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台北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台北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台北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王世伟台北是台湾最大城市。本研究以“中央图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台湾分馆和台北市立图书馆及所属分馆。1940年8月1日,中央图书馆正式成立,蒋复璁就任第一任馆长。
台北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_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述略

台北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王世伟

台北是台湾最大城市(简称北市)。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1967年7月1日升格为“直辖市”,次年并将郊区分属台北县与阳明山管理局的六个乡镇(景美、木栅、南港、内湖、士林、北投)划归台北市管辖。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设置新的信义区。目前台北市共有12个市辖区,分别为: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台北市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东起南港区大丰里,西至北投区关渡里,南为文山区指南里,北为北投区湖田里,四周均与台北县交界。台北市的空间范围,有新旧之分。台北旧城区只包含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前城中区的范围。早期称呼的台北意指台北市旧市区;随着城区商业重心与市政核心东移以及大量来自台湾中南部的外来人口聚居于周围卫星市镇,现在台北市的空间概念,有时是指台北市12区,有时也泛指包含台北市与台北县、基隆市在内的整个大台北地区。台北市的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62万人,人口数位居台湾各城市的第二位;城市人口密度为9622人/平方公里。[1]

第一篇 历史与现状

一、台北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坐落于台北市的台湾“中央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央图书馆”)是台北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核心,与“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或称台北分馆、台湾图书馆)以及台北市立图书馆及所属分馆等构成了台北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本研究以“中央图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台湾分馆和台北市立图书馆及所属分馆。

img17

台北“中央图书馆”正门             (提供/顾敏)

1.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央图书馆”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1933年,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图书馆成立于南京。从1933年至今,“中央图书馆”的发展可以细分为四个时期。

(1)筹备建馆时期(1933—1937)

1933年1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派蒋复璁为中央图书馆筹备委员,中央图书馆开始酝酿成立;同年4月8日,蒋复璁被委任为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4月21日,筹备处正式成立于南京沙塘园7号,遂以这一天为馆庆日。[2]

这样,中央图书馆开始了其创建发展的历程。1936年9月6日,筹备处迁入南京成贤街48号的新购馆舍,当年9月6日,成贤街的阅览室开始对读者开放服务;但随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日军空袭南京,阅览室服务被迫于1937年8月15日暂停。

(2)抗战西迁与还都时期(1937—1948)

1937年11月18日,中央图书馆奉命内迁汉口,当年12月再迁长沙。1938年2月至1939年8月,借重庆川东师范学校大礼堂作为中央图书馆办事处,并先后开出了参考阅览室,特设抗战文库,开办启用白沙民众阅览室、出版品国际交换处昆明办事处等,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向公众服务。1940年8月1日,中央图书馆正式成立,蒋复璁就任第一任馆长。1941年2月1日,重庆馆正式开放阅览。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24日,中央图书馆迁回南京,并对外开放阅览;同年7月,中央图书馆交换处成立,并在上海设办事处。

(3)迁台复馆时期(1948—1976)

由于解放战争的形势所迫,从1948年12月起,中央图书馆的图书文物由国民党海军及招商局派军舰和货轮运抵台湾。1954年,“中央图书馆”迁入台北市南海路43号的南海学院馆舍开始以台湾“中央图书馆”的名义复馆办公,原任馆长蒋复璁也于1954年10月23日复职。1956年3月1日,“中央图书馆”迁台“复馆”后正式向公众开放。1969年8月,“中央图书馆”正式加入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IFLA),成为国际图联会员机构。在此期间,“中央图书馆”于1972年曾开设了法律室并对外服务。1973年7月1日,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由“中央图书馆”接管,改名为“‘中央图书馆’台北分馆”(或称为“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曾在历史上数次易名,其前身为日本占据台湾时期的“台湾总督府图书馆”,曾于日本大正四年(1915年)正式对外开放;1945年成立“台湾省长官公署图书馆”;1948年改属台湾省政府教育厅,易名为“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1973年10月22日,“中央图书馆”与台湾分馆办理了交接手续。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30年至1936年,当时由社会热心人士捐献馆舍并征集文献,分别设立了松山、城北、古亭、城西四所图书馆;1952年按照台湾省各县市立图书馆组织规程,将以上四馆合并成“台北市立图书馆”;1985年,位于台北市建国路二段的新总馆兴建,1990年11月10日正式启用,新馆地下4层,地上11层,总面积六千多平方尺。[3]

(4)创新发展时期(1977— )

在1977年至今的35年发展历史中,“中央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许多进步;新馆的建设,更是成为服务体系发展的动力。

