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该中心在成立之初就受到国家和教育部领导的大力支持。此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古代中外关系: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和“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综合研究”,结项时被评为优秀。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获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奖。这是目前研究中古时期中西交通的最前沿成果。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该中心在成立之初就受到国家和教育部领导的大力支持。1999年6月,教育部提出建立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计划,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12月,经过学校的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的领域,使全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为一个整体,更加有利于历史学科的总体发展。从此,研究中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1—2010年,是此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第一个十年,科研、教学和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凝聚重点学术方向、培育学术团队、拓展学术平台、开创科研管理新思路以及科研成果方面,取得相当突出的成绩,值得认真总结,以利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发挥传统优势,开拓前沿学科,凝聚学术重点方向,集中力量发展中国古代政治与制度史研究、新出土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北方民族史研究、政治文化史研究等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这几个领域目前都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10年来,此中心共获20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完成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重大项目“盛唐工程”;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获2009年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北大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和中国古代的族群凝聚与国家认同研究获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心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53个项目,大多已完成。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从来不局限在本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范围内,而是广泛吸收国内外同一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有些项目还请校外或国外专家担任主要负责人。

此中心鼓励在科研中引入研究生,在强化项目研究的同时也强化人才培养。由本中心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发表论文50余篇,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获北京市优博奖。多位博士后成为科研的生力军。同时开设超过50门新课程,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使学生直接接触学术前沿,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作为研究基地,此中心尽力发挥学术平台作用。10年间举办学术报告会180余场,共16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组织四届中古史国际青年学者联谊会,与哈佛大学等共同开发中国历史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赞誉;组织多次国内外学术考察,参加者亦有校外同行。

此中心图书馆从2001年起被批准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第一批专业分馆,经过重点建设,藏书丰富,目前已成为北京大学各分馆中业绩最突出者,每天都吸引着校内外许多读者,被誉为国内最好的中国古代史专业图书馆之一。

二、主要成绩

10年间,此中心人员发表论文554篇,出版专著73部,在海外一流刊物发表论文88篇。成果获教育部、国家民委、北京市等各类奖项15项。研究人员到海外访问及参加重要国际会议达400多人次;有多位人员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刊物中任职,也有多位人员在国际会议上担任主席或做大会主题报告,为中国赢得荣誉。

此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古代中外关系: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和“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综合研究”,结项时被评为优秀。《盛唐研究丛书》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好评。荣新江的《敦煌学十八讲》获2002年北京市社科成果一等奖;阎步克的“中国古代史(上)”,邓小南、阎步克的“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被北京市和教育部评为“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获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奖。阎步克、邓小南获得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阎步克的《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此书以秦汉魏晋南北朝朝代的官阶制度为研究对象。作者引入“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概念,将之与官僚的“自利取向”和“服务取向”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新鲜的分析框架,由此拓宽了中国官阶史的研究空间。

(2)陈苏镇的《汉代政治与〈春秋〉学》。此书采用政治文化视角,把汉代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探讨“春秋”学对汉代政治的影响与作用。本书系统勾勒了汉代的政治文化变迁过程,精彩考证随处可见,文笔朴实流畅。

(3)荣新江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这是目前研究中古时期中西交通的最前沿成果。作者以文献、文物和文书为依据,从历史深处揭示了中古时代来华的商胡贩客在经济、政治和宗教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不仅再现了粟特聚落的历史面貌,而且使胡汉交融的考察更具体化也更理论化了。

(4)《盛唐研究丛书》。这套丛书从政治体制的演变、官僚机构的运作机制、空间结构与社会变迁、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协调,以及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对唐代历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并对盛唐缘何而盛,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代表了目前国内外唐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和发展方向。

(5)阎步克的《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本书的重心是讨论秦汉时的官僚等级制度。基于品位—职位视角,提出了“品位结构”概念,用以观察各种位阶的组合、搭配和链接样式;对品秩的构成要素、品位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官阶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建构性的阐述,并提出早期帝国品位的爵本位—爵-秩体制—官本位的变迁模式。

(6)邓小南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此书论述祖宗之法概念在宋代的发展与变化,确定祖宗之法的基本精神和它包含的“话语集成”,并揭示祖宗之法概念背后的政治与文化的复杂互动。本书是近年来对宋代政治与文化透析最深、最具创见的学术专著。

(7)辛德勇的《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诸多全新的看法,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六郡、两汉州制、高阙、直道、秦汉之际的西北和东南边界等内容,多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中心在科研上的主要构想是,充分发挥传统优势,整合科研队伍,突出特色,拓展品牌,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凝聚重点方向,催生一批可以领导学科发展方向的国际性成果。我们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下:

(1)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研究。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我们传统强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则是这一传统的扩展和延伸。

(2)中国边疆地区与边疆民族研究。过去10年间本中心在“北方民族史”研究方面发挥了团队优势,诞生了一批重要成果,我们要继续在这个领域努力。同时,我们在西域史、中西交通史等领域有深厚积累,要集中精力拓展相关领域。

(3)近年新出土的历史文献研究。出土文献研究一直是我们的重要学术方向,多位研究人员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新出中古墓志及其他石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新出中古简牍研究方面都有重要成果。随着2009年北大西汉简和秦简的入藏,以及本中心设立出土文献研究所,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特色更加突出,成为本中心的核心品牌之一。

(4)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研究是本中心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将继续发挥这一优势。

此外,本中心还要在基地建设方面做很多工作,以确保基地科研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科研管理制度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队伍结构越来越合理,科研资源的分配日益富有效率。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进一步提升中心的开放性和国际性。②强化科研队伍建设,引进人才,使科研队伍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化,为本中心长时段内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基本的人才条件。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④加强中心的基础建设,包括充实图书馆外文图书资料,继续强化电子数据库,加速升级中心门户网站,把《唐研究》办成中心有学术分量和国际影响力的刊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