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中国古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武术进化

以中国古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武术进化

时间:2022-03-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武术理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作为中国文化子系统的武术,也必然受到中国古哲学文化的浸润,并以此作为诠释武术拳理的理论思想,可以说,武术技术中无处不反映出阴阳变化的思想,它是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武术吸收了儒释道的不同说法,顺应当时的主流文化,将自身的技术系统架构在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的理论之上。

以中国古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武术进化

三 以中国古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武术进化

(一)武术的基本思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儒释道三家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其主导思路就是我与非我,人与外在世界都处于和谐一体,相互沟通。

儒学代表孟子认为人性乃“天之所与”,天有道德而人禀受天道,所以人性才有道德的品行。天之本性即为人之本性,人保持此本性,即可与天道融为一体。孟子把追求“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流”的浩然之气作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并认为只有通过人的情感道德,人最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孟子·尽心上》还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意思是说竭尽自己的善心的人,就懂得人生的本性;懂得了人生的本性,也就懂得了天命。能保持自己的善心,培养自己的本性,是用来侍奉上天的高德。孟子追求的天与人的相通,就是天人的协调与一致,上天赋予的人性本善,以及人应该以自己的善良之心回报上天,形成“一天人”。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以及“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武术思想的主要源泉,从认识论上解释了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武术技击思想的指导原则。而源于道家的“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思想,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武术技击和战术的形成提供观点和思想,直至后世的内家拳都是来自道教思想的方法论。如《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无极而太极的观点则来自道家。由此可见,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武术理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样,来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决定了武术的理论思想中同样有着这样“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贯穿着和谐的理念。

(二)武术中的哲学——“阴阳合抱、生生不息”(www.guayunfan.com)阴阳学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古人认为,宇宙有两种基本势力即阴和阳。宇宙万物都由阴阳构成。阳是宇宙中动的势力,它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阴则是宇宙中静的势力,它是万物得以成形而保持暂时稳定状态的原因。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经过不断的斗争和平衡,最终产生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阴阳说不仅描绘了宇宙起源的动力及规律,而且还包含着极为可贵的辩证法的思想。

用阴阳变化描述武术技术是因为其变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具有许多具体的内容,从表象中看,古人常用阴阳表示人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表示某个方位以及某种姿势,进而用阴阳来说明动作的做法和用法。如在武术的演练中常把手心向上称之为阳手,把手心向下称为阴手,古人称“枪法,亦不过二手持以阴阳,一仰一覆运用而已”(14)。又有说“两腕封闭,阴阳互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测,为枪之元神也”(15)。这些例子都清楚表明了前人用阴阳来表示手的动作,这是最简单的阴阳观念表现方式。其次,将阴阳论融入武术用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易传》中就以阴阳来论刚柔,如“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16)。这里的变化就是指刚变柔柔变刚的过程;还有如“易卦之变化实际上即刚即柔之变化,刚柔之变化表现在进退上,柔变为刚曰进,刚变为柔曰退。柔进而变刚,刚退而变柔,易卦的变化由此显现出来”(17)。

再以太极拳为例,进一步了解武术中的刚柔关系。《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中的阴阳同为万物之起源,不同的是太极中的阴阳两种势力则更形象地用太极图简单明了地阐述出来。《拳经》云:“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图像。”太极之图,虽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千变万化,但阴阳鱼合抱于圆形整体之内,始终能够对称又对等地和谐相处,并且相互容纳、包容对方以致生生不息。太极阴阳所体现的斗争中求平衡,变换中求和谐的追求,正是宇宙和自然界中的最朴质的和谐,也是万物运行所遵循的规律。

(三)武术中的技击理论——“相生相克”的五行思想

先秦时期的“五行”学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始见于《尚书.洪范》,其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其大意为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顺从人的意愿改变形状,土可以种植百谷。同时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木产生酸味,顺从人的意愿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辛辣味,种植百谷的土产生甜味。这是五行说法的起源,后还有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总之这五种物质构成万事万物,并决定事物之间的各种变化,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

将相生相克的五行说引入武术的技击技术当推明代的唐顺之。在其《五编》中论述枪法时提到,凡枪以动静分攻守,“攻内有化,为斜。以金、木、水、火、土为正五行,……以勾、隔、劈、绞为外五行”。在武术中与五行说关系最为密切的应该说是形意拳,因为形意拳以五行拳和十二行为基本内容,五行拳正是以“五行”为基础的,并且运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如《写真形意母拳·第一章·形意拳五拳说》写道:“五拳者,劈、钻、崩、炮、横之术名也。起源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关于武术技术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由相克之理论之,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这是形意拳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它通过给予武术技术特定的象征意义将拳理得以贯通。

阴阳、五行、八卦三者结合互补,形成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框架,并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没有一种事物不能从中寻找到各自的理论依据。那么作为中国文化子系统的武术,也必然受到中国古哲学文化的浸润,并以此作为诠释武术拳理的理论思想,可以说,武术技术中无处不反映出阴阳变化的思想,它是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

武术吸收了儒释道的不同说法,顺应当时的主流文化,将自身的技术系统架构在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的理论之上。反之,武术也成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武术的技击动作和理论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传承几千年的中国伟大的哲学思想,武术犹如“活化石”向我们娓娓道来这几乎被人们淡忘了的历史长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