1981年6月,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正式成立;1987年10月,“中央图书馆”美术室成立并对外开放;1987年12月,该馆举办了台北的首届国际书展;1988年9月,该馆附设资讯图书馆开馆启用;1989年7月,国际标准书号中心在该馆成立;1994年5月,大陆资料室正式成立;2008年3月,主办召开“空间移动之文化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0月,该馆“艺术暨视听资料中心”开幕启用,以上这些,都成为“中央图书馆”服务体系内容创新的重要举措。1982年12月,“中央图书馆”电脑室成立,1984年2月,中文图书编目开始纳入自动化的轨道;1991年10月,台湾图书馆网路线上合作编目系统正式启用,以上这些,都成为“中央图书馆”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1986年7月,“中央图书馆”迁入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20号,开始以现代自动化的技术服务广大读者;1992年,“中央图书馆”进一步导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开始数字典藏的新时期,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服务体系的创新转型提供技术引擎;1994年10月,资讯网路系统正式启用;1998年2月,远距图书馆服务系统正式开放服务,以上这些,都成为“中央图书馆”服务体系理念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进展。1996年1月,“中央图书馆”组织条例公布实施;2001年1月17日,台湾《图书馆法》公布实施,2009年,该馆馆务发展策略成果发布,以上这些,都成为“中央图书馆”服务体系制度创新的重要标志。2004年11月,“中央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签订台湾族谱数字化合作协议;2005年3月,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签订古籍数字化合作协议;2008年7月,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签署世界数字图书馆(World Digital Library,WDL)计划合作协议书,以上这些,都成为“中央图书馆”服务体系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

1996年4月21日,“中央图书馆”易名为“国家图书馆”(以下统称“中央图书馆”)。

2.服务体系发展的目标愿景

(1)顾敏馆长的目标愿景

2008年8月1日起担任第十二任“中央图书馆”馆长职务的顾敏先生在其上任伊始,提到了“中央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的五大目标新构想、三大支援服务新理念、数位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新定位:

本馆和世界上其他重要图书馆一样在,在过去数十年中由传统的人工图书馆,迈入工业标准化的自动图书馆时代,再进入到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数位化多媒体化的广域图书馆Meta-Library年代。其间,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功能和地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同影响,而必须经过再定义和再认知的社会过程,譬如最早期人们普遍认为书库就等于图书馆,世纪轮替之际又有许多人以为数位典藏就等同于数字图书馆。这些定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迫使图书馆的发展进入低谷阶段,重新出发,争取进阶为人类资讯社会的实际行动和数位文化跳动的心脏。为配合图书馆发展数位时代新文明的需要,以及呼应联合国在“资讯社会世界峰会2003—2005”WSIS会议的宣示,特提出了5项治馆理念,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①配合资讯政策,提升图书馆社会价值;②接轨世界潮流,培养高素质图书馆员;②普及知识消费概念,提供分级化服务;③推动知识管理,实施知识支援型工程;④打造广域图书馆,迈向世界知识基地。

图书馆外形与形态的改变与转换,并不会也不能影响图书馆对于人类社会的一贯贡献,那就是由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担任各种类型社会及团体的支援工作,包括识读支援、资讯支援以及知识支援,不论是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或国家型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当然要提出国家型规模的识读支援、资讯支援、知识支援的服务系统与服务内容。[4]

(2)曾淑贤馆长的目标愿景

2010年12月31日,“中央图书馆”馆长顾敏教授届龄退休,曾淑贤博士继任第十三任馆长。曾馆长曾担任台北市立图书馆馆长十一年之久,又曾在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任教授。上任伊始,曾馆长提出了六大理念和六大愿景:

六大理念为:卓越化、专业化、数位化、国际化、多元化、人性化。

六大愿景为:打造“中央图书馆”成为文化、社会、经济、科技的影响力量;强化台湾地区的图书馆服务,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民学习、生活中心及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运用丰富的汉学资源、台湾学资料及中文馆藏,进行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成为华文世界举足轻重的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风气、促进民众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具备良好阅读能力;推进图书馆社会价值运动,带领民众重新认识新时代图书馆功能和价值;推动台湾地区图书馆振兴运动,推动公共图书馆建设,充实各类型图书馆馆藏及提升服务水准。

3.服务体系的年度发展主线(2009—2010)

(1)“中央图书馆”服务年(2009年) 2009年,“中央图书馆”为了体现服务定位、追求服务愿景,将2009年作为全馆的服务年,作为迈向更高水平的第一步,以展现该馆的高度与气度。同时还提出“中央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愿景,即“持续发展图书馆及图书馆事业:构筑世界一流的图书馆,汇聚学术文化泉源,引领知识奥秘,创意无限智慧”。在2009年中,根据服务年的规划,“中央图书馆”相继进行“图书馆书刊资料分级典藏及调度管理政策”、“图书馆典藏发展政策”、“图书馆阅览政策”、“图书馆数位资源典藏分级暨服务管理政策”等四项重大服务管理政策的研究制定,被视为该馆服务体系所要遵嘱的“圣经”。

(2)“中央图书馆”数位拓展年(2010年) 在继2009年推出服务年之后,“中央图书馆”定2010年为“数位拓展年”,齐心努力以云计算来构建云端服务。数位拓展年中,以资讯系统创新及资讯系统再造为着力推进的两项工程,以逐年分期完成结构宏伟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目标。在“数位拓展年”中,该馆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将“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作为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永远不变的经营方针,并使图书馆服务有无限延伸的国际视野。

