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舆论概念的流行

舆论概念的流行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此,欧洲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反映和协调社会利益的舆论是有理性和价值的,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不久它就在西方广泛流行起来。
舆论概念的流行_舆论学概论

三、舆论概念的流行

在17世纪流行的“意见是我们世界的女王”,到了18世纪变为“统治权是在意见上取得的”、“统治权是‘被支配者的同意’”,这样的口号影响到后来“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概念的出现。“公众意见”通常在汉语中译成“舆论”,有时也译为“民意”,“公众意见”不是对舆论的解释,而是同一个名词中西互译的概念。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1762年出版了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这是我们至今看到的首次在书面语中将拉丁文“公众”和“意见”两个词联结起来,创造了一个新词“Opinion Publique”(法语)。他把意见从个人思想拓展为社会公众的集体思想,提出舆论就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没有什么比公共的判断是更加独立于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外的了”[18]。从此,欧洲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反映和协调社会利益的舆论是有理性和价值的,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不久它就在西方广泛流行起来。

贝克(Baker)通过对比百科全书(Encyclopedie)(1765)和百科全书大系(Encyclop edie methodique)(1784~1787)清晰地描述了当时的舆论意识如何急剧变化。在第一本书中,着重强调“意见”是单独的哲学问题,并重复过去意见和科学之间的对比;第二本书则在哲学条目下未单独解释“意见”,而是给出了“公众意见”(O-pinion publique)这样一个宏大的政治问题。贝克解释道:“尽管先前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变迁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现在却是普适性、客观性和合理性的。在一代人的间隔中,忽明忽暗的‘意见’之灯逐步变为一束永不熄灭的‘公众意见’之光,而在这普适的判断原则建立之初,公民和政府一定早已以同样的方式出现了。”[19]显然,至18世纪中后期,“意见”一词已从“偏见”的主要来源(目的在于对多数思考者的教化)转向“偏见”的消除材料。正如哈贝马斯所说,“从18世纪,人生活的特征在他们的文学、艺术、政治理论、追求的教育中可以看得出来,人本主义的欧洲中产阶层含有理性的行动与互相了解的倾向,以及在政治上的行动与相互了解,可以称‘公众意见’”[20]

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的汉语准确翻译是舆论或社会舆论,包括以下内容:1.公众和公民的出现;2.代表一定阶层或利益集团的立场;3.参与公众的公开讨论;4.得到政府支持的公众自由;5.讨论内容涉及全社会的公众事务;6.争论的核心不是为了施压、划分等级或得到特权,而是沿袭哈贝马斯所言的获取“更好的争论的力量”来辨别真理。一个意见如果能够被公开的普及和讨论,那么就可以被称为是公众意见,即便实际上可能涉及的范围并不广大,正如泰勒(Taylor)所理解的,“公众意见,如我们先前所想,不是个人意见的集合,尽管其中一些内容是我们本能认同的。它是经过争论和讨论之后得出的意见,并且被我们接受为某种常识。”[21]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路易十四的财政部长奈克尔(Jacques Nicker)说:“公共舆论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无法度量,无法监管,城市、法庭甚至国王宫殿都无法抵御舆论的威力。”社会舆论是政治知识的最高形式,是“社会知识的全部总和……一个国家的问题提交舆论的判断综合,在今天,是值得颂扬的最强大的动机。”[22]

19世纪,通过自愿的民间团体的努力,公共教育广泛普及,对于形成信息灵通而审慎的公民群体是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图书馆在民间力量的努力下纷纷建立,被誉为“民主的火药库”。在这个世纪,西方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在进行政治讨论,各式大众辩论的俱乐部和民运组织相继出现,政治判断和市民社会已不是抽象理论的范畴,而是充满了各种利益与观点的角逐。在当今的民主政治中,关于公共事务的正式决策,是由议员们讨价还价后作出的,而非由全部民众亲自参与。在许多国家,公众意见可能不是民众集体的意见,许多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旁观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