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容从业人员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

美容从业人员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本质时说:“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包含了现实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思想、文化、宗教、历史等综合社会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中,美容从业人员要培养良好和健全的个性,需要依据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从事美容行业的人员自我认可的原则显得更加实际和重要。
美容从业人员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_美容消费心理学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本质时说:“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包含了现实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思想、文化、宗教、历史等综合社会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的这一精辟概括和论述,为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本质,确定和评判人的良好个性指出了方向。要正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本质,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要确定人的良好个性的标准,也就必须依据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和整体的社会发展状况、文化环境、生活条件、科学技术的水平、时代特点和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来进行。

所谓良好个性,其本质是指一个人能顺利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的一种良好的、健全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只有适应社会的客观环境,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与需要的个性,才是一定的时代和历史环境中的良好与健康的个性。

就当今社会来看,由于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都大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与活动条件都有很大的改观。但由此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的忙乱拥挤、工作的繁忙与紧张、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社会道德风尚的变化、各种传媒的影响等,容易给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带来各种挑战和冲突,如愿望与现实的冲突,成功与失落的冲突,情绪与理智的冲突,社会交往的需要与孤独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这些挑战与冲突又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彷徨、失落、抑郁、挫折等不良心理反应和个性特征。因此,在当代社会里,人的个性如果不具有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发展和妥善处理各种冲突与矛盾的能力,如果不具有乐观、灵活与坚强的性格,如果不具有对生活与事业的兴趣与追求,如果不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可能在心理、情绪、行为和性格特征方面变得异常与扭曲,引起个性的不良变化。

由此可见,逐步现代化的社会环境,更加需要人们具有健康、良好的个性。这种个性具体表现在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能客观地分析、评判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利害得失,冷静地承认面临的现实和接受各种挑战与竞争,理智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行动上的应变能力,在现实、责任压力与差距面前,勇于正视,不消沉、不气馁、不抱幻想。

面对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一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的做法,这种做法是消极的,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个性表现;另一种是只注意现代的外表,而不注意现代的内含,只追求现代的衣着打扮,沉醉于歌舞酒宴,表面上赶时髦、装派头,内心空虚、失落,行动上反常,性格上扭曲,这些则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态的个性表现。上述的不良个性或不健康的个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在实现由传统个性向现代个性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行动上的应变能力,不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而使自己的个性缺乏时代精神,没有活力,甚至被扭曲。

所以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中,美容从业人员要培养良好和健全的个性,需要依据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涉及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个别差异性是否健康、良好;另一方面涉及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环境是否适应、协调。

(一)个性的个别差异性方面的原则

1.自我认可原则 自我认可,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和估价,既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到自己的有利条件、能力和才干以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目标;又能承认和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短处和制约因素以及经过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计划、行动和目标。

对自我的承认和对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的承认,并不意味着是向所有既定的条件或限制因素低头或者消极被动地屈服于它们,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潜力和长处的竭力发扬和调动;对于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则能充分估计,并能主动地进行自我启发、自我教育,努力去避免、改正和克服之;同时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处境、地位与作用,努力完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时代要求和自己能够达到的理想

根据自我认可的原则,美容从业人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评判自己,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他的个性是否健康的评价因素之一。尤其是从事美容行业的人员自我认可的原则显得更加实际和重要。例如由于中国的美容行业发展较晚,市场不稳定以及原来不良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人们对于美容行业有一定的误解和错误的认识,所以从事美容行业的人员在此社会因素影响下工作,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缺乏自信心,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敢向自己完全可以争取和实现的目标发起进攻,其结果往往失去良机。对自己缺乏认可或认可不当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抑郁、失意或挫折感,如不能及时调整,会使自己的个性发生不良和消极变化。

真正的自我认可所带来的结果,是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才干,根据对客观条件与环境的冷静分析,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并逐步实现之。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自我认可的人在实现自己所选择的目标时,都应本着开拓自我、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这一原则去实现,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某一天”现实目标会自然而然地“自动”实现。

2.智慧性原则 智慧性原则,是指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基本肯定态度和一种积极向往、追求知识的心理倾向。个性对于一个人的展示和表现,则有综合性、全面性和丰富性。因此,一个人的知识、社会阅历和勤奋总是同人的良好、健康的个性成正比的。

具有良好、健康个性的人,总是怀有远大的、现实的奋斗目标,酷爱学习,追求知识,并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争取成功与成就。

具有良好、健康个性的人,还善于从人类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培养自己的智慧和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调动自己的潜力,在可能的限度内争取获得最大的成绩。