二、台北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层级架构

台北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中央图书馆”为总馆,“中央图书馆”台北分馆为分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及分馆为全市空间布局服务点的服务体系雏形。其中“中央图书馆”由中山南路总馆舍、和平东路资讯图书馆、延平南路艺术暨视听中心、金华街国际组织资讯中心、桃园县杨梅镇仓储所构成;“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位于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南路1段1号。台北市立图书馆也有总分馆体系,至2002年7月为止,台北市立图书馆除总馆外,计有分馆39所、民众阅览室12所,另有规划及兴建中的分馆4所、民众阅览室2所,遍布于台北市各社会。[5]

img18

台北市立图书馆一馆一特色地图        (摄影/王世伟)

至2012年7月,在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导引中,有台北市立图书馆一馆一特色地图(Special Collections),在全市12个区中,共计有总馆隶属的分馆47所,另有11个民众阅览室,共58个社区服务点。

表1 台北市立图书馆分馆及民众阅览室一览

img19

img20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 (摄影/王世伟)

第二篇 个案与分析

三、“中央图书馆”的服务资源

1.硬件资源

“中央图书馆”建筑主要有5处:一是主建筑,坐落于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启用于1986年9月28日;二是资讯图书馆,坐落于和平东路2段106号13楼,启用于1988年9月16日;三是艺术暨视听资料中心,坐落于在延平南路156号,启用于2008年10月27日;四是国际组织资讯中心,坐落于台北市大安区金华街187号(政治大学公企中心),启用于2009年5月18日;五是杨梅仓储所,坐落于桃园县杨梅镇压狮一路7号,启用于2008年12月17日。

img21

台北中央图书馆阅览大厅         (提供/顾敏)

为了满足台湾南部地区读者对图书馆公共服务的需求,2007年12月,台湾当局曾要求“中央图书馆”与台湾的科学工艺博物馆二馆协商合作,在“中央图书馆”南部馆工程未完成前,先期在科学工艺博物馆南馆成立筹备服务处,后因故未能实施。在台湾高雄的“中央图书馆”南部馆中也曾设有筹备服务处。

表2 2010年度台北“中央图书馆”馆舍空间面积分布一览  单位:平方米

img22

2.人力资源

据“中央图书馆”1999年编印的《台闽地区图书馆暨资料单位调查录》,该调查录以1997年12月31日为标准期间进行统计,当时的台湾“中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总数为361人。[6]另据“中央图书馆”2008年至2010年的年报提供的数据,“中央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包括法定编制和临时人员在内,2008年共计有194名,其中法定编制162人(包括驻卫警及工员22人),临时人员32人;2009年至2010年有细微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见表3:

表3 台北“中央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一览单位:人

img23

注:“中央图书馆”2010年报中,卷末统计表为男性53人,女性140人;但卷中表格为男性55人,女性138人,数字前后有细微差别。

“中央图书馆”在人力资源方面注重对馆员的培训,并承担起辅导台湾各类图书馆发展的职责。如为馆员继续学习设立的“编目园地”、“参考服务园地”以及学士学位班、暑期研习班、主题研讨会等。2008年12月,与台湾政治大学合办了第一期“图书馆高阶主管菁英硕士学分班”,课程以“图书馆创新与领导”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图书馆的高级管理人才。不仅如此,图书馆还将人力资源建设的触角伸向海外。2007年7月,图书馆通过了邀请海外图书资讯界专业人员交流计划,2008年5月安排了越南、荷兰等国家的三位图书馆馆员来“中央图书馆”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古籍修复的培训学习与实践。

“中央图书馆”也注重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提升馆员的学术研究水平,藉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图书馆特别设置了图书馆“学术发展研究小组”,由馆内外13位专家组成。台湾地区的科学委员会也对该馆的研究计划予以支持,于2008年6月对该馆提供了“专题研究计划”、“延揽人才计划”的补助项目。

3.文献资源

(1)文献源流 1948年12月,中央图书馆通过海军和招商局的军舰和货轮,从大陆携来台湾约13万多册中文善本图书。1965年11月23日,从美国接运了前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图书并入藏管理,成为该馆的特色馆藏。经过2007年国宝、重要古物图书文献类专案小组实物勘查的16次会议,该馆古籍国宝级图书文献通过建议指定者计12部、257册;重要古物级通过建议指定者计266部、2717册;保留与故宫再行比对者5部、63册。

至2010年,“中央图书馆”收藏的各类文献总量为4 498 475件,其中外文文献为523 327件,电子文献为153 175件。

表4 2010年台北“中央图书馆”主要馆藏数量一览

img24

表5 2006—2010年台北“中央图书馆”征集文献一览

img25

同时,“中央图书馆”也注重与国外的文献交换,其中2008年交换收入20 766件,输出46 723件;2009年交换收入22 420件,输出39 524件;2010年交换收入2698件,输出33 942件。

(2)文献征集 “中央图书馆”的文献征集由送存、订购、赠送、交换及重制等途径进行各类文献的征集。文献征集的方针为:中文资料在求全,外文资料则求精。

以2008年为例,“中央图书馆”在文献征集中注重采访国际组织、重要学术基金会及智库的文献;注重提升采访工作中中外文经典文献,如韩国的古汉籍、中国大陆的重要丛书、日本近代史料与法规文献、东南亚研究文献等。“中央图书馆”2008年获得各界重要捐赠,如作家华严捐赠了其祖父严复(1854—1921)的手稿和著作尤为珍贵;已有80年历史的“中国广播公司”与该馆签订了“典藏广播录音资料”合作协议书,“中国广播公司”向该馆捐赠约4万件各类音像资料,包括盘式录音带10 939件、CD-R光碟10 878件、MD及录音带2907件、黑胶唱片20 000张、剧本及参考图书约20箱等。其中有孙中山与蒋介石的演讲录音等珍贵文献。

