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惰性是毅力的天敌

惰性是毅力的天敌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它是阻滞把意图变成行动的一种深层的心理障碍。有惰性的人,必然是无毅力的人。办事拖拉,惰性强的人,往往也很有一些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这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毅力的例子。没有毅力的人,看到铁棒就已经发怵了,哪里还有信心去磨成绣花针呢?行为上的惰性一般都是由心理惰性引起的。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自动化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一件事,说明习惯的力量。
惰性是毅力的天敌_拥有超棒的心理素质:优胜需要的秘诀

惰性不同于无能,也不同于休息,惰性是有能力而懒得用,不累而想清闲。准确地说,它是在开始行动时就遇到的障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懒惰处于起床到明确责任与把脚放到床下之间,产生于意图形成之后,行为开始之前。”也就是说,它是阻滞把意图变成行动的一种深层的心理障碍。

有惰性的人,必然是无毅力的人。

(1)惰性的表现:有惰性的人不愿从事活动,不愿占有自身价值。在骨子里,它是对生存重复的恐惧,以及在生活困难面前的懦弱无能。懒惰者害怕生活,但无论如何懒惰也是一种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向伟大目标的进军成了困难的或不可能的。这种生活完全成了一种死气沉沉的枯燥的反复。

惰性的另一种表现是办事拖拉,一件事不到“非做不可”的时刻,总想不到去做它。不仅自己的事是这样,别人托他的事也是这样,甚至连削铅笔、洗衣服这样的小事,也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一直要到实在推不过去了,才不能不削、不洗。正如“明日歌”中所唱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砣。”

西方心理学界有一个通用术语叫“文饰作用”,又叫“理由化的适应”,在我国就叫“自欺欺人”。其含义是指一个人做了明显不合理的事情,却硬要去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似乎自己不合理的行为还有合理之处,这就叫文饰行为。办事拖拉,惰性强的人,往往也很有一些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例如,“事情多,工作忙”啦,“身体不好,精力不济”啦;“相差几天关系不大”啦等,还有的说:“反正拖拉的也不是我一个人”。以此原谅自己。

20世纪的80年代,北京某单位的杨某,在大学读书时好学上进,各方面的成就十分骄人。大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地分配在中央某部门工作,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小杨,躇踌满志,一心想做一番大事。他在工作中收集了许多资料,准备写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为了这个目的,他放弃了业余的一切活动,一心扑在这件事上。当他干了3个月后,遇到了一个难题,他反复花费了两个星期,还是没有奏效。于是他就灰心丧气,败下阵来,把几个月的劳动成果付之一炬,过起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在其后的日子里,尽管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也喜欢搞个计划,但一遇上障碍就不想进取,还总有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比如,在周日,同事好友本来已经相约一同去郊游,而他临时就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不如意的小事(手表掉在地上不走了)而取消计划。即使平时生活,也是得过且过,衣服总是堆到没办法了再洗,花钱也是大手大脚,从不考虑“细水长流”,等用完了钱再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毅力的例子。

一个人的毅力,除了在生活小事上能体现出来以外,还表现在某件事上遇到非同一般的困难时的恒心和意志。

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文人,看到河边有人在磨刀石上磨一根铁杵,他大惑不解,一问方知是那人欲将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于是他深有感慨,乃赋诗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毅力的人,看到铁棒就已经发怵了,哪里还有信心去磨成绣花针呢?现代社会竞争的根源是智力的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毅力的大小。但要有毅力就要排斥惰性!

(2)克服惰性贵在坚持。行为上的惰性一般都是由心理惰性引起的。所谓心理惰性,说白了,就是一种不想改变不良嗜好或不良习惯的苟且偷安行为。由于不良嗜好或不良习惯对心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加上心理状况往往被人忽视,这就为人提供了侥幸的心理基础,此其一。其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不良嗜好或不良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并已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一朝被改变或被破坏,便会感到不适,甚至痛苦。侥幸心理与人类趋乐怕苦心理的揉合,让人不想弃旧图新,这就是心理惰性的机制。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明明知道烟中含有尼古丁等致病、致癌物质,却仍乐此不疲;明明知道血液中酒精含量只要达到0.1%,就会出现行为障碍和言语障碍,却仍贪杯不休;明明知道“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却仍独钟于膏粱;明明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却仍懒于踢腿伸腰等,这些都是心理惰性在作祟。

心理惰性,往往伴随着两种心理劣根性:一是认知肤浅,年轻时、健康时很少考虑来日可能遇到的工作危机与罹患疾病;二是意志薄弱,也曾决心矫正,但“热”了一阵后,当诱惑再次出现肘,便抵挡不住,故态复萌。

(3)改变习惯是毅力的试金石

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累积、强化以致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自动化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一件事,说明习惯的力量。

一天,一位服役10年刚刚退伍回家的士兵,端了1碗牛肉烧土豆从厨房出来,他的一位朋友决定同他开个玩笑,突然在他背后喊了声“立正”,那个士兵果真双脚并拢,双手下垂,满满1碗牛肉烧土豆顷刻打翻在地。

端碗的双手离开碗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个士兵自然是一清二楚的。他之所以听到“立正”的声音后,仍然情不自禁地把双手下垂,因为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如此根深蒂固,因此要改变习惯,就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了。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戒烟多日,松口1次,很可能前功尽弃。正如詹姆士所说:“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因此,让一个人试图改变习惯,最能反映出他的毅力的深度。因为习惯的培养与改变,实际上就是培养毅力的过程。这样才能用理智去建立新的条件反射,终止原有的条件反射。

人的习惯有大小。同样的习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条件下,会有强弱不同的表现。因此,改变一个习惯,往往也有它特别难以坚持的时候,越是这种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