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

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主体多数是普通社会成员,多数人的共同声音呈现出广泛无名的意识现象,使舆论获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生命力。意识发散是舆论的基本特性,取决于舆论主体分布在四面八方。他们面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出现了社会外层的意识传动,呈现出发散形态。
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_舆论学概论

一、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

舆论是一种表层意识,处于社会意识活动的表面部位,人们时时感受到它的存在。哲学政治、法律、艺术这些深层意识居于社会意识的底部,是固化的思想成果,只有系统地理解它们的一系列原理或形象,人们才能捕捉到它们。

舆论是人们日常的意动现象,表现为公众经常性的言论与行为,能被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感官所察觉。人们的意念通过交谈表现出来,每天的叙说具有频繁的传播频率,反映出舆论参与者的思想,构成感性认识的密集区。舆论这种表层意识是外在的、表面的,具有飘浮在社会空间的特征。

舆论主体多数是普通社会成员,多数人的共同声音呈现出广泛无名的意识现象,使舆论获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生命力。各种深层意识把人类经验意识提升为系统的理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突破暂时的知觉、意欲和想象,按一定理论模式概括出客观规律。因此,深层意识不是再现实践的直接意识,而是对经验世界的系统反映,构成了同实践的直接意识不同的东西——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出现,意识才摆脱现象的纠缠而去建构“纯粹的”理论。舆论却不同,从一开始它就是生活实践的直接反应,是人们对生活体验的感受。舆论成为社会主体的真实观点,而且一刻也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这无疑表明,舆论的表层意识性不仅是指它在社会意识中所处的表面部位,而且也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现实社会直接作用于人们感官的反应,是精神世界最外在的东西。

由于舆论趋向外露化,公众运用视觉和听觉就可以获得它的全部内容。舆论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捕捉刚刚出现的利害问题和重要事件,把感觉器官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占据这些领域中人的意念活动,并使公众主动交流这种意念。随时间推移,许多人认为具有永恒意义的意见,便逐渐凝固为系统、深层的知识,积淀为意识形态。各种深层意识都起源于街谈巷议,最后形成稳固的理论体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许多舆论都是深层意识的“前意识”,表现为思想成果的萌发。今天的舆论可能在几年后变成某种系统的哲理,而以往的活跃谲变的舆论则是今天许多意识形态的前身。

在通常情况下,舆论从一开始就以发散的方式向社会各空间延伸,迅速覆盖它能够达到的范围。各种问题只要涉及相当多数人的利益,就要产生舆论,同时在不同角落出现,又向不同角落传播。意识发散是舆论的基本特性,取决于舆论主体分布在四面八方。他们面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出现了社会外层的意识传动,呈现出发散形态。舆论的发散是指意见产生和传播的多向性和多方位的布局性,在这一点,舆论和道德意识具有共同之处。道德运用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解释人类的整体活动,以多数人共同接受的意见评价、制约人的行为,在整个社会范围指导人类活动。从另一个角度看,道德其实也是舆论积淀的结果。

大众舆论属于非系统化的意见,观点简略、零碎;而深层意识往往具有复杂、长篇的推理过程,凭简单的知觉不能把握它的全部内容。多数舆论人是普通群众,他们虽然赞成某一舆论,但让他们完整、深刻地表达意见却是很困难的。在多数场合下,人们用粗略的言辞把自己的态度陈述出来,大都以零星的见解形式出现。公众议论纷纷正是由无数片断性的、相近或相同的意见所构成。但正是这种意见,常常指出事务的方向和趋势,显露出人类意志的强烈追求

舆论反映客观现实,是社会最新动态在人们意识中划下的第一道痕迹,因此,舆论意识总是反映各个领域的最新变化,构成意识形态领域中最新的线索,激发各类思想家、理论家、政治活动家依据这些表层意识,对深层意识进一步探索,不断充实深层意识的理论体系。正确的舆论一出现,就富有指导现实的生命力,而深层意识则是这种表层意识的积淀,使舆论获得理性色彩。表层意识向深层意识的不断转化,呈现二者若即若离地完美结合,不断构筑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新视野,直至产生一个完整的、崭新的意识形态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