表6 台北“中央图书馆”征集文献一览(2008—2010)

img26

(3)文献数字化 “中央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十分注重各类文献的数字化和资料库的建设。2008年先后推进了台湾乡土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台湾家谱资料的数字化,建立了台北学研究资料库(http://taipeidoc.ncl.edu.tw/tmtai-pei/index.jsp)。这一资料库收录了台北市、台北县各乡镇相关图书文献共8000种,内容包括历史、宗教、人物、文化、古迹、建筑、产业、景点、地理等。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博硕士论文、视听资料、地图等。2008年至2012年,建立了台湾客家文献资料库和客家文学资料库。考虑到网上的网页内容随时有所变化,或关闭、或移除、或变更,自2007年起建立网站典藏,定期撷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网站网页内容,2007年度完成了300个网站网页的撷取与典藏,2008年完成了2000个网站网页的撷取与典藏。2009年完成了总计1900张老唱片的数字化转录、581卷人物专访和论坛盘带的数字化,总计完成了约10万分钟的声音数字化资料库建设。2000年,该馆开始推动博硕士论文电子全文授权上网计划,至2009年,每日平均服务人次达30万之巨,同时上线使用者或超过8000人。2009年,台湾地区的博硕士论文加值系统进行开发建设,2010年开始试运行向读者提供服务。1970年,开始编制的《中华民国期刊论文索引》曾多次改名,2010年元月起再易名为《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在网上全面开放近40年的期刊论文索引篇目,并同时提供已授权的论文全文供读者检索下载。

(4)文献发展与典藏政策

在馆藏文献和发展方面,“中央图书馆”于2009年分别提出了馆务发展策略成果,包括馆藏发展政策、书刊资料分级典藏及调度管理政策、数字资源典藏分级暨服务管理政策。

馆藏发展政策。内容大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简要说明“中央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宗旨、服务对象,馆藏发展政策目标和原则等;第二部分为“馆藏发展政策概述”,分别依文献载体类型分为九方面的内容,包括通则、图书文献、政府出版品、学位论文、报刊资料、非书印刷资料、视听资料、特藏暨汉学资料、电子资源等;第三部分为“附录”。在第二部分的“通则”中,整体说明馆藏概况、馆藏发展范围与重点、馆藏选择、采访途径、采访资料来源、采访层级、媒体管理、典藏层级、计量  单位、提供检索方式、馆藏维护等。

书刊资料分级典藏及调度管理政策。“中央图书馆”的这一政策将馆藏文献依其性质(包括出版年代、利用率、媒体形式等)分为七级进行典藏,并依资料的等级进行调度管理与分级服务。如一级文献包括一般的书刊资料,进行开架阅览,定期进行调度;数字资源则依权限在特定的区域进行开放使用,并依业务需求进行调度。又如七级文献包括善本古籍文献,进行闭架管理,进行审核阅览。

数字资源典藏分级暨服务管理政策。“中央图书馆”的这一政策将馆藏数字资源分为四个等级,包括原生完整级、专题加值级、讯息发布级、视听浏览级。其中第一级的原生完整级指馆内的机构典藏,应力求详尽地掌握;第二级的专题加值级指馆内的专题典藏,应力求创意性地掌握;第三级的讯息发布级指馆内的资讯典藏,应力求时效性地掌握;第四级的视听浏览级指馆内的影像典藏,应力求友善性地掌握。

4.经费保障

台湾“中央图书馆”总预算经费除政府的公务预算外,其中部分经费来自其他政府部门的计划补助预算。人力资源经费在总经费中占四成以上。

表7 台北“中央图书馆”年度经费一览 单位:新台币万元

img27

表8 台北“中央图书馆”年度图书资料费一览

单位:新台币万元

img28

四、“中央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1.服务数据统计(2006—2010)

“中央图书馆”服务辖区的人口总数约为2300万人,以台北市为主,面向整个台湾地区。

表9 台北“中央图书馆”读者服务数据一览

img29

注:表中数据包括主馆舍、资讯图书馆和艺术暨视听中心的服务统计。

台北市除以上介绍的“中央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外,还有“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的服务数据,可以据以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并分析台北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全貌。[7]

