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图书出版业的变化与发展

图书出版业的变化与发展

时间:2022-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书的销售业绩不仅影响出版社的成本收益,甚至决定出版社的生存发展。出版商与发行商开始联手打造图书市场。目前,我国出版社的管理体制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图书出版业的变化与发展_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采访

2.2.1 图书出版业的变化与发展

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出版发行业已不再是端着“铁饭碗”、依赖国家拨款过日子的计划经济型的事业单位,图书不仅是注重社会效益的精神产品,也是讲求经济效益的物质产品。图书的销售业绩不仅影响出版社的成本收益,甚至决定出版社的生存发展。图书发行渠道也不再是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许多民营书店从“辅助渠道”、“二渠道”逐步进入书业发行的“主渠道”。出版商与发行商开始联手打造图书市场

国外出版业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已实现了从编辑、印刷到销售全部流程计算机化、网络化。出版界竞争激烈,出现了大量出版社的认购与兼并,导致出版风格、特点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的数量与日俱增,范围不断扩大,而印刷品出版物则增长缓慢。国际图书发行与销售的渠道繁多,手段灵活。

1.国内出版业的发展与动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出版社和图书出版数量急剧增长。1978年,中国的出版社只有105家,到2005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73家(包括副牌社34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14家),地方出版社353家(包括副牌20家),出版社的数量增长了5倍多。从出版社分布区域来看,北京和上海两地共聚集了277家出版社,占总数的48.3%,成为全国出版社最集中的地方。占出版社总数51.7%的其他296家出版社分散在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承担了约50%的出版任务。占出版社总数约17.8%的大学出版社分布同样分散。

目前,我国出版社的管理体制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所谓“事业单位”,就是出版社要按事业单位的机制运作,出版社建制经费应当由国家统一管理。所谓“企业管理”,意味着出版社要按照企业的运作办法来经营和管理,出版社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要参与市场竞争,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要像企业一样向中央和地方政府交税,出版社要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我国出版社一般要承担国家安排的任务,出版社的社长和出版社的领导班子等一般由所在的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出版社的出书范围、选题报批等都有规定。但在经济上,出版社又必须自负盈亏,自谋出路,自我发展。很显然,这两种管理体制是难于较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因而使得出版业的发展在艰难地跋涉。我国出版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了条块分割的格局,中央级的出版社有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文学出版社、科技出版社、美术出版社、少儿出版社等,相应的每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也有基本相同的格局。不仅管理方式一致,连名称都大体相同。出版行政部门对出版社的管理,也管得过多。出版管理的现状,造成了管理机构的重复,出版资源的浪费,使中国的出版社,大的不大、不强,小的不活、没有特色。表面上均衡发展的格局掩盖了整体上的低效率。

新闻出版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适应已经加入WTO的需要,增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组建新闻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据有关的调查统计,我国大陆除了西藏、陕西、宁夏、青海和新疆外,其他地区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新闻出版集团。截至2005年5月,我国共组建出版集团19家。这些集团借鉴国外出版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改革现行出版管理体制,实行多元化经营,涉及出版物(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和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版权贸易、发行、印刷等),实现规模经济。通过资源互补,提高核心竞争力、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国外出版业发展与动态

国外出版界竞争激烈,兼并成风,一些大型出版公司有超级化发展的趋势。出版业的重新分化组合正在进行,出版公司的国际化趋势加剧,一些出版公司已难以说清它是属于那个国家的,许多大型媒体也渗透到出版业,成为信息领域内的巨人,竞争与兼并,导致了出版风格、特点的变化。一些新出版社、小型出版社发展迅速,已成为出版业的关注对象,如新加坡的世界科学出版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