财富,南诏“国中亦疲弊”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国力下降,不得不停止向唐朝边境的进攻,转而向唐朝谋求和解。

唐军在天宝战争中败北,实力受损,国力削减。“安史之乱”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落。朝廷内部朝臣朋党纷争,任人唯亲,“相互挤援”,互相倾轧。地方上藩镇割据自雄,最多时全国共有藩镇46处。藩镇间经常爆发战争,互相混战。唐朝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强藩割据,纲纪隳紊,政治危机日渐加深。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急”,致使“百姓流殍”,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民不聊生,国内矛盾激化,各地不时爆发农民起义。乾符元年(874年)底,王仙芝起义,翌年六月,黄巢起兵响应。唐朝廷为抵御南诏等邻国侵扰,平息藩镇叛乱,镇压农民起义,弄得士民疲弊,国库空虚,国力每况愈下。正视现实,唐朝亦愿与南诏讲和,以减轻西南边境的压力

南诏自世隆以来,对唐朝频繁侵掠,至世隆继位时,南诏与唐朝都已极端疲惫,唐朝与南诏皆衰,无力再战,双方都有和好的愿望。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高骈任西川节度使,在大渡河大败南诏军队,旋挟胜者之威,派高僧景仙(因南诏举国崇拜信仰佛教)出使南诏谋和。此前,南诏与唐朝关系紧张后,西川节府遣官员出使南诏,骠信皆坐受其拜。世隆信佛,破从不下拜唐使之例,向景仙下拜。世隆与景仙相谈和解事宜比较顺利,乘机提议和亲,“定盟而还”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卷第二百二十二.南诏自恃国力强盛,不再像以往一样向唐称臣,坚持要以对等的国家关系交往,与唐“约为兄弟,不则舅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为国家西南边境长久安宁计,高骈向唐僖宗奏请,建议与南诏和亲。唐朝南诏始有和亲之议。

三、唐朝南诏和亲过程曲折

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世隆去世,子隆舜继位,隆舜觉得连年和唐战争,劳民伤财,欲与唐修好。隆舜派西(官职)段誾宝等向唐朝岭南西道节度使辛谠请和。是时高骈已调往镇海(今江苏镇江)任职,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时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业已威胁到唐朝的统治。南诏与邕州(南宁)方面久无战事,与岭南西道节度使议和较为便利,故南诏舍近求远,派使者向辛谠请和。

辛谠向朝廷报告南诏遣西(一作“陀西”)段誾宝等来请和,并建议说:“诸道兵戍邕州岁久,馈饷之费,疲弊中国,请许其和,使赢瘵息肩。”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鉴于内忧外患的形势,唐僖宗下诏允许和谈。

乾符五年(878年)三月,南诏遣使至邕州请求和亲。四月,隆舜派酋望(南诏官名,清平官之一)赵宗政向唐朝请求和亲。南诏隆舜不上表,只令督爽致公文中书省,请为兄弟。不久,南诏进攻西川,高骈奏请与南诏和亲。唐帝僖宗命百官讨论与南诏和亲一事有关事宜。对于是否与南诏和亲,唐朝廷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高骈等为代表,主张与南诏和亲,以期减少南诏方面的压力,集中力量平息内乱,支持者为宰相卢携。另一方是以礼部侍郎崔澹为代表的反对派,表示不同意和亲。崔澹上疏言“南诏骄僭无礼,高骈不识大体”,(高骈)派个和尚(高僧景仙)去和夷蛮小国建立外交,并与之和亲,如果许亲,有损大唐形象,将贻笑后代,对与南诏和亲持反对意见。驻成都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安潜上书言:“(南诏)不识礼义,安可以贱隶尚贵主,失国家大体?澹等议可用”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卷第二百二十二.,认为与南诏和亲有“失国家大体”,支持崔澹,反对和亲。另一位宰相郑畋也认为与南诏和亲有损大唐形象,支持崔澹等之议。是时,高骈已为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使,上表与其争论,批驳崔澹不知边关战事,百姓疾苦,说明和亲利害。但僖宗并未完全采纳,让西川节度使崔安潜复书南诏,和亲之事暂时受阻。熊元正.南诏史通论.<a href=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02.">

五月,辛谠奏请朝廷同意,遣大将杜弘等带着书信财物,送段誾宝还南诏并通好。

乾符五年(878年)五月,僖宗命郑畋、卢携商议与南诏和亲之事,卢携欲与南诏和亲,郑畋持反对意见。两个宰相在朝堂之上争执起来,越吵越凶。卢携愤怒,“拂衣起”,衣袖“薻砚堕地破之”。僖宗闻之大怒,说:“大臣相诟,何以仪刑四海。”遂罢两人宰相职,贬为太子宾客(正三品)、分司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以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豆卢蠪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崔沆为户部侍郎,并同平章事。