表10 “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2011年读者服务数据一览

img30

从“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2011年的读者服务数据一览表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无论是办证人数还是服务人数,无论是借阅人次册数还是登记上网人数,都有一定量的增加。这体现出网络时代城市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依然对市民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央图书馆”为适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在文献数字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发展创造了数字基础和数字环境。至2008年底,“中央图书馆”已累计上传了14万条新版中文书目至OCLC WorldCat资料库中。“中央图书馆”自2001年起开始进行数字化典藏计划,其中古籍和善本古籍的数字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中文古籍书目资料库”汇集了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国的古籍收藏,至2008年,资料库的书目数据已收集了全球34家文献机构的613 813条书目数据。同时,善本古籍也完成了25部、53 556影幅;普通线装书则完成了24部、18 050影幅;敦煌卷子也完成了25种、477影幅,并分别将影像上传古籍影像检索系统(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提供广大读者检索利用。2008年,数字化服务的数量增长了7%,达到每秒钟5.6次使用。其中“学位论文资讯网”全年新增学位论文摘要约50 000篇,电子全文约13 000篇,创下了同时间有4000人上线的服务记录。

2.投入产出效能

台北“国家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投入产出效能可以从该馆举办的各类读者推广活动及发挥的社会文化效益中予以观察。

(1)举办各类展览

如2008年先后举办了“抢救国家文献:1940—41‘国家图书馆’搜购古籍档案展”(4—5月)、“中枢玄览:由馆史档案文献看本馆所购古籍”(6月)、“古籍修复及工具介绍”(7月),并在“特藏线上展览馆”新增了“特藏文献图像”网页,将展品与藏书结合起来,提升了服务品质与效能。2008年7月与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基金会合作举办了“瞬间—永恒——台湾资深作家照片巡回展”和配合展览的座谈会。此外,2008年度共主(协)办了6场次主题书展活动,展出活动吸引了190 480人次参展。

2009年7月,“中央图书馆”开展了“星空探索:人与月球”活动,分别举办了“人与月球—美国太空总署多媒体海报展”、“瑰丽星空—图像展”、“星空探索—摄影展”、“天机—馆藏天文历法古籍文献展”、“星图沧桑—古籍天文图像展”、“星空探索—主题书展”,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天文科技的普及教育。

2010年1月,“中央图书馆”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等共同举办了“从文本认识法国——法国文豪手稿图像展”,同时还举行了法国电影周活动;3月,举办了“台湾风—流—漫画展”,记录了早年台湾民间生活;4月,举办了“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纪念展览”系列活动,正式启用了“利玛窦太平洋研究室”;5月,举办了“记录在地文化映像:台湾心跳声情”图文影音展,让读者据以停格你我的生活百态;6月,举办了“蒙古佛经经象艺术大展暨腾格里艺文之夜”,展现了蒙古传统佛教艺术与音乐舞蹈艺术;7月,举办了“印度文化精致展”,内容包括慈悲之路、圣雄甘地、图书巡礼等;9月,举办了“天官赐福—庄进才——北管的天天月月年年”展览,让民众能够近距离认识丰富多彩的戏剧文献和乐器实物,并欣赏戏剧表演。

(2)举办各类讲座

以2010年为例,“中央图书馆”与台湾科技史学会共同举办了每月一次的“中国科学史讲座”,与《科学月刊》、台湾大学等共同举办“科技大师到民间”系统讲座,先后邀请了一些海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到馆演讲,系列讲话还进行了全场摄录,并放置在馆内的“远距学园”和“影音服务系统”,以方便未到场的广大读者在网上听讲。当年3月,与台北市妇女会、台北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品德教育从家庭谈起”的专题讲座,以传承千年的儒家品德教育。4月,在世界读书日期间,举办“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马华文学”的讲座,带领读者一起走进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与文化。

img31

台北“国家图书馆”阅览大厅           (提供/顾敏)

(3)拓展特色服务

2006年9月26日“中央图书馆”与台湾欧洲执行委员会签署“欧盟资讯中心协议”。为了适应台湾地区有关欧盟及经贸方面资讯的需求,2008年5月,在馆内的政府资讯室开辟“欧盟资讯”专区,将欧盟的相关文献予以集中陈列并提供阅览等服务,同时在馆网上建立欧盟网页。

(4)推出个性服务

2008年3月,“中央图书馆”开始为读者提供网上书刊资料调阅服务,读者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只要在闭馆前半小时之前,读者在任何地点进行网上调阅,然后再到图书馆服务台取书,从而打破了以往必须到馆后才能调阅的限制;同样,读者在当天可以预约取书,在入馆当天的900后,利用网络先行调阅,进馆后即可取阅,省去了以往到馆后才能调阅的等候时间;此外,还可以将调阅和取阅同时交叉进行,在调阅3册图书后,即可再预约调阅,如此循环,为读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效能。为了缩小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间的差异,“中央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采用3D互动式技术,让使用虚拟馆藏的读者与使用实体馆藏的读者的体验有一个平衡点,为读者提供互动式多媒体的导览系统。

(5)提供即时服务

经过多年的准备,2009年1月,“中央图书馆”正式推出了“每日预告书讯服务”(http://tps.ncl.edu.tw/),这项新服务被誉为是该馆迈向21世纪图书馆的经典之作,为广大公众预告了台湾地区最新的图书出版信息。

(6)建立统计标准和统计系统

2007年至2008年,“中央图书馆”开展“图书馆统计工作标准化推广计划”,以统一台湾地区各图书馆资料及馆藏的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标准的比较研究、图书馆统计标准使用手册、图书馆统计工作指引等,同时举办了11场各类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座谈会。2008年,研发台湾地区“图书馆调查统计系统”(http://lib-stat.ncl.eeu.tw/),系统中的统计项目包括图书馆、馆藏、图书馆服务与资源使用、资讯取用与空间设备、经费、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六大类。同时还在网上提供“图书馆名录”。