3.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就是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具有独创性与开拓性。具有创造性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有无创造性,是检验一个人的个性有无活力、有无生机的重要标志,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创造性原则,就是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使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更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为自己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独特作用。尽管每个人都受到了现实条件的各种各样的制约,受到自身的条件和能力的限制,但是只要他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确认,就能明智地、客观地选择一定的创造目的和成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创造性原则主张,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他人的帮助下,人能够进行设想,选择重点,作出计划,并把计划付诸行动。

具有创造性原则的人,不仅能表明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和特长,还能不时享有自我创造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种创造性又会反过来促使其积极地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促使其不断进取、增强自信心,使其更有效地生活,更具聪明、智慧的风采,生活、学习、工作更有情趣,个性更加健全。

(二)个性的社会化原则

1.群体原则 群体原则,主要指健康、良好的个性所表现出来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相处时,对他人持尊重、信任、友爱、诚恳、善良和谦让等肯定的态度,而较少持怀疑、憎恶、恐惧、欺诈、骄横和敌对等否定的态度。对自己所属的单位或团体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与人和谐相处,把自己置身于同他人之间相互关心的、真实的、信任的关系之中。

群体意识是人类共有的要求。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群体性或团体性、集体性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具体的、现实人的个性的重要表现。

西方的一些研究个性的学者,把人的社会交往的需要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他们认为,假如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了满足后,他就会产生一种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在日常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的群体中,得到友谊,得到温暖,希望为群体所接纳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证明:当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与和谐的气氛中,由于得到他人的关心帮助,可以减少孤独感和心灵上的痛苦,可以减少恐惧并能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从而减少心理压力。相反,如果一个人与群体分离,得不到爱的温暖,往往会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如果一个人不被群体所接纳或被他人拒之门外,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压抑感,感到失落、空虚、抑郁,时间一长就会使自己的心理扭曲,个性变异。而只有在群体或集体中,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容貌、才华、能力、智慧和品质,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受到别人的重视、尊重和关心,使自己获得安全感、平衡感、自信感和成就感。而且在群体和集体中能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个人生理和心理方面可能产生的苦痛和忧愁,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增强个人的生活乐趣。

由此可见,群体性原则是健康、良好个性所不可缺少的动力与原则。

2.环境适应原则 环境适应原则,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变化了的客观条件与人际关系中,能较好地保持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的统一性,并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环境适应原则,对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特征也是一种检验与考验。

人对客观环境和现实生活的适应行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对人的整个健康状态的界定,是以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参数来对健康所做出的评价,包括对一个人在精神上、身体和体格上、在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上的完美状态及其适应力的综合评估,涉及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由此可见,环境适应原则,作为良好个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体现着个性结构的整体性。

环境适应原则,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一种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总是抱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对未来有自信心,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客观现实,积极地接受、正确地解释自己所面对的已变化了的客观条件和人际关系及所经历的事情,克服内心的不稳定性,并且不会以个人所面对的外部世界的不满意、不顺心的各种事情而焦虑、不安、忧郁和产生一种挫折感;相反却能始终保持一种坦然、乐观、平静和积极接受的情绪。因此,遵循环境适应原则的人,虽然他们的知识、能力有高低,但一般来说没有或基本没有心理和行为的障碍,心理智能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工作上取得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心境又会反过来促进其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进展,并从中获得乐趣,使其对环境更加适应。

适应环境,并不是指对周围客观环境的消极的认可并与之保持一致,而是指在实际的自我及其目的、能力、成就同现实环境之间,保持一种继续不断的和创造性的联系。这是个体同现实世界多方面的均衡、协调和整合,体现着一个人在健康、智慧、品质方面的协调发展,体现着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和自我认可以及在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均衡性,因而能自如地处理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

环境适应原则,虽不是指认可不满意的现实,但要求在一般的情况下,能承认现实,积极地面对现实,对不够理想的现实及人际关系能够以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并以积极的创造精神在可能的限度内改变环境、改善环境、创造并影响环境。否则,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不满意,不能适应比自己理想低的实际状况,就可能造成自己情感上的困惑,行动上的消极,这不仅容易导致自己个性的变异,而且也会直接影响自己事业的进展与成功,影响与人的和谐相处,变得朝三暮四,挑肥拣瘦,一事无成。

由此可见,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而且也不会永远不变地处在同一种环境中,这就要求他不断地调整自己,主动适应环境,在任何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3.心理平衡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多元化,心理平衡原则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保持心理平衡,越来越成为人们调整自己心态的一种尺度。

