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康德的定义

康德的定义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的用法是以“需要监护的状态”为主,不过毕竟“需要监护的人”往往与心理上不成熟有关,使用此语还是多少带有贬意的。
康德的定义_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

一、康德的定义

1783年12月策尔纳(J.F.Zoellner)著文为在启蒙风潮下被挑战的教会证婚制度辩护,文中挑衅地问及“何谓启蒙”,引发极大回响。针对这个问题,1784年9月哲学家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发表《论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文中非常重视启蒙与教育的关系,然而提出一个忧虑:“人的启蒙可能与公民的启蒙发生冲突。某些对人之为人是有用的真理,对于作为公民的人来说有时候可能是有害的。”他同时对启蒙提出质疑:“启蒙的滥用削弱道德情感,导致铁石心肠、利己主义、无宗教和无政府主义。”

1784年12月康德在未及阅读门德尔松文章的情况下,发表《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定义:“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Verstand)。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引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此定义中的“不成熟”是指“需要别人引导运用自己理智的无能”,而“自我招致”是指“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而非缺乏理智的心态”。通过这个定义,康德呼吁人们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并且用启蒙运动的座右铭呼吁说:“敢于知道(Sapere aude)!”

康德的定义引发了一些问题:

第一,“不成熟”(Unmündigkeit)究竟是什么呢?就法律用语而言,“不成熟”是指不成熟而需要监护的状态,一般而言是指未成年者,但也可能指已成年者,因此若翻译成“未成年”或者“未及龄”是不大准确的,不过当翻译成“不成熟”时又可能把焦点转移到心理方面的成熟与否,而且心理上的“不成熟”是带有贬意的。康德的用法是以“需要监护的状态”为主,不过毕竟“需要监护的人”往往与心理上不成熟有关,使用此语还是多少带有贬意的。

第二,从康德的定义可以看到两种人:一方面是缺乏决心和勇气去运用自己理智的被启蒙者;另一方面是引导这些被启蒙者运用理智的启蒙者。一方面有许多人安于被人指导的状态;另一方面有人自命为那些人的指导者,“他们首先使自己驯养的牲口变得愚蠢,并且小心地避免这些温驯的畜生不要竟敢冒险从拴住它们的缰绳中迈出一步,然后向它们显示它们一旦试图单独行走就会碰到的那种危险”。在这里康德暗指当时想要监督一切的统治者,问题是他究竟把自己列在那些“不成熟”的人当中,或者他认同“监护者”的一方呢?

第三,康德以“不经别人引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来定义“自我招致”,以强烈的“自我招致”来表达“需要别人”,这是否带有轻视的含义呢?

第四,康德认为,原本应当成熟的人们缺乏动机生活在成熟中的状态,因着懒惰和怯弱而宁可生活在不成熟的状态,因为“处于不成熟状态真是太容易了”,这是否已不只是轻视而带有谴责的意味呢?

第五,康德说:“绝大多数人(包括全部女性)都把步入成熟看作不仅是困难的,而且是极其危险的。”img115康德是否也站在监护者的立场而认同这种歧视女性的观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