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分析

中国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分析

时间:2022-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既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致使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地震灾害也在其中。大地震常常会使灾区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时期,地震造成的环境破坏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近现代,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生态环境很难获得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机会,任何破坏性的因素和行为都可能成为生态环境的劫数。
生态问题_穿越震荡构建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既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致使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地震灾害也在其中。大地震常常会使灾区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一部分亲身经历过破坏性地震的人对此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震区内沿江两岸数十里,山峦有如剥去表皮,肉脉怒张,无一完好者。”[39]“道路被震得七凸八凹,四面的青山不见了,被剥了层皮似的。”[40]不仅地表的变化破坏了植被,地震后的建设也加重了环境的负担,比如伐木建房、采石修路、挖草药治病,诸如此类的细节是从不被考虑的。1970年通海大地震后,因灾区交通运输中断,药品运输困难,“医护人员和当地群众充分发挥(灾区中草药资源)这一优势来弥补交通运输和缺医少药的困难。在抢救治疗中,先后上山挖中草药200余种,2.5万公斤”[41]。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用中草药治病的行为,而是想指出,这样大规模地集中采集,必定会给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削弱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

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时期,地震造成的环境破坏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近现代,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生态环境很难获得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机会,任何破坏性的因素和行为都可能成为生态环境的劫数。有学者指出,我国增长型人口机制早在清代就导演出“土满人满”的情况,农田生态系统的扩张以及随之出现的对山地到平原、陆地到水体、沼泽到草原立体式大开发又将全国大部分地区化成了一个息息相关而又恶性循环的生态破坏链。而由人类导致的生态退化通常具有不可逆转性、累积性、滞后性等特征,一旦退化发生,不仅很难恢复,还可能形成一种加速度发展态势,以致来自外界较小的干扰也会引起生态系统内部极为剧烈的反应,造成的灾害也会更大、更频繁、更严重。[42]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灾害造成的局部生态破坏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崩溃的契机,并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恶化,产生生态环境的“雪崩”效应。

【注释】

[1]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2]北京市门头沟区地震信息网,http://eq.bjmtg.gov.cn/zdzdcs2.htm。

[3]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4]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抗震防震指挥部办公室:《建章立制 因地制宜 认真抓好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云南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组织与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网站,http://www.cin.gov.cn/indus/exp/2001081306.htm。

[5]《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北京市门头沟区地震信息网,http://eq.bjmtg.gov.cn/ zdzzs7.htm。

[6]参见王景来、杨子汉 《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8]《谈谈石屏大地震》,《云南日报》1940年5月12日,第4版。

[9]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10]转引自余治平 《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www.confucius2000.com/ confucian/dzsdxrzyzsycwlb.htm。

[11]童振藻:《云南地震考》,云南省公署枢要处第四课刊印,民国十五年 (1926年)11月。

[12]转引自高文学 《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227页。

[13]孙湘云:《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载 《中国典籍与文化》。

[14]同上。

[15]同上。

[16]余治平:《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dzsdxrzyzsycwlb.htm。

[17]参见 《早期的地震记录》,中国地震信息网,http://www.csi.ac.cn/ly/liuying/chone.htm#1.1。

[18]《地震九讲》,中国地震信息网,http://www.csi.ac.cn/ly/liuying/chone.htm#1.1。

[19]民国十五年 (1926年)刊印的童振藻的 《云南地震考》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地震的著述,在此之前研究地震的专书仅有翁咏霓的 《甘肃地震考》。

[20]除震级以外,影响地震中人口死亡率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发震时间、发震地点、人口密度、地震烈度、建筑物倒塌、抢救时间等。

[21]参见王景来、杨子汉 《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22]同上书,第43页。

[23]灾损率,是指灾害损失与受灾地区当年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值,它不仅能反映一次地震灾害所造成损失的程度,同时也表明该地区对本次地震灾害自救能力的大小。

[24]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9~100页。

[25]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3~94页。

[26]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27]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1985年编印。

[28]云南省地震局编:《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地震出版社1988年版。

[29]参见云南省地震局编 《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地震出版社1988年版。

[30]云南大理等属震灾筹赈事务所编: 《云南大理凤仪等属震灾纪略》,民国十四年(1925年)。

[31]1914年,民国政府颁布 《中华民国国币条例》,规定民国三年袁头像银元一元为本位币,成色九成银一成铜。1935年,民国政府停用银元,发行法币。一法币等于一银元,与英镑的汇价是1元等于1先令2.5便士。1948年8月以后,法币被金圆券代替。

[32]云南省地震局编:《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地震出版社1988年版。

[33]根据王景来、杨子汉 《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提供的有关资整理而成。

[34]流沙:《石屏地震记》,《云南日报》1940年4月18日,第4版。

[35]《云南不脱贫全国难小康》,新华网云南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 2004-07/12/content_1584257.htm。

[36]纳家华:《七个少数民族逾半人口仍处绝对贫困状态》,中新网。

[37]依据 《1949—1999年中国地震大灾数据库》及 《云南减灾年鉴 (2000—2001)》中的云南震灾害损失数据统计而得。

[38]根据第三节“表1-5云南地震灾损率”提供的经济损失数字计算而得。

[39]转引自云南省地震局编 《云南省地震资料汇编》,地震出版社1988年版。

[40]向佑铭:《通海大地震——“一·五”劫难三十周年祭》,载 《中国通海“一·五”大劫难回眸》,中共通海县委宣传部,2003年编印。

[41]刘祖荫、皇甫岗、金志林主编:《一九七○年通海地震》,地震出版社1999年版。

[42]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一》,《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