所谓心理平衡原则,就是指对人际关系、利益得失和各种事变能保持一种平衡、灵活、辩证和全面的看法。它要求一个人要有预见人生挫折、失误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利益差距扩大的能力,善于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客观地分析、评价成败、得失,使自己的理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与社会要求相符合。如果遇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能积极调整自己的计划,放弃不切实际的思想,以求与集体、与社会协调一致。而不是行为反应程度大大地超过刺激程度,情绪反应大大地超过行为反应,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或对自己情绪、身心产生剧烈震荡。

平衡原则还表现在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冲突、失误等境遇时,也能保持人格要素——自我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平衡性。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要素是保持一致性的,但当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冲突和失误时,这种一致性往往被打破,个人的欲望、得失心往往同自己信念、行动和思想相矛盾。这时就要学会平衡自己,调节自己,坚持自己人格要素的一致性,使自己的个性不至于发生变异。

从理论上说,我们认识事物,总要从认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开始,然而逐渐认识事物的共同本性,概括出普遍性。这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具体到学生们来说,当代学生的共性是:热情向上、开拓进取、思维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保守、最易接受新事物;但又千人千面,能力、兴趣、特长、气质、性格各不相同,这就是特殊性,即个性。其实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说实际上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只要共性不要个性,必然导致模式化。然而,只要个性不要共性,也必然导致自由化与个性的扭曲。所以要让正确的个性理论指引我们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美容从业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特长,克服自我否定、自以为是、自我为中心等自我意识缺陷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使自我评价更加客观,自我体验更加积极、自我控制更加有力。

【相关知识链接】

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在含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般解释,二指权利义务主题之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由此观之,在心理学上虽一直沿用人格一词,唯就其表达的确切意义而言,称之为性格似较为妥切。人格虽一直是心理学上的重要主题之一,但历来心理学家给予之界说,颇不一致。原因是不同的理论学派,对人格有不同的看法。

世界上的生物中,最复杂的是人,而对人的研究中,最复杂的则是人格研究。人格研究是心理学许多课题的交叉点。其实,大量的实验证明,人格的个人性格也可能因年龄或情景的改变而会有改变的。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整体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人格中的三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内动支配作用。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之日起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弗洛伊德称本我中的基本需求为生之本能。生之本能是促动个体求生活动的内在力量,此种内在力量即称欲力。本我内除了由基本需求形成的生之本能之外,也包括攻击与破坏两种原始性的冲动。此种原始冲动所促动的内在力量,称为死之本能。弗洛伊德分别以希腊神话中爱神的名字艾洛丝,代表生之本能,用死神的名字达纳特斯代表死之本能。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而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婴儿饥饿即要求立即喂奶,绝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是个体出生之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满足。因此,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中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如个体所作所为合于他的自我理想时,就会感到骄傲;反之,如所作所为违反了自己的良心,就会感到愧疚。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是完美原则。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两个境界。居上层者为意识境界,其中包括自我与超我;居下层者为潜意识境界,本我即在其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如能彼此相互交互调节,和谐运作,就会形成一个发展正常适应良好的人。如果三者失去平衡,或彼此长期冲突,就难免导致个体生活适应困难,甚至演变成心理异常。

人格理论类型概述

人格在不同的学科范畴中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所牵涉的人格理论也不相同。换言之,所遵循的理论学派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以及人格的类型划分也不同。讨论人格类型或人格理论的意义,不在于确定哪一种人格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可以从不同的人格理论中增进对人格理解,因为不同的人格理论有不同的功能和应用范围。我们根据教材的需要主要讲对美容企业管理和与顾客咨询有帮助的人格类型的理论介绍。这里所介绍的人格理论,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对的。人格特质论,主张人有其性格上的特质,而此等特质是不因情境不同而有所改变的。俗语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正可用来支持特质论的见解。人格学习论则主张人的所有性格都是受环境影响学习获得的。古之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正可用来支持学习论的见解。一个人可用不同的人格理论及问卷去解释他(她)的人格,至于哪种人格理论最实用,则要看试图解释人格的那些方面。

1.生物学的类型论

(1)阴阳五行说:我国古典医著《内经》曾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和阴阳强弱把人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与阴阳和平五类(阴阳五态人)。

①太阴(多阴无阳)之人,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贪然意下,外貌谦虚、内存疑忌。

②少阴(多阴少阳)之人,贪而贼心、常若有得、见人有得、见人有荣、乃反愠怒、清然冷淡、含而不露。

③太阳(多阳无阴)之人,自足傲慢,好言大事、志发四野、不顾是非。刚愎自用、无能而虚。

④少阳(多阳少阴)之人,好为外交而不内附、立则好仰、行则好摇、高则自宜。

⑤阴阳和平(阴阳气和)之人,居处安静,无欣无惧、谦随自得、婉然从物、尊严和悦、与世无争。

(2)体液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由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组成。将这四种体液组成的分量不同将人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忧郁质四种类型。

