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并不仅仅取决于初始信息的总量,而主要取决于相关部门公共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能力。
影响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分析_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

(二)影响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分析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信息资源的价值必须依靠和借助一定的载体条件才能得以体现,如果没有必备的技术环境条件作支撑,公共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流动就难以实现。信息技术跨越时空和数量限制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存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以及信息复制和传播能力使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成为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主题。

研究表明,不同国家间信息技术发展的不一致反映了收入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不一致。[6]由于经济、地理以及文化等环境因素的显著差异,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信息基础建设分布不均的现状,这种不平衡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的“短木板”效应越来越明显。根据联合国的调查,从总体上看,占世界人口和土地面积最多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的计算机数量仅占全世界总量的30%,全球34%的互联网用户居住在发展中国家。[7]2005年,联合国对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测评的排名为74位,与信息化建设的总排名57位有不小差距,表明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在世界上还只处于中下等水平。[8]

信息基础设施的巨大反差不仅造成了人们信息资源拥有上的贫富分化而且又反过来加剧了信息化的差距进而强化社会的不均,从根本上违背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服务公众的初衷。正如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2年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前言中所说:“如果世界真的想要实现到2015年将赤贫人数减少一半这个‘千年发展目标’,信息和通信技术就必须在这一努力中占有突出地位。创造数字机会,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发展服务,关系到政府、民间社会、企业部门等每一方的重大利益。”

2.公共信息资源的总量与地域分布差异

一方面,信息资源的总量会随时间、技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累加增长,但对于用户而言,绝大多数新搜集生产的数据、信息属于初始信息,往往是无序的、随机的、杂乱的和不确定的,且更新频繁,人们很难直接利用,面临着分类组织、增值加工等一系列开发任务,需要有专业化的人员进行整理和加工,才能真正为社会所利用。也就是说,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并不仅仅取决于初始信息的总量,而主要取决于相关部门公共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能力。“我国目前网络建设的投入和网络建设的速度都大大高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网络建设相比,信息资源开发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更高的社会管理水平。”[9]公共信息资源总量的增加对开发利用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谁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优势,谁就有可能占有和利用更多的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间、不同阶层间的非均衡分布也极大地影响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分配,给信息获取和利用带来了相当的对比反差,由于计算机网络、图书馆等信息基础设施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人们在公共信息资源获取上的强烈反差导致公共信息资源拥有与利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专家发出警报:已经上网的公共信息有可能不再属于所有人,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利益集团想方设法确立他们对信息的垄断”。[10]公共信息资源地区分布、阶层分布的不均衡使得人们始终处在信息爆炸与信息饥渴的矛盾之中。

3.公众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

公共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与用户的受教育程度正相关,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在获取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途径和能力以及效应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获取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态度就越主动、途径就越广泛,从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到政府机构乃至计算机网络,从文本信息到网络信息和多媒体信息,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就越全面,公共信息价值的内在效应就发挥得越充分。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也与人们的文化传统、信息意识和一定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在开放、民主社会,人们易于接受新事物,获取信息的态度积极。据200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网民占人口的比例约为25%,网民的分布与城市规模的关联程度不高,而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有关,与地区差异、家庭和个人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职业和年龄关系密切。[11]根据欧盟执委会关于数字鸿沟的调查报告,2004年一季度,中学以下教育水平者的上网率只有25%,完成中等教育者的上网率为52%,高等教育学历者的上网率达77%。[12]国外相关调查表明,那些不能上网的人往往是最需要上网并利用公共信息寻找工作、申请资助以及其他服务的社会弱势群体。[13]因此,提高国民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获取能力,是扩大信息获取、促进信息共享的必然选择。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教育的普及,如欧盟在2003年底以前让在校学生了解数字文化,创建教育网站,编写网上教程,让每个劳动者接触数字文化。韩国国家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对象不仅覆盖在校学生和在职员工,而且还包括了家庭主妇和边远地区人口。

4.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政策环境差异

作为制度安排,公共政策具有调控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导向功能,健全合理的政策规范是实现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制度保障。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来看,相关的政策法规应涵盖如下内容:信息资产保护、信息公开、信息搜集、信息生产加工与保管检索利用、信息传播行为与过程管理以及公民信息权利保护、社会信息网络及信息共享、信息安全、各类信息冲突以及信息利益的协调等。

在不同政策环境背景下,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实现条件和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因为不同的政策制度催生了不同的公共信息获取途径和渠道,直接影响到公共信息的供给质量和数量。据欧洲委员会估计,从金融、旅游到地理数据等一系列由公共机构掌握的大量信息,共计价值680亿欧元。然而,欧盟各国不同的法律及各种实施办法,阻碍了出版商在这个市场的发展。[14]无独有偶,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操纵问题、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如“中科创业股份操纵案”等都说明了现有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还存在着信息垄断和寻租的可能,政策效果差。不仅如此,宽松的政策环境还会激发人们公共信息资源获取的动机,激励社会主动利用信息。

5.信息市场的发育及成熟程度

在现有条件下,市场也是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金钱,属于高成本物品,“真正达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的标志是信息能为大众免费取得。但实际上这种有效总是有折扣的,免费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15],信息资源的稀缺和需求的个性化为信息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考虑,任何个体的信息获取行为都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始终在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发挥作用。美国教育统计国家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学生的网络利用情况与父母收入状况正相关,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中只有41%可以联网,而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中有74%可以联网,这表明经济承受能力不同的人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数量、质量也是有差别的。[16]非洲贫困国家的普通公民与发达国家的公民在公共信息资源利用能力上有着天壤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