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的空间联系

北京的空间联系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应太行八陉空间联系之重要性,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一)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空间联系以南四陉为主。由以上分析可得,太行八陉在古代主要作为南北向军事要道而凸显其重大意义,而作为依托南北向太行山的地理障碍,西北向的蒙古高原、山西黄土高原与东南向的华北平原之间的北四陉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
北京的空间联系_新文化地理学

太行八陉以滏口陉为界,可分为南四陉和北四陉,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交通上有不同的侧重。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而山西位于北方的“中部”,太行山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天然分界线,故太行八陉作为交通要冲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以安史之乱至宋靖康之乱这段时间为界,安史之乱之前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心处于长安—洛阳的东西文化轴心带(如长安、洛阳、开封、邺等),作为自然屏障的南四陉俯瞰中原,居高临下,攻守自如,屏藩坚固;宋靖康之乱之后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心处于杭州—南京—开封—北京的南北文化轴心带,特别是“金中都—辽金城垣—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鼎立了北京的五都时代,太行“北四隘”自然成安邦卫国、守卫京畿的门户,所以自元代开始的当政王朝都在北四陉加固军防,修堡筑垒,派重兵把守(王尚义.刍议太行八陉及其历史变迁[J].地理研究,1997,(1):68-76.)。

对应太行八陉空间联系之重要性,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空间联系以南四陉为主。

这段时间,各朝都城多为长安、洛阳,而陕西、河南两省,均与晋南交界,尤其是河南,轵关陉、太行陉、白陉都是古时从河南入山西的交通要道(刘统(撰文),王树洲、关海彤(摄).太行山:中国的天然长城[J].中国国家地理,2005,(8):62-73.)。同时,南四陉也各有千秋。现分别述之:①轵关陉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有道通垣曲、曲沃。晋文公时期曾因军事拓宽、加固。十六国时,石虎由此道入,击前赵之河东;北齐时,斛律光在轵关西筑勋掌城,防北周军队从关中经晋南的偷袭。轵关陉通往王屋山风景区(河南省济源市西部)。②太行陉于今沁阳县与晋城县之间,阔三步,长四十里,是晋东南上党盆地南出的主要通道,其北有天井关(又名太行关)。秦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东征,迅速占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市博爱县),他随即切断韩国国都新郑通往上党的“太行道”,实际上使上党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改投降于赵,从而引发(了)著名的长平大战,秦军最后坑杀30万赵卒,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至汉、唐、五代太行陉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李克用、朱全忠争兵之际。③白陉,在河南省辉县西,北起上党壶关,经陵川马圪当,顺磨河直抵孟门——河南辉县博壁镇,全程近一百五十公里。利用山峡地形,采用“72”拐构筑,是太行山南段最深的一条大峡谷,也是豫北与晋东南之间的交通要道。春秋时,齐晋争霸中原,齐师由此入而伐晋。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经此,见峡谷两边山体对峙,仅露出“大铜壶”之天空,遂请示刘邦派兵驻守,修建关隘,得名“壶关”。④滏口陉在今河北省磁县西北石鼓山口,因为是滏阳河上源,故称。魏晋时,其东口正好对着邺都(河北邯郸市临漳县、磁县交界处),是晋东南长治地区东出的咽喉要道。今天邯长高速公路(G309)(河北邯郸—山西长治)大致依此道而筑。战国时,秦军由滏口陉东出,直接威胁赵国都城邯郸。十六国时,后燕慕容垂自邺西攻盘踞在长子(今山西长治)的西燕慕容永。

以上四陉,以“太行陉”出兵最多,今天穿越山西—河北或河南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仍循此道。古人利用地形优势,顺势而为,今人仍旧不得超过之。

(二)宋朝“靖康之乱”之后,空间联系以北四陉为主。

宋以后,元、明(朱棣之后)、清三朝都将都城定在北京,且游牧民族南下多走华北平原,南四陉(尤其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渐渐被冷落,军都陉等北四陉一跃成为军事要塞。①明代时居庸关成为第一要塞,清代满人与蒙古联系密切,使军都陉的地位大大提高,防卫力量向北一直延伸至张家口清朝末年更是在此修建了京张铁路。军都陉加之燕山—军都山的长城关防等是守卫北京、抵御北方之敌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北方游牧族群(如忽必烈攻取金中都)、北方农民起义军(如李自成自大同—张家口—居庸关攻取北京城)南下中原的军事前哨。②井陉是太行八陉最重要的一个军事关隘,是从山西东出太行山最近捷之路,今有“石家庄—太原”铁路和公路经过此地。从井陉关东进,到山西边境的井陉西口固关,长约百里,然而一路关隘重重,有着长长的纵深防御体系,其间在山脊分水岭下建有号称“天下第九关”的娘子关。楚汉之争的背水之战也在此地;隋唐时期井陉窑烧制白瓷,辽金宋时期烧制“天威军官瓶”,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明代在此“内修长城”,一直到明亡为止,特别是杨庄口拦河长城(九江口地束火城)同山海关九门口水关长城结构完全相同,为防堵李自成义军自晋入冀而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发起的百团大战,更显威凤。③飞狐陉又名“望都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北,崖壁夹之,一线微通,蜿蜒百里,是古代河北平原与雁北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可以直通到桑干河上游盆地。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国分晋”之后,赵国占代地(今蔚县)、控制飞狐峪,在兼并战争中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时,将飞狐峪里的西甸子梁(现河北省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东南)作为“胡服骑射”的军事训练场,以防北胡;秦末楚汉交兵,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将汉军屯于飞狐口(今涞源县);明代内修长城从北京城西北一直延伸至这一带,再往南,以防漠北的瓦刺、鞑靼经此包抄北京,同时明宋防农民起义军经此入主中原;明清时代飞狐古道涉及南北方数省市之间的交流,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运输货物的骡帮成群结队,异常繁华;1938年12月八路军120师717团在飞狐峪明铺一战歼灭日军400余人;1948年3月晋察冀军分区左翼三、四纵队歼灭飞狐峪守敌,解放蔚县,打响了平津战役的序幕。④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北,宋代称“金陂关”,金、元以后改称“紫金口”、“紫荆关”。公元1213年,蒙古军队南进,金人死守居庸关,蒙古骑兵不能入,乃向西南绕道,趋紫荆关而入,三面围攻中都,金人遂败。这条交通路线在太行山里与飞狐道相交,易州城为守此道而设。

