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列宁社会开放观的理论特征

列宁社会开放观的理论特征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者是复合适应的,共同建构起列宁社会开放观的思想体系。
列宁社会开放观的理论特征_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

二、列宁社会开放观的理论特征

以新经济政策为理论视角,列宁社会开放观是社会主义特定发展阶段的开放观,是以“过渡”论和“退却”论为基本哲学范畴的社会发展观,以过渡论为特征的社会开放观体现了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基本规律;以退却论为特征的社会开放观体现了社会经济形态必须与其技术形态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二者是复合适应的,共同建构起列宁社会开放观的思想体系。

1.以过渡论为特征的社会开放观

在列宁那里,过渡论有两个思想内涵:首先,是指人员编制的整合和工作路线的转移,包括红军正规部队改编为劳动军,与此同时,工作从军事战线转向经济战线;另一方面,又包括劳动军转变为红军,工作又从经济方面转向军事方面。其次,过渡是整个社会主义变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按照列宁的观点,把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创造新的经济关系、战胜资产阶级、建设共产主义和建立新社会看做是“过渡”的内在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简单化为手段或工具。我们理解的过渡论正是后者。早在1918年4月,列宁根据俄国形势发展,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开会前就提出著名的过渡论。“我们现在应当过渡到为从事经济建设而管理俄国的任务。”到了1921年10月,列宁在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以过渡论为特征的社会开放观:把过渡论从经济策略上升为政治策略的高度,“即策略问题”,“是我们随着政策的改变而采取的革命战略问题”;如何认识新经济政策作为过渡论的意义,包括新经济政策和“我们对我们任务的一般理解符合到什么程度”,以及“党内的认识和觉悟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适应到什么程度”。[34]这是列宁过渡论的两个认识层面,也是列宁社会开放观的两个认识层面。

关于第一个层面,列宁检讨了1921年春之前工作的严重不足,承认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相互关系的认识还不完整,对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技术形态的匹配认识不够充分。推行新经济政策后,进行了整体性的改革,由新经济政策主导,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列宁发现原来设想的关于俄国革命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任务并不能完全等同,革命已经成功,建设却并非如原来料想的那样简单,“直接过渡”在新的实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从理论认识上看,新经济政策既是经济策略问题,又是政治策略问题,尤其是政治策略的变革和开放问题,是从政治的高度来看经济开放问题,是把革命战略重新理解为建设、发展、创新的开放战略。因此,推行新经济政策,要解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两大问题。

关于第二个层面问题,要从三个层次深化认识。

首先,新经济政策作为过渡论的深刻意义主要在于:展现了特定发展阶段的开放观。新经济政策的开放价值和列宁在党内一贯反对把马克思的理论教条化产生的显著效果相联结。革命成功后,列宁既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也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机械论倾向,坚持从俄国当前的社会状况出发,探求革新发展之路,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树立起来。新经济政策是一面改革创新的旗帜,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开拓性探索,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政策和开放理论奠定了基础。新经济政策的开放意义和列宁同民粹派主观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及反对派的斗争的实际效果相联结。列宁反对民粹派把经济交换看做一种偶然现象,而不是当作一种“经济制度”,指出“民粹派分子从自己浪漫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出发同资本主义作战,便把任何历史现实主义都抛弃了,总是把资本主义的现实同对前资本主义制度的虚构加以比较”[35]。同时,列宁对待经济建设的“空想论”、“不断革命论”、“工业专政论”,反对奥勃洛摩夫保守习气,坚持用实践的尺度去衡量个人物质利益刺激,提高社会经济开放程度,展现了列宁的求实开放精神。

其次,根据以上理解,认识新经济政策和“我们对我们的任务的一般理解符合到什么程度”就不能局限于在经济上的表层认识,而要提升到两个基本规律和两个基本趋势上理解,即唯物史观上理解。具体地说,实施新经济政策对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到较高程度;促进社会经济形态与其技术形态发展相符合是否达到较高程度。由于推行这个重大决策,有利于加强工人与农民的联合、城乡经济联系,活跃市场,增加产品交换,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农民需要,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防止资产阶级复辟,从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在这种意义上,又体现出两个基本的必然趋势:一是社会主义必然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既然如此,新经济政策不仅实现了一系列经济成分的相互促进,还调整了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体制转型,就不能只作经济上的一般认识,而必须把它归结到社会主义本质上的认识。因此,发展开放性、公有化经济来增长生产力,应当看做社会主义经济进步的要求,是开放社会的必然价值取向。

