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谣的草根话语

民谣的草根话语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草根文化”,代表民间话语之一的民谚,不断抨击职工下岗和不发养老金的政策,是真正民心民意的体现。在酒酣耳热之际,臧否人物,讥刺时事,从民间角度评论社会现象,实现了草根话语的舆论功能。这种草根语言仅仅暗示一种动向,抨击某种不良行为,给执政者敲响警钟,不能依据它核实某个事件的真实性。
民谣的草根话语_舆论学概论

二、民谣的草根话语

民谣首先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少雕琢,去粉饰,存真情,直抒胸臆。更重要的是,作为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对立的文学形式,表达的是下层民众的喜怒哀乐。民谣不仅仅是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宣言和政治主张。其不可捉摸的流走的特点,像长了翅膀一样,表达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刻体会。例如有一首戏仿电影《红高粱》插曲,揭露行贿者灰色心态的民谣:“花高价,买名酒,名酒送礼赶火候。喝了咱的酒,不想点头也点头;喝了咱的酒,不愿举手也举手;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把某些地方的官场“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黑暗,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对这种污秽的行为给予无情的抨击。

当社会处于较为公正时,民谣的社会游走性也相对迟缓,因为没有更多不平的事实冲击人们的态度。一旦社会潜伏着阴暗和危机,社会秩序的失衡强烈刺激人们的评论欲望,表达人们政治愿望的民谣便迅速蔓延开来。所以民谣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例如一首讽刺某些干部一天工作状况的“早上围着车轮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的民谚,以草根的话语把一些地方的官场腐败状况揭示出来。

官方话语作为一种体制的产物,包含极强的意识形态,并非都是人民的所思所想,在传媒的加工下有时掩盖某些真实情况。有些官场话语,由于各种原因跟实际有雾里看花的距离,在“语言格式”中多与舆论现实背离。在整个90年代,国企的破产、转制和广大职工下岗而没有基本生活保障,造成几千万民众的痛苦,民谣接连创作出来,而在官场,却洋溢着国企改革的“突破、飞跃和创新”的话题。作为“草根文化”,代表民间话语之一的民谚,不断抨击职工下岗和不发养老金的政策,是真正民心民意的体现。到2006年,城市全民社保制度基本落实,农村废除农业税,“以人为本”作为政府制定一切政策的首要原则,博得了民心的支持,民谚也大大减少了。

民谣在民间口耳相传,作为平等的人际关系交往,是一种低门槛的有效传播。在酒酣耳热之际,臧否人物,讥刺时事,从民间角度评论社会现象,实现了草根话语的舆论功能。这种开放式的民间话语在传播者之间形成对话,根据各地情境改编其内容,从形式到主题都会发生变异,一则民谣常常有很多版本。比如:“要想发大财,钱从假货来,捞得几十万,顶多判两年”;“货假不要紧,只有钞票真,‘宰’了他几个,还有后来人”。在另一些地方则变成:“你使假,我装傻,有了回扣就潇洒,坑国家、害天下,丧尽天良求暴发”。民谣的传播有很多变异性,但不是全部、就是部分内容符合实际,反映民心的正义呼声。这种草根语言仅仅暗示一种动向,抨击某种不良行为,给执政者敲响警钟,不能依据它核实某个事件的真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