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甲午战争与华商

甲午战争与华商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梁启超指出,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的过渡时期签署了天津条约。甲午战争之前的1893年,日本基本完成扩大陆军与海军的计划。日本外相井上馨与驻日中国公司商议,计划将金玉均送往中国上海。清政府将洪钟宇送往朝鲜官吏赵汉根的家中保护,在1894年4月6日用威靖兵船将金玉均的尸体与洪钟宇送往朝鲜。这便是轰动朝鲜朝廷的东学党农民战争。10日,日本驻朝鲜公使不顾朝鲜官员的反对,日本士兵强行侵入汉城。
甲午战争与华商_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

中日甲午战争是亚洲国家脱亚入欧、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针对朝鲜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支配权展开的,是中日两大势力间不可避免的历史战争。从政治方面,这是欲维持传统宗藩秩序的中国与提前进入近代化进程、步入西欧资本主义列强行列的新型日本势力间的政治霸权战争;从经济方面,这是镇压“壬午军乱”(1882)和“甲申政变”(1884)、强化宗藩关系的清国商业势力与早中国6年与朝鲜开港(1876)并确保商权的日本商业势力间矛盾所引发的贸易权利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周边的隶属地域已经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中国和朝鲜间的宗藩关系实际上已很难维持。如梁启超指出,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的过渡时期签署了天津条约。之后,中国虽了解自己已无维持宗藩关系的实力却不愿承认,束缚于虚名中无法立即做出决定。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又一个败笔。[1]朝鲜的李氏王朝受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在考虑宗藩关系的同时,又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实际利益的考量,陷入无法立刻从依赖中国的局势中解脱出来的两难境地。就在这时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用日本的军刀斩断了朝鲜与中国间宗藩关系的纽带。这让朝鲜获得独立的同时,又给朝鲜带上了近代殖民主义的枷锁。

在清国助朝鲜镇压“壬午军乱”和“甲申政变”的过程中,日本受到无法容忍的耻辱。之后,日本卧薪尝胆,不断培养能够战胜中国的军事力量。甲午战争之前的1893年,日本基本完成扩大陆军与海军的计划。1893年4月,任日本军参谋本部次长的陆军中将川上操六多次前往中国与朝鲜侦查,归国后虎视眈眈地寻找发动战争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给日本发动战争机会的“金玉均被杀事件”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甲申政变”失败后,开化薰的指导者金玉均等便亡命日本。朝鲜政府在议论“甲申政变”事后处理问题的《汉城条约》中,要求将金玉均等人送往朝鲜。日本根据国际公约,拒绝了此要求。不久日本认为金玉均已无利用价值,并成为日本外交的负担。日本外相井上馨与驻日中国公司商议,计划将金玉均送往中国上海。[2]井上馨的计划虽未能实现,但在1894年3月27日,金玉均与朋友洪钟宇仍以旅游的目的前往上海。他们投宿于由日本人经营的北河南路的东和洋行中。第二天,洪钟宇换上朝鲜官服枪杀了金玉均。他在调查中称自己在大阪时就收到朝鲜国王的命令。清政府将洪钟宇送往朝鲜官吏赵汉根的家中保护,在1894年4月6日用威靖兵船将金玉均的尸体与洪钟宇送往朝鲜。日本人在举行金玉均的葬礼后便开始示威。浪人组织玄洋社外相路黑奥宗光要求向中国宣战。外相路黑奥宗光认为金玉均事件足以构成发动战争的名分,派玄洋社员向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传达他的判断。但川上操六说,“君为玄洋社之一员,闻贵社为济济远征党之渊薮,岂无一放火之人乎?若能放火,则此后之事为予之任务,予当乐就之”。[3]这足以证明日本早已在准备与清国的战争。就在这时,在朝鲜发生的东学党起义成为发动中日战争的绝好契机。

东学党由朝鲜人崔济愚在1860年创立。东学党是融合儒教、佛教、道教的组织,与代表天主教的西学对立。朝鲜政府将东学党视为邪教,1864年将教主崔济愚斩首。第二代教主崔时亨在1893年3月伏格上疏,诉崔济愚之冤屈。5月5日,2万余名东学教徒与农民聚集忠北报恩郡“报恩”,以《斥倭洋倡义》发起起义。1894年2月15日,全琫准指挥农民起义军占领“古阜”官衙。5月,农民军树立4条政治纲领,即:“①弗杀人,弗伤物;②忠孝双全,济世安民;③逐灭倭夷,澄清圣道;④驱兵入京,尽减权贵,大振纲纪,立定名分,以终圣训”[4],深受百姓支持,并在5月31日占领全罗北道“全州”。这便是轰动朝鲜朝廷的东学党农民战争。朝鲜政府丧失了独立镇压东学农民军的能力。

1894年6月3日,朝鲜政府为镇压东学农民军,正式向袁世凯邀请派遣清政府军队。“全罗道泰仁、古阜等县百姓性格暴躁、不易管理。加之近来东学党信徒到此地,万余人占领县、邑十余处,现在北上,占领了全州城。前日练军前往,但因匪敌以命相搏,练军失败并丢失了多把枪支。……壬午、甲申两次内乱均由清国军队平定,此次也由贵国总理向北洋大臣委托派兵迅速讨伐,让我国士兵借此机会得到锻炼,望将来能够保护国家。击退匪敌后望迅速撤兵,不敢奢望天兵长期在外国防御。迫切希望总理迅速找到妥善方法,紧急处理此事。”[5]6月4日,根据朝鲜政府的邀请,李鸿章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济远”号与“扬威”号两舰前往仁川保护华商。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汇军1 500名乘招商局轮船进军朝鲜。另一方面,根据天津条约,命驻日公使王凤藻向日本外务省发送清军出兵的信函。李鸿章在这一信函中详细写道,清国根据朝鲜政府要求出兵,镇压东学农民军后立即从朝鲜撤军。[6]