(7)进行专项服务分析研究

“中央图书馆”为了解“台湾记忆”系统的使用效能及其优劣,以便不断提高服务品质,特别委托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林珊如教授进行“中央图书馆”网站中“台湾记忆”系统使用者分析的研究,这项研究成为该馆数十个数字化系统中第一个进行外部评价的案例,具有先导的性质,希望通过使用者的视角,提供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建议。

(8)扩大阅读传播

“中央图书馆”注重新媒体时代与电视广播媒体的合作,以助推市民阅读。2009年,“中央图书馆”规划举办一系列“书与人的对话”活动。该系列活动与大爱电视台和汉声广播电台合作,或进行人物采访,或进行录音播放,将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与出版界和新闻媒体相结合,扩大了活动的信息传播。2010年,“中央图书馆”与基金会和电视台举行跨界合作,在电视台节目中制作“悦读—浮世绘”读书节目,期以电视媒体的广泛传播力和丰富的视觉效果,展现书本阅读的魅力,宣传开卷有益的阅读文化。电视节目由馆长亲自担任导读主角,邀请作家和来宾进行现场的深度话题讨论,透过主题阅读与延伸观点,激发观众和听众的阅读兴趣。每集电视片尾还有该馆典藏单元,以宣传推广馆藏。自2010年7月7日起每周三2200在大爱电视台播出,每集片长24分钟。不仅如此,该馆利用世界阅读日活动将阅读与竞争力结合起来。2009年4月,与台湾文官培训所联合举办“2009年世界阅读日:阅读推广观摩活动”,主题为“阅读力与竞争力”,分为三个场次,分别为“阅读的施政理念高峰会:县市首长谈推动阅读的理念与作法”、“阅读对谈——科特勒谈政府如何做行销”、“相信阅读:一个继续向前的承诺”。系列活动吸引诸多政府官员到场,大大扩大了阅读活动的传播效果。

(9)实施服务提升计划

自2007年开始,“中央图书馆”推出了为期三年的社教机构服务提升计划,提升计划体现了服务创新的发展活力,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升级、馆藏内容扩充、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建设和推广、台湾地区图书馆统计系统建设、中文书目国际化计划、强化优质特色的馆藏计划等。这些计划的内容和实施,对于提高台北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0)开展各类读者推广活动

“中央图书馆”的读者推广活动,除讲座、展览、阅读活动外,还有各类生动丰富的体验活动和科普活动。如2009年7月,举办“星空探索:人与月球”活动,包括前太空人和天文学家到馆演讲、多媒体海报展、图像展、摄影展、馆藏天文历法古籍文献展、星空探索主题书展影片欣赏等。又如2010年2月,在艺术暨视听中心成立了“漫画屋”,其中有作品发表、作者交流、艺术表演等,“漫画屋”的设计采用木质阶梯开放座位空间,读者可随意席地而坐,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悠游动漫天地。同年4月,举办“孝亲家庭月:感恩父母大地情”活动,在配合活动举办的“环保静态展”中,请参展的小读者接受慈济的奉茶体验。12月,为纪念音乐家李中和教授逝世周年,“中央图书馆”举办“名音乐家李中和教授逝世周年——大师创作文献展暨追思音乐会”,展现图书馆的文化记忆和艺术教育的功能。同月还举办“蒙古诗人之夜”,内容包括蒙古诗人诗歌朗诵、蒙古地方歌谣演唱、蒙古风光影片欣赏等。

(11)提供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

“中央图书馆”收藏了台湾地区种类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台湾地区各级政府的公报及统计资料。2010年,“中央图书馆”积极推进政府文献的数字化进程,完成政府公报扫描219 181页、政府统计资料扫描70 534页;同时还完成历年来馆中收藏的公共政策的年报、汇编、要览、计划、特辑、白皮书等多元政府文献的数字扫描70 827页,并对1095册的专书进行解题著录建档。以上这些政府文献在馆网上为读者免费使用,提供一体化的穿梭检索整合式服务。

台湾当局的档案管理局为激励各机关优化档案管理工作,自2002年起设置“机关档案管理金档奖”,2008年10月,“中央图书馆”获此殊荣。为方便市民公开阅览,制定《档案申请应用阅览须知》,并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置申请相关信息。

img32

台北市立图书馆开辟“上海之窗”          (王世伟/摄影)

五、台北“中央图书馆”的服务政策

1.阅览政策

2009年,“中央图书馆”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努力,正式推出图书馆阅览政策。阅览政策在导语中指出:

阅览服务为读者服务的第一线,资讯科技的进步使得阅览实务工作有大幅度转变和进步,为使服务能有效利用且发挥最大效益,图书馆必须以共同的目标与主法以及标准,统合馆藏发展与资讯系统,将相关的政策作为系统的连接,顺应未来发展趋势,阅览政策的研订实有其必要。

