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舆论对执政理念的校正

舆论对执政理念的校正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人民的意志改革不受欢迎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这种“唯实论”才能判断一个社会的好坏,矫正它的谬误。在一定意义上,唯实论是政治设施尊重客观实际和民意的求实态度,是认识社会真相唯一正确的途径。
舆论对执政理念的校正_舆论学概论

三、舆论对执政理念的校正

许多政府官员以为政见来自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而不是来自生活实际,因而总是采取倒螺旋的方式制定政见,把某一静态的“指导思想”作为神圣的信条。当他们声称“坚定不移地坚持某某理论”时,常常忽略“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意”的准则。这时,他们把社会舆论当作干扰的声音,企图以媒介宣传或人际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说服大众,甚至选择典型作为批判对立思想的例证,威胁持有舆论背反立场的公众。

人们大都看到,意识形态机构总是强烈地肯定、维护权力部门提出的各种思想指针;当经济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经济政策濒临坏死的边缘时也要极力宣扬它的正确性,肯定这个社会的一切都无比优越,因为它的意识形态无比科学。用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去美化这个社会,就等于一个人自己赞扬自己。马克思特别指出,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1]。政治设施及其思想框架以及它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不应由政治设施和思想、方针政策本身作出说明,而应由人民的实践和满意度为依据。历史证明,对政治的判断一旦脱离实际和广泛的社会舆论,就要成为政治意识的自我评价。

用错误的、过时的思想维护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盲目地肯定或否定某种政治措施、经济模式和经济政策,都要严重地破坏生产力。人民的舆论是历史与现实要求的社会意志,是社会存在的原生意识,对政治和经济制度具有校正作用。按照人民的意志改革不受欢迎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这种“唯实论”才能判断一个社会的好坏,矫正它的谬误。在一定意义上,唯实论是政治设施尊重客观实际和民意的求实态度,是认识社会真相唯一正确的途径。政府在征集舆论、形成政见中,一旦获得民意,形成理性的、系统的执政方针,就获取了正确认识社会的保证。如果它脱离公众意见和生活逻辑,自主地、任性地说明经济和政治本身,就要破坏社会的健康发展,执政行为就要处处碰壁。

社会上层建筑不断创造思想体系,但随着生产力的变化时时都在出现新的情况,要求意识形态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修正过时的观点。政治实体把意识形态一旦凝固化,就成为一堆无能为力的思想废品,对执政能力造成破坏。没有正确舆论的校正,就没有科学的意识形态,政府的政策会在许多方面脱离社会的实际,阻碍社会的进步。

社会舆论有一定结构,主要是上下层舆论的对流与互动,其次是公众舆论的并存和互动。它们的出现和变化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表明不同阶层政治和经济要求的差异和融合。“舆论有时是一种混合的表达物,它包括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的连续阶段,通过这一过程,互相竞争的公众试图调整社会的政治、道德和经济结构,以适应他们变化着的需要。”[2]这使公众舆论不断流向权力阶层,而权力阶层的意见如果也能贴近公众的要求,便形成社会舆论的对流和互动结构。这样,政府与民间不断进行平等对话,官员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执政资源。

社会舆论中的公众意见、民意和政府意见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可能不同甚至对立。不管哪种情况,人民群众和政府意见始终处于传播的互动状态。人民群众不断对政治家们表达他们的看法,形成自下而上的传播,而政府通过了解群众的声音,可能形成正确的执政理念。在社会各领域,到处充满这种双向传播,两种不同方向的意见的互动,使社会意识逐渐接近对经济和政治规律的正确把握,舆论执政资源的价值就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在每一具体社会阶段,双向互动的舆论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因而导致不同的历史进程。政府意见始终尊重民意,力求从中汲取思想,把官员的政见提高到科学水平,反过来又指导人民的全部活动,整个社会才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如果政府堵塞群众意见的上达,无视民意的要求,执政活动就要连连失误,使经济与政治生活陷于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