日本了解状况后早已做好出兵准备。1894年6月2日,日本内阁总理伊藤博文召开临时内阁会议,决定无论中国以何种理由出兵,日本也将立即出兵,维持朝鲜的势力均衡。6月5日,日本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根据中国作战计划,将海军主力部队集中于仁川和釜山。6月7日,日本外务省向中国公使发送了照会。“贵国照会内容中写道要保护属帮之言语,我国政府至今从未承认朝鲜是中国属帮。”[7]同日,日本向总理衙门与朝鲜外务部发送照会,宣布出兵朝鲜。朝鲜政府立即与日本公使馆交涉,欲阻止派兵,但6月9日日本大部队仍登陆仁川。10日,日本驻朝鲜公使不顾朝鲜官员的反对,日本士兵强行侵入汉城。6月16日,进入仁川的日本军人有8 000人。[8]

在清日两国军队进入朝鲜的严峻形势下,朝鲜政府与东学农民军不得不进行协商。6月10日通过《全州协议》,起义军从全州撤出。朝鲜内战在清军参战之前已经结束。6月13日,朝鲜向袁世凯发送信函,要求撤出清军。[9]李鸿章收到朝鲜政府撤军邀请后,命叶志藻将清军撤出牙山,另一方面则通过袁世凯怂恿日军立即撤军。[10]但日本为确保在韩半岛占领军事优势,决定宁承担损失不撤军,并随时寻找战争机会。[11]

日本的伊藤博文为制造战争机会,在6月17日正式向中国提出《中日共同朝鲜内政改革案》。6月21日,清国看清日本的阴谋,正式向日本发出拒绝干涉朝鲜内政的答复。日本要求朝鲜断绝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但没有得到朝鲜政府的明确答复。最终日本在7月23日0时派军侵入朝鲜王宫。日本使大院君入宫,逼迫朝鲜国王李熙任命大院君为国政总裁,推翻了闵妃政权。[12]7月25日朝鲜新政府宣布,“从今往后,朝鲜作为自主国家,不再朝贡”。并废除与中国签署的所有条约,要求日本军队将驻扎于牙山的清军击退。7月27日,朝鲜成立了以金弘集为首领的由开化党人物构成的亲日政权,起名为军国机务处。7月25日,日本海军无任何宣战便袭击了朝鲜丰岛海面的清国兵力输送船。这次不仅使“高升”号沉没、“广乙”号和“济远”号受损,还将“操江号”占领。这便是清日战争的导火线“丰岛海战”。

8月1日,清政府不得不被动地向日本宣布宣战诏书。“朝鲜作为清国两百多年的属国,每年朝贡有目共睹。近十年来,这一国家内乱频繁,本朝廷关怀属国,不仅多次派兵协助平定,并驻扎都城进行保护。……我朝廷让属国自行处理国内政事。日本与朝鲜签署条约同样属其本国之事。但日本无强行动员军队镇压、强要政治改革的权力。各国均不赞同日本无理由派兵,劝导日本撤兵,和平商议解决。但日本并未理会,仍继续派兵。……并着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此通谕知之,钦此。”[13]

同日,日本天皇下宣战诏书。“大日本帝国皇帝向忠诚勇猛的武士告知,朕现在宣布向清国宣战。……朝鲜帝国是我帝国最早帮助发展并取得独立的国家。但清国每次都以属邦相称,干涉其内政,发动内乱,还以援助属邦的借口向朝鲜派兵。……事已至此,朕仍希望维持和平,但为向外部宣扬帝国,不得不宣布战争。望以大家的忠诚与勇猛达成永远的和平,让全体帝国光荣。”[14]

清日两国正式宣战之前的7月25日,甲午战争已经爆发。海军从“丰岛海战”、陆军从“成欢战争”开始。29日,日本军队以兵力优势击退了清军进攻。在8月的烈日下,败退的清军路经天安、清州、原州、黄州,历经近30日,终于8月28日度过大同江,与平壤大军会合,如无朝鲜人民的援助则无法实现。聂士成的《东征日记》中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地朝鲜民众感动的救护故事。[15]9月初,清日两军在平壤激烈战斗,清军战败并退往中国东北。两军的战争中,陆战在东北境内、海战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海域持续。日军放火、杀人、掠夺的战争不仅在直隶(河北省),甚至威胁到天津与首都北京,清政府承认战败,要求和解。10月6日,英国同美、德、俄等诸国一同建议和平会谈。清军叶志超的3 000余名兵力与日军7 000余名兵力进行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16]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分别代表中日全权大臣签署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第一条规定,“清国承认朝鲜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因此今后将废除损害自主独立体制的向清国贡物等仪式”。[17]朝清间数百年的传统宗藩关系就这样终结了。因废除了朝清间签署的所有条约,朝中间的外交关系暂时委托于英国领事馆,处于短期外交断绝状态。

分析以上近代朝清关系史料可以得知,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第一个目的是终结朝清间传统的宗藩关系。废除朝清间签署的所有条约,将朝鲜作为自主独立国家,均为断绝朝清间的关系。甲午战争的第二个目的是赶走清国政治势力,将朝鲜发展为日本殖民地,榨取政治经济利益。《马关条约》中,日本掠去中国辽东半岛和台湾,可以看出甲午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征服中国,并将中国设为殖民地,掌握东亚霸权,建设大日本帝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