①多血质:敏感、乐观、轻浮、易变。

②黏液质:冷静、安闲、柔弱、能辨是非。

③胆汁质:机智果断、勇敢激昂、野心勃勃、暴躁易怒、傲慢主观。

④忧郁质:好疑虑、乱想像、易失望、多懦弱。

(3)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把个体按体型分为矮胖型、瘦长型、力士型。

①矮胖型:活泼热情、乐观务实、善于交际、易于适应、情绪波动于愉快与忧郁之间,具有躁郁症样性格。

②瘦长型:孤独沉默、冷淡固执、敏感多疑、傲慢多虑、不善交际、情绪波动于激动与淡漠之间,具有类分裂症性格。

③力士型:认真、执著、理解缓慢、冲动性行为,属于黏着性格。

(4)胚叶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W.H.Sheldon)是从生物学观点研究人格类型的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认为胚叶三种成分的发展程度决定个体的性格特征,其分类与克瑞奇米尔的分类相类似。

①内胚型即内脏紧张型:内脏发达、好吃、追求物质享受、好逸恶劳、好睡觉、好社交、少思虑、镇静、随和、有耐心,类似矮胖型。

②中胚型即身体紧张型: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坦率、自信、冒险、好斗、缺乏自知和自控,类似于力士型人格。

③外胚型即头脑紧张型:头大而细瘦、思想灵敏、神经过敏、深思熟虑、不善交际、睡眠差、易疲劳、有瘦长型特征。

以上几种是以生物学观点把人体各系统解剖或功能特点与人格类型相联系的学说。这些学说的出现,受当时哲学思想和认识论的限制,将人格这一复杂心理特征纯生物学化,完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的巨大作用,因而科学依据不足。

2.文化类型论 文化对人格形成有明显的塑造作用。一个社会的稳定需要其中每一分子有共同的行为模式,共同行为模式的形成,意味着该文化中大多数人具有共同的人格特征。如:

(1)美国印第安人多为酒神文化型:外向、感受强烈、主动表达感受、追求快乐安逸、喜打破旧习性而寻求新经验。

(2)新墨西哥人多为太阳神文化型:冷静、克制、温和、平静、不信任的心情、行为激烈和个人主义。

(3)中国人由于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多表现为儒家文化型:谦虚、沉着、以礼相待、情感含蓄、内倾、喜安静、遇事多思考、与人交谈有些拘谨、善于自我克制、倾向于保守。

其次还有社会类型论代表——德国心理学家思瑞格把人们的基本生活领域分为六个方面:理论、经济、艺术、社会、政治和宗教。每个人都具有六种基本的可变价值方向,以不同的程度构建于一个人的生活之中,把其交织应用于个性,可分为经济型、理论型、艺术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这种类型学以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为出发点来划分人格类型。学说基础来源于早期经验的个体研究,不能从中反映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分化,同时也否定了人格的发展。

而心理学类型论的代表——瑞士心理学家杰恩认为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人有两种定势。一种定势指向个体内在世界,称内倾。内倾者的性格是安静、富于想像、爱思考、退缩、害羞、防御性、对社会不感兴趣;另一种定势指向外部环境、称外倾,外倾者的性格是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自信、冒险,易于适应环境。杰恩认为:两种定势和感觉、思维、情感、直觉四种机能组合,有八种人格类型,分别为: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内倾型。

个性魅力

个性魅力在于,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或者说,也没有长短好坏之分,在特定的环境中总会有某种个性最适合。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善于了解人与人心理和行为上的个别差异,并根据每个职工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人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和工作安排。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适其职,职尽其责。

性格类型测试

[指导语] 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的习惯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请结合自己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对下列测验进行是与非的选择,并在选中的测验题前打上“√”。

1.对人十分信任。              2.喜静安闲。

3.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工作。4.工作时不愿别人在旁边观看。

5.不常分析自己的思想动机。6.遇有集体活动宁愿在家也不去参加。

7.遇有自己擅长的工作愿意别人在自己旁边观看。8.宁愿节省也不愿耗费。

9.能将强烈的情绪表现出来。10.很讲究写应酬信。

11.不拘小节。12.常写日记。

13.与观点不同的人自由联络。14.非极熟悉的人不轻易相信。

15.好读书而不求甚解。16.常回想自己的过去。

17.喜欢常常变换工作。18.在公共场合中肃静无哗

19.不愿别人提示,只愿独出心裁。20.考虑问题时三思而定后决定。

[鉴定] 奇数题代表着外倾性格的某些主要特征,偶数题反映着内倾性格的一些主要特征。如果选择中,内外倾的命题不明显,那就属于向性平衡的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