由以上分析可得,太行八陉在古代主要作为南北向军事要道而凸显其重大意义,而作为依托南北向太行山的地理障碍,西北向的蒙古高原、山西黄土高原与东南向的华北平原之间的北四陉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后世的主要交通干线也沿此修建。

(1)以北京为中心形成的交通网络

辽代时北京作为“南京”开始了其“五都时代”的篇章,此后由于政治地位的加强,在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各领域开始了飞速的发展。第一,陆路方面,出于边防的考虑,北京周边以“点”带“线”乃至“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相互交错,如明朝的“九边重镇”和自古作为军事要道的“太行八陉”。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向四方辐射,驿站路线四通八达,这样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以北京为核心的覆盖帝国全部疆域的地理交通网络。太行八陉是驿道必经的干线之一,至今连接京、晋、冀之间的交通多源于此。第二,水路方面。自隋朝修建了大运河(长安—洛阳—北京—杭州)、唐宋得到一定发展之后,元代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构建了纵贯中华帝国南北(大都—杭州)的交通要道。总之,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心向着南北轴心带的转移,燕山—太行的边防驿站、长城、关陉,直通东南的运河,水陆交错,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连接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南沿海的交通网络。

(2)东西功能迥异

因北京—天津作为历史时期(元—今)中国文化地理的核心区,太行八陉分别联系着山陕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华北大平原三个文化地理单元,起到连接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东—西空间纽带作用。华北平原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对太行八陉的依赖性很强。不同于明长城等防御工事,太行八陉作为战时的高速公路和自然天险,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运输兵员和粮草兵器等方面,以及连接山西等大后方方面都显得尤为重要。

山西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同、太原等地都曾作为历史上的都城或陪都,例如北魏拓跋珪在大同(历史上叫平城)称帝,直到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实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文改革”时,才迁都洛阳,历时百余年。太行八陉作为东出华北平原,南下江南,北上东北的军事要道,曾发挥过重要的军事进攻或防御作用。随着明清之后朝廷防御重点向边疆地区(东北、西北、西南)转移,太行八陉对于山西的军事区域意义才逐渐削弱。加之明清晋商对新商路的开辟,走西口,沿着草原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屏蔽和连接山陕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军事意义也逐渐减弱。

井陉位于太行山脉中段,是太行八陉中最重要的一陉,列“天下九塞”之一。作为沟通晋冀的咽喉要道,在历史时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沿线形成了河北省井陉县(图6-2)。

(一)自然地理区位

井陉关背负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相对,是晋冀之间的交通咽喉,具有显赫的战略地位。自“井陉”东出,直捣河北重镇真定(正定)—今河北正定,进入华北大平原;西出“井陉”可进入山西高原,通往晋中政治中心太原,过风陵渡进入关中地区。这条通道把太行山东边和西边两个地理板块有效连结起来,极大地方便了中国北方的交通联系,由于其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较近,因而成为近现代晋冀交通道路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军事战略区位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太行八陉,其第五陉曰:土门关。今山势自西南而东北,层峦迭岭,参差环列,方数百里。至井陉县东北五十里曰:陉山,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曰:井隆。”([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十·北直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9.)这里位于太行山之中,奇难险峻,古时一旦爆发战争,军方多取道于此,逐渐变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时记载在此发生的战争多达17次,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混战、汉将韩信指挥的“背水之战”,东晋十六国的诸侯割据、安史之乱的对峙等。

(三)经济地理区位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货殖列传》,将西汉版图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北4个经济区域。比较有意思的是龙门—碣石线自东北—西南斜切今日的山西全省,山西省西北部在司马迁看来是“多马、牛、羊、旃裘、筋角”的半农半牧区,另外一半“山西”有丰富的材、竹、谷、纑、旄、玉石等,属于内陆农耕重心区。而太行山以东的“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属于滨海农耕重心区。太行山脉实际上直接连接了“山东”与“山西”、“龙门碣石北”,间接连接了“江南”。不同文化板块里的物产得以通过太行八陉交易。

三重区位的叠加,常使游人抚今思昔的是井陉关口的背水古战场、宋代古城、阁楼栈道、民居戏楼、照壁墙、宋金壁画墓群、历代重修关门之碑记、千佛岩石雕、韩信庙、关帝庙、文人墨客的碑刻诗文等。它们是认识晋—(京津冀)的空间联系与变迁的主要线索,也是今天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旅游的最好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