本馆之阅览政策之拟定除收集国内外图书馆相关资料、本馆各项服务规范、相关法规等外,并借镜澳洲国家图书馆之“读者服务政策”,以为政策架构之参考。为强调本馆保障读者阅读自由之出发点,因此将“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列为政策开宗明义的首要宣示。撰写体例采纲要式为主。阅览政策包含七大项:服务理念、阅览服务、服务空间及设施、收费政策、服务限制、读者意见回馈、附录。阅览政策不仅在于显示理想,更是订定做事的优先顺序,使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有了整体规划的架构,作为协调合作之指标,在资讯时代积极发挥其应有功能。

从表11中可以了解“中央图书馆”阅览政策的主要内容。

表11 台北“中央图书馆”阅览政策大纲(草案)

img33

续表

img34

2.服务规章与服务标准

“中央图书馆”2008年至2010年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有些是与读者服务管理和服务标准直接有关,有的是与读者服务管理和服务标准间接有关,包括服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同时,近年来也制定了许多文献编目分类的技术规范,与服务规章与服务标准有间接的关系,如2008年制定的《地名主题标引原则》,2009年制定的《博硕士论文书目记录简编方法》,2010年制定的《虚拟电子资源编目原则》等。

表12 台北“中央图书馆”规章目录(2008—2010)

img35

续表

img36

3.服务时间

据“中央图书馆”1999年编印的《台闽地区图书馆暨资料单位调查录》,当时的该馆的服务时间曾每周开放84小时。[8]

另据“中央图书馆”2008年至2010年的年报,则每周白天开放时间为67小时,夜间开放12小时,总计每周开放时间为79小时。

表13 台北“中央图书馆”开放时间一览   单位:小时

img37

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较之“中央图书馆”稍有不同。据台北市立图书馆读者告示,该馆一周开放时间为53.5小时。具体开放时间:

周日至周一:9:00—17:00;周二至周六:8:30—21:00;国定假日和每月第一个星期四休馆。

第三篇 技术与互动

六、技术引擎对服务体系的重组再造

1.云计算技术重组书目检索系统

“中央图书馆”作为台湾地区所有出版物的呈缴保存机构,文献的数量繁多,品种丰富,载体多样,在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先后形成了65个资讯系统,需要进行整合控制,实施集群化书目信息管理与检索,以提升书目品质,增进检索效能。2010年,在“数位拓展年”中,该馆以“广域书目检索系统”为载体,以馆藏资料库与专题资料库组成的联合目录为抓手,开启了云端书目服务的创新历程。这一系统被认为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全媒体:万流归宗著录”,分别整合了M ARC、XM L,采用了融合一致性的新著录格式与规范,著录馆藏中包括各类语种和各类媒介的文献资料;二是“高质量:书目优化加值”,进行了书目记录与权威记录的检核、分级、整并、关连等作业,从而建立起新一代的高质量优化的书目数据;三是“创新知:知识支援服务”,建立起书目与权威记录间的知识关连,成为协助读者检索、辨识、利用与创新知识资源的全新书目系统。

2.数字技术再造读者服务模式

为适应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日新月异的发展,2008年,“中央图书馆”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签订协议,成为世界数字图书馆(WDL)的会员馆成员。2009年4月,“中央图书馆”出席在法国举行的会员馆会议及WDL启动仪式,融入数字时代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全球化进程。2010年5月,“中央图书馆”联合其他机构举办“携手打造全民数位阅读新风貌:数位出版与数位标准国际研讨会”。2010年12月24日,举办“数位影音多媒体电子书成果展”,并同时开启“数位出版品平台系统”。这一平台系统重组再造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建立起数字出版物的编配、授权、分类编目、送存、版权管理、书讯传播、文献典藏、全文阅览等服务新模式。这一平台系统的目标是成为全台湾地区的数字阅读平台,推进全民数字阅读。同时,该馆对自身的出版物和典藏也积极采用电子出版的方式。2010年,以“中央图书馆”2009年报纸本出版品为试验,制作了PDF、E-pub、Flash等多种中、英文电子书版本格式,于2010年6月出版。在电子版的年报中,Flash版本运用网络电视技术,由图书馆中的多位主管担任主播,现身为年报内容进行解说,成为电子书内容的全新形式。2010年10月,在年报电子书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汉学通览经典》系统首部自建电子书《聚珍撷英》,由纸本转制为PDF、E-pub格式以及中英文双语语音导览版,藉以展现数字化全媒体阅读的崭新魅力。

时任“中央图书馆”馆长顾敏在该馆2009年报中提到,“中央图书馆”要“提供民众、图书馆界及知识等各界无时间差异与无空间差的无缝服务”。该馆的网上访问读者与实际到馆读者之比已高达317∶1,为面对如此庞大的图书馆物理建筑外的虚拟空间读者群体,该馆推出以模拟实体图书馆为设计思路的“知识支援入口网”,以期为读者提供网上一次到位的服务(One-Stop Service),体现读者服务新模式的个性化、整合化与互动化,为读者提供单一签入(Single Sign On:SSO)认证服务,使读者可以依据个人的特点建立专属的网页和集中式的个人知识库存空间,并持续地将最新的信息主动推送到不同层次群体的读者。