再次,如何理解“党内的认识和觉悟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适应到什么程度”。斯大林在《论共产国际纲领》中承认,“新经济政策及其市场关系和对这种市场关系的利用,在这种或那种程度上对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都是绝对必要的”[36]。尽管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不久就终止了新经济政策,但是从他和布哈林的观点来考察,不难看出俄国共产党内部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和觉悟达到什么程度,这同列宁早在1921年10月就明确指出在俄国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必须以增强市场功能、发挥商业贸易作用是基本一致的。而在当时的俄国党内党外,包括无政府工团主义分子、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主义、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领导人,并不理解这种政策的“过渡”意义,对这种政策包含的改革意义和开放精神认识不深。为此,列宁不惜较大篇幅对这个问题加以深入阐发,目的在于使全党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深化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交换和利用货币关系,活跃城乡市场,把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整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要形成这样统一的认识,并把它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还要发挥党员同志们及社会各界的创造精神,用发展的理论掌握群众,培养改革开放观念,处理实际的复杂事务,而不是相反。在列宁看来,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生产力能得到“最迅速和最自由的发展”,然而“这种或那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演进因素,可能有无限多样的结合,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37]。由此可以看出,以过渡论为特征的列宁社会开放观的深层精神底蕴: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反对经济建设上的“机械论”、“空想论”;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具体的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解决独特而复杂的问题;三是要形成开放、创新的战略思维,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像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和奥托·鲍威尔那样封闭起来狭隘地谈论革命和建设。

2.以退却论为特征的社会开放观

在列宁的开放思想中,“退却”并不等于军事上的逃跑主义或规避经济难题,而是战略上的转移、变革和创新,与过渡论的思想逻辑相一致。因而,退却论同样揭示了两个基本规律,展现了列宁大胆创新、奋勇前行、有效推进的开放发展观。这一点要从批判与建设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从批判的角度看,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做是“退却”主要出于如下考虑:从全局上考察,这种决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对急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发达阶段的反正,对这个政策后期所造成的严重危害[38]所作的理性反思,说明了封闭性的统治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匹配的角度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唯一经济基础,废除了商品流通和货币交换关系,其结果为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证明是极其错误的,生产关系需要及时得到调整和变革,否则,将不断削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危及无产阶级政权。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来考察,由于坚持了唯物史观,坚持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认识到“退却”到新经济政策,既是过渡和变革,也是迂回进攻;既是积累,也是消除贫穷,更是曲折的、渐缓的前进,是真正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因此,发展开放性的社会化生产、壮大机器工业、恢复全面性经济联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其次,从建设的角度看,实施新经济政策对重新配置社会经济力量有重要意义,加速农民经济发展对苏俄共产党也具有特别重要性。这一点要进一步归结到列宁社会开放观的深层思想中去。列宁认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但我们有找到这种途径的唯一办法,这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39]。这就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多种可能形式,发展的途径并不一定局限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理论框架。布哈林曾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对列宁开放思想作出了阐发,指出“开放的”经济周转能使各种经济成分获得发展。在俄共(布)十一大上,列宁阐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集中表述了他的社会开放观:“目前俄共在经济方面的基本任务就是领导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工作: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40]列宁已经看到,社会主义经济要得到发展,不能没有商业市场、商品流通、货币交换,不能忽视竞争规律,不能不开展城乡经济联合,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这样,列宁所主张的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贯彻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的开放价值就十分明显,即是否真正实现了同农民的物质变换,是否能在与私人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是否学会经营和管理,并把握好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限度。从布哈林后来对列宁的退却论所作的总结评价看,“战时共产主义制度是‘堵塞的’周转制度,从这个观点看来,把新经济政策叫做‘开放的’周转制度是非常自然的”[41]。因此,这三方面实质上是一个建设性的检验标准,也是列宁社会开放观的完善注解。

列宁的社会开放观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得到全面展现,它是包含过渡论和退却论在内的完整思想体系。“过渡”中有“退却”,“退却”中也有“过渡”,二者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辩证的复合适应,是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列宁作出的大胆探索及其涉及的大量理论与实际问题,尤其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所有制关系和经济交换关系问题,至今是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研究主题。列宁依据俄国实际考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开放性战略思维、革命性创造精神、敢于尝试的实践精神和勇于修正错误的理性精神,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是一笔宝贵思想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