五月九日,岭南节度使辛谠复遣摄巡官贾宏,大将左瑜、曹朗出使南诏。乾符六年(879年)正月,贾宏等未至南诏,相继病故道途中,随从者亦死亡大半。时辛谠患风痹病,将部下摄巡官徐云虔召来,执其手说:“谠已奏朝廷发使入南诏,而使者相继物故,奈何?吾子既仕则思徇国,能为此行乎?谠恨风痹不能拜耳。”说罢,呜咽流涕。徐云虔深受感动,说:“士为知己死!明公见辟,恨无以报德,敢不承命!”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辛谠听后十分高兴。七月,辛谠派遣徐云虔携带重礼,出使南诏。徐云虔(自邕州)“凡水陆四十七程”,乾符六年二月六日“至善阐(今昆明)府”唐会要卷第九十九.见到南诏王隆舜,时隆舜正与部下一起打猎晏游。隆舜热情接待徐云虔。隆舜派人告诉徐云虔,表示愿意与唐和好,但不愿“称臣,奉表贡方物”,欲“与唐约为兄弟,不则舅甥”。徐云虔在善阐停留17日后还唐。临行,隆舜用木匣盛两封文书交付徐云虔,其一交唐朝中书省,其一交岭南西道节度使,但始终不愿“奉表称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

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三月,当权宦官田令孜见农民起义军日益强大,拟退避四川成都,遂奏请其同母之兄左吾大将军陈敬蠧及左神策大将军杨师立、牛勖、罗元杲为蜀地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三镇的节度使候选人。旋唐朝任命陈敬蠧为西川节度使,杨师立为东川节度使,牛勖为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三川。是年,黄巢起义军大败高骈军,杀其大将张瞞,“兵势甚盛”。年底,黄巢起义军攻陷洛阳、潼关,长安危在旦夕。掌握朝政的宦官田令孜倡议并筹划唐僖宗退往成都。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田令孜拥僖宗奔蜀,陈敬蠧派兵迎接到成都。

杜弘送段誾宝回南诏,逾年而还,带回南诏愿意和好的信息。唐朝得此信息,乘机减少戍邕州70%的兵力,用以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南诏知蜀守军强大,乘机曾出兵攻占安南都护府(今越南河内市),都护曾衮奔邕府,戍兵溃。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卷第一百四十七.时西川节度使陈敬蠧建议与南诏和亲,以期纾解来自南诏方面的威胁。当时卢携复相辅政,与大臣豆卢蠪皆与高骈亲厚,主和亲之议一时在朝中成为主流。卢携、豆卢蠪劝说僖宗,曰:“纵未称臣,且伐其谋,外以縻服蛮夷,内得蜀休息也。”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卷第二百二十二.避难成都的僖宗谓然,同意和南诏和亲,以宗室女为安化长公主嫁给南诏隆舜为妻。安化公主,生卒年不祥,唐朝第十七代皇帝唐懿宗李誛的第二女,僖宗之妹,母不详。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同辈姐妹称为长公主,姑母辈称为大长公主。安化公主为僖宗之妹,故称长公主。乾符六年(879年)二月,为息边患,减轻来自南诏方面的压力,唐朝决定与南诏和好,并拟以宗室女安化长公主许婚隆舜。命李龟年为云南使,到善阐城与隆舜具约议和。

唐僖宗拜嗣曹王李龟年为宗正少卿,为云南使,大理司直徐云虔为副使,内常侍刘光裕为云南内使,霍承锡副之,出使南诏,议和亲事。中和元年(881年)八月,李龟年等由南诏返回成都,“具言骠信诚款”,说南诏隆舜忠诚且真诚。中和二年(882年)七月,隆舜派清平官赵隆眉、杨奇鲲(一作“肱”)、段宗义赴成都朝见僖宗,并且迎接安化长公主。九月,南诏复遣使者至成都,献“珍奇毡百床”,迎安化长公主。僖宗以方议公主车服(礼仪问题)准备未绪为借口,借故拖延。

中和三年(883年)七月,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奉命赴成都迎接安化长公主。时唐军已收复长安,僖宗准备回京。唐僖宗命陈敬蠧致书南诏,辞以“銮舆巡幸,仪物未备,俟还京邑,然后出降”,拖延婚期。杨奇鲲不愿白跑一趟,直往成都求取。十月,唐僖宗以宗王女为安化长公主,妻南诏王。诏令检校国子祭酒张谯为礼会五礼使,徐云虔为副使,宗正少卿嗣虢王约为婚使,准备送安化长公主往南诏成亲。光启元年(885年)正月,黄巢起义军失败,僖宗自成都回长安。

四、唐朝南诏和亲有名无实

僖宗回长安后,宫室被焚毁,山河依在,然面目已非,京畿周围地区皆为割据节度使所控制,“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关东、江淮地区为臭名昭著的军阀秦宗权所占据。朝廷号令所在“惟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王朝已处于分崩离析状态,风雨飘摇之中,气息奄奄,已经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唐朝曾经和南诏达成的和亲协议,因政局动荡,政事又千头万绪,僖宗自顾不暇,加之回京后,无患来自南诏方面的威胁,和亲一事就束之高阁,在以后的史书中鲜有记载。

那么,南诏和唐安化长公主和亲是否成功?一直以来,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和亲成功;另一种看法认为双方有和亲的愿望,有协议,有所筹备,但缘于种种原因,最终唐公主许而未嫁。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其一必定是真,其一必定失真,试析之。

