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评析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评析

时间:2022-03-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评析三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评析清末民初历时几十年,其间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激烈交锋、土洋体育之争,以及连年战火,都影响着武术发展。纵观以上调查结果,以及与清末民初学校武术开展情况相比较,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情况更差。在这一基础工程上,进一步推广中国武术文化,完善中国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发展。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评析

三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评析

清末民初历时几十年,其间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激烈交锋、土洋体育之争,以及连年战火,都影响着武术发展。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传统武术经历了从农村村社活动进入城市商业行会,到武术进入学校体育,促进了武术城市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

中国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改变了社会对中国传统体育的认识偏差,并对武术教学、武术教材编写、武术理论阐述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武术学术研究的发展。但是,中国重文轻武的积习根深蒂固,以及武术师资的不足、教材缺乏,特别是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正乘新文化运动之力,在各地蓬勃开展等原因,学校武术教育开展仍然不够普及。

清末民初学校武术在很多学校开展,但是从资料显示,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1924年6月,北京体育研究社曾对北京、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北、陕西、四川、广东等省市40所大、中学校的武术活动进行调查。结果,将武术列入正课的占52畅5%;只在课外开展一些武术活动的占22畅5%;既未列为正课、课外也不开展的占25%。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也遭到一些人士的反对。如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行知,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早年求学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南京汇文书院和金陵大学。1914年赴美国留学,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此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旋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研习教育,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杜威、孟禄等。1917年夏归国,应聘为南京高师专业任教员。此年,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1919年支持五四运动,接待并陪同杜威在华讲学,担任翻译,并升任南京师范教务主任兼教育专修科主任。(24)就在此时,他对学校开设“拳术一课”有不同看法,认为“违反个性,徒耗光阴”,所以建议将“拳术一课”改为“随意课”(即选科)。陶行知《改拳术为随意科案》,全文如下:(25)(www.guayunfan.com)拳术一课,关系个人之体质及兴味,定为通习,不免违反个性,徒耗光阴。如改为随意科,则教者能活用方法,为个别之教练;学者应其所好,自易收效,有此二因,除体育专修科外,其他各科拟将拳术改为随意科。此案已通过于体育专修科分科教务会议,事关各科定章,应请公决,以便施行。陶行知的上述提案于1919年12月17日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通过,并在该校实施,即把拳术科改为选修课。

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对学校武术开展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当时教育制度模仿西方教育制度,在学校体育内容上经历了兵式体操到西方体育项目为主的过程。另一方面从主观原因看,主要表现为:武术教材的匮乏;武术教学内容的单一。这与当前学校武术的开展情况有相似之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008年一部反映武术在中小学开展情况的新书——《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的结题成果。课题组对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等7个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在中小学教学中开设武术课的状况不佳。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情况很不乐观。有70畅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有42畅6%和25畅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等同于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34畅5%的学生不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75畅0%的学生认为武术课能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67畅2%,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3畅5%。在已开课的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学生对体育老师所教武术内容的喜欢程度稍高于不喜欢程度;学生感兴趣的武术项目依次为武术套路、武术格斗和武术功法运动。

纵观以上调查结果,以及与清末民初学校武术开展情况相比较,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情况更差。这里不仅有社会的客观因素影响,从武术工作者本身来说也存在工作不力的情况。例如,自清末民初武术教学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开始,一直就存在着教材匮乏的境况,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存在未有一本能真正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武术教材的现实。因此这也是全国广大武术研究者、传授者的当务之急,必须优先考虑、着手操作武术文化发展的关键步骤——编著儿童和青少年武术锻炼的普及教材,创编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等广大在校学生习练的武术教学内容。80年代武术工作者编制了许多竞赛规定套路,在过去20年的武术普及推广过程中,起到了规范和引导习武者的作用,但是中国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但要有规范的准则,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武术队伍中,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进一步自我提高。

对于清末民初出现武术教师师资不足的情况,在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已经有相当的改观。清末民初,中国武术专业人才的师资,一方面是在体育专业学校中培养,另一方面是在以武术为重点的体育学校中培养,但是专业的武术师资培养学校很少,基本不能满足学校对武术教师的需求。同清末民初武术师资情况的比较看,虽然目前中小学学校武术师资还达不到相当充裕的境况,但是从社会的大环境看,目前由于全国武术学校的蓬勃发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设置,以及各省专业队、各市少体校武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初步构成武术工作者的梯队;另外群众武术社团、协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拓展了学校课外武术活动的师资力量。因此,对比清末民初中国武术刚进入学校体育课程的情况,当代我们更要注重的是学校武术教材的编制。在这一基础工程上,进一步推广中国武术文化,完善中国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发展。

清末民初,马良新武术对武术教学手段的更新改变了传统武术单人教学所造成的不易推广的缺陷,开创了武术发展的新途径,有利于武术的普及。这一改革的成果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广作用,但也不是一劳永逸地普遍适用。有人批评这种创新是:“以个人之一知半解,窃取拳术中三数无系统的姿势,编为国技体操,徒袭皮毛,全失本意。”这场批评指出了马良武术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中国武术的革新与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对不同的社会受众有不同的要求。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教育中存在着对武术运动的内容、文化特色和功能价值认识模糊,忽视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受竞技武术模式的束缚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改革内容:革新旧有武术教学观念,突破旧有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时期的武术教学内容应遵循传统与创新、简易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健身与技击、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还提出把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以及以武术段位制的段级标准规范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武术段位制的晋级、晋段引导青少年逐步进入武术锻炼行列,通过循序渐进的武术学习和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清末民初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巨大进步启示着当代中国武术教育工作者,青少年武术教育对于推动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其实中国武术目前在青少年中开展不普及,很多武术工作者也早已意识到,只是国家竞技武术发展为主导的杠杆,一直未能在青少年武术教育,也就是学校武术教育这一块工作有突出的成绩。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为广大武术研究者提供另一个广阔的工作平台,为更好地发展中国武术事业,开辟一个新的武术工作领域。

【注释】

(1)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2)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3)《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4)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和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111页。

(5)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6)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页。

(7)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8)李兴华:《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111页。

(9)李兴华:《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150页。

(10)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6页。

(11)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7-78页。

(12)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13)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14)本书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15)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101页。

(16)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3页。

(17)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18)何起君等:《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126页。

(19)苏竟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20)何起君等:《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21)何起君等:《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页。

(2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页。

(2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351页。

(24)王鸿宾等:《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5页。

(25)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