七、台北“中央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城市的互动

作为台北市图书馆的代表,台湾“中央图书馆”在其服务理念和服务使命指导下而形成的服务体系与台北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互动。这可以从该馆2009年至2012年施政目标与策略中了解到其中的信息。

表14 台北“中央图书馆”2009—2012年施政目标与策略一览

img38

时任“中央图书馆”馆长顾敏在该馆2009年报中提到,“中央图书馆”要“根留传统,拥抱科技,走出台湾,走入国际”。从以上该馆的发展目标、愿景和策略中,人们可以看到台北“中央图书馆”在城市的历史记忆、公共服务、市民教育、信息咨询、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城市图书馆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还可以从近年来该馆所推出的各类活动中了解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城市的互动。

为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中央图书馆”于2008年3月起推出“远距学园”项目,以配合台湾当局的“行政院及所属各机关公务人员数位学习推动方案”的实施。内容包括14门图书资讯专业类课程,共计38课时。2008年的“远距学园”共有4041人次、12 519课时的学习总量,平均每位公务人员达到3课时。在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与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发起了“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的主题活动,并于2008年10月建立了专门网站,期望能使灾区的儿童通过阅读疗法,告别哀伤,进行心灵重建。2009年,“中央图书馆”推广“品德、品质、品位”三品运动,举办一系列活动展览及主题书展,让广大市民在欣赏艺术作品及阅读交流中提升品位、体现品德,更具品质。

为了发挥城市图书馆在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支撑保障功能,“中央图书馆”中的特藏文献及“台湾记忆系统”等数字文献向社会各界提供无偿利用服务,自2006年至2008年,这样的授权利用共计156件,其中特藏文献占100件,主要用于文献出版、展览宣传、电视拍摄等,其中包括向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电视台等机构提供的国际性授权案例。

为了促进图书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2010年,“中央图书馆”与台湾各图书馆团体共同举办以图书馆与国家竞争力为主题的“2010论坛”,就“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图书馆与科技发展”、“图书馆与经济发展”、“图书馆与政治发展”、“图书馆与学术发展”、“图书馆与教育发展”等六大主题进行研讨,吸引了500多人次到场参与。

“中央图书馆”也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该馆内设的汉学研究中心建立已有20多年的历史。除馆中设有主题阅览室外,定期出版《汉学研究》、《汉学研究通讯》,并发行《汉学研究通讯电子报》。汉学研究中心设有“外籍学人来台研究汉学奖助”,每年提供补助费与来回机票,奖助20人左右的国外大学教授和博士等来台研究汉学,研究期以3个月至1年为限,期满需要提交研究报告,研究中心将择优出版。截至2008年,共奖助来自世界各地近40个国家的300多位学者。2009年7月9日,该馆在蒙古国家儿童图书馆开设“台湾书苑”专区并举行赠书仪式,签署合作协议。

值得提出的是,台北市图书馆服务体系还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的年度工作纪要中专门列有节能减排措施成果章节,内容包括规划责任区、节能措施自主性管理、节水措施等。特别是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以绿建筑主题图书馆的理念建造,在周边大量植被的优雅绿色的环境中,形成一个木结构建筑、利用太阳能清洁能源、利用屋顶斜坡收集雨水以浇灌冲洗、利用自然光节约电能、保留老树并屋顶覆土以降低温度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区图书馆,一年之中有四分之三的日子只要开窗便有舒适凉爽的空气。这一绿建筑主题图书馆,透过四个子计划,即绿建筑文库、绿建筑效能监测、绿建筑解说志工培训、绿建筑特展等,以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为平台,协助台北市立图书馆有效建成绿建筑推广教育效果。

img39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           (摄影/王世伟)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移动通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正在更加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智慧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正在形成的新的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新模式。从智慧图书馆的互联、高效、便利的三大特点加以对照,台北市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曾淑贤.公共图书馆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经营策略与服务效能[M].台北:孙运璿基金会,2003.

【注释】

[1]中国台湾网[EB/OL].[2013-01-27].http://www.chinataiwan.org/twrwk/twdq/xgjg/200603/t20060306_606.htm.

[2]“中央图书馆”六十年大事记编辑小组.“中央图书馆”六十年大事记(初稿).台北:“中央图书馆”,1993:2.

[3]“国家图书馆”.“中华民国”八十六年台闽地区图书馆暨资料单位调查录.台北:“国家图书馆”,1998:2-3.

[4]顾敏.“国家图书馆”年报2008序[G]//“国家图书馆”年报编辑小组.“国家图书馆”年报2008.台北:“国家图书馆”,2009:2.本研究报告所列数据和事例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2008—2010“国家图书馆”年报。

[5]曾淑贤.公共图书馆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经营策略与服务效能[M].台北:孙运璿基金会,2003:131.

[6]“国家图书馆”.“中华民国”八十六年台闽地区图书馆暨资料单位调查录.台北:“国家图书馆”,1998:1.

[7]“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图书馆事业研究发展委员会会议资料100年(2011)工作纪要.“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2012.

[8]“国家图书馆”.“中华民国”八十六年台闽地区图书馆暨资料单位调查录.台北:“国家图书馆”,199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