和亲成功者持论的依据为,《资治通鉴》卷255记载:“中和二年秋七月,南诏上书请早隆公主。诏报以方议礼议。三年秋七月,南诏遣布燮杨奇肱(鲲)来迎公主。时唐军已收复长安,僖宗准备回京。诏陈敬蠧与书辞以銮舆巡幸,仪物未备,俟还京邑,然后出降。奇肱不从,直前至成都。冬十月,以宗室女安化长公主妻南诏。”《纪古滇说原集》记载:“唐乾符六年春,岭南节度使辛谠复遣使来,广明元年夏六月,僖宗遣宗正少卿李龟年至善阐,与南诏和亲。次年又改元中和,元年秋八月,遣使上表于唐。三年冬,唐遣中使以宗室女妻之。舜化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冬十二月遣使上书于唐。”又有《南诏野史》记载光启元年(885年)“滇王遣杨奇鲲送公主归唐”为佐证,似乎是归宁(回娘家看望父母)之举,和亲成功。作者认为,野史可作为正史内容的补充,有可资采掇之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野史不足以全信,如《南诏野史》记载南诏“火烧松明楼”灭五诏,就不是事实。

本文赞同双方有和亲的愿望,有协议,有所筹备,但缘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功的说法。理由如下:

一是朝中有反对者。南诏寇西川,骈奏请与和亲。朝中就有人持反对意见,不同意与南诏和亲。右谏议大夫柳韬、吏部侍郎崔澹就坚决反对,上言:“远蛮畔逆,乃因浮屠诱致,入议和亲,垂笑后世。骈职上将,谋乘谬,不可从。”西川节度使崔安潜支持崔澹等意见。

二是倡议和支持和亲者高骈出尔反尔,献计毒杀南诏使臣,破坏和亲。史书记载,在宰相赵隆眉,清平官杨奇鲲、段义宗三人到唐帝行銮驻跸的所在成都迎娶公主。高骈在扬州紧急上书说,赵隆眉、杨奇鲲、段义宗三人是南诏皇帝隆舜的亲信得力之人,施计杀死这三人,南诏就无所作为了。史书记载太尉高骈自淮海飞章云:“南蛮心膂唯此数人,请止而鸩之。迄僖宗还京,南方无虞,用高公之策也。”太平广记·南蛮卷第一百九十.南诏赵隆眉、杨奇鲲、段义宗是否被毒死,有两种说法。一说被毒死。《新唐书·南蛮传》记载高骈自扬州上言:“三人者,南诏心腹也,宜止而鸩之,蛮可图也。”帝从之。隆眉等皆死,自是谋臣尽矣,蛮益衰。另一说没有被毒死。帝弗从,但义宗等也不得归国,自是谋臣尽矣,南诏益衰。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卷第二百二十二.段义宗在大长和国时代还出使西川。何光远.鉴诫录.高骈倡议和支持和亲,后又出阴谋毒死南诏使者,可推断高骈主张和亲只是权宜之策。

三是僖宗还京后,唐朝南诏之间联系中断。僖宗回京之后,唐朝与南诏之间再无使臣往来,此后在正史中再难找到记载有关安化公主的可寻的痕迹和线索。揆诸史籍,本人查阅了《唐书》等有关资料,试图从中找寻有关安化公主的蛛丝马迹,但最终没有找到任何这方面的记载。唐朝南诏和亲大事,在唐朝后期是件大事,如果和亲成功,史书上不可能无记载,这不合常理。如果和亲成功,断不会无下文。此外,在南诏方面,遗憾的是,南诏王室实行火葬,火葬无迹,列代国王没能给后人保留下供人凭吊的王陵,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实物佐证。仅《南诏野史》之记载,不能令人尽信。史载唐僖宗命检校国子祭酒张谯为礼会五礼使,徐云虔为副使,宗正少卿嗣虢王李约为婚使,送安化长公主往南诏。未行,黄巢被杀,僖宗还京,遣返使者,更不言和亲事。新唐书卷第八十三.从这段史料可知和亲没有成为事实,没有成功。

史载隆舜“法年少,好畋猎酣逸,衣绛紫锦,镂金带。国事颛决大臣”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卷第二百二十二.过着侈靡腐败的生活。长期居住在东都善阐王宫,或四处巡幸游玩,不理朝政,将国家大事委托于郑买嗣。隆舜与唐和亲没成,昆仑国贡献美女,更沉湎于美色享受田猎之乐中。897年,隆舜被清平官郑买嗣指使南诏蒙氏之近臣杨登在善阐城杀害。

唐朝与南诏和亲一事,跌宕起伏,曲折多磨,因种种原因虽然没能成功,有名无实,然双方围绕和亲一事,频繁派遣使者往来十多年,双方战事减少,无大事,化干戈为玉帛,为唐朝与南诏的又一友好时期,使唐朝与南诏边境百姓得以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实南诏黎民之幸,唐朝百姓之福。因此,唐朝、南诏和